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港股开盘:恒生科指开盘跌近1% 药明系集体走高药明康德涨近15%药明生物涨近8%
go
lg
...
资股,每股新内资股人民币1.00元,较
H
股
于最后交易日在联交所所报的每股收市价每股约0.315港元溢价约249.37%,预计募资约3.6亿元,净筹约3.58亿元,拟用于业务生态转型;及增加公司的一般营运资金。 舜宇光学科技:4月手机镜头出货量为约1.02亿件,环比减少9.8%,同比增长6.4%;车载镜头出货量为897万件,环比增加6.4%,同比增加15.1%。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为4568.3万件,环比增加9%,同比减少1.1%。 越秀地产:前4月累计合同销售300.14亿元,同比下降约47.5%。 新城发展控股:前4月累计合同销售156.52亿元。 世茂集团:前4月累计合同销售108.6亿元,均价每平方米人民币13108元。 富力地产:前4月累计合同销售34.8亿元,同比减少61.42%。 中广核新能源:前4月累计完成发电量6544.3吉瓦时,比2023年同比减少3.6%。 好孩子国际: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7%至约18.92亿港元。 中国心连心化肥:新疆心连心有条件同意分别向安徽灵通及新疆黑石出售玛纳斯县天欣煤业有限公司15%及85%股权,总代价约为人民币13.74亿元。 协鑫科技:协鑫科技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司未经审核拥有人应占利润约为人民币3300万元,收入约为人民币54.7亿元。 上海青浦消防:上海青浦消防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收入1656.8万元,同比增长约6%;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5.6万元,同比减少72.39%;每股盈利0.08分。 东曜药业-B:东曜药业-B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至约2.23亿元,净利润约740.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万科企业:为满足经营需要,公司作为借款人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罗湖区支行申请银行贷款,贷款金额合计人民币 13 亿元,期限 3 年。 机构观点 中金海外:港股市场整体可能呈现震荡走势,因此相比指数表现,结构性机会更值得关注。总体体现为分红、科技成长、中游出海与服务消费的三条主线组成的“哑铃型”配置。 国信证券:短线上的建议是,没有立即跟进“港股通红利税报道”短线买入的必要。接下来第一个潜在的加仓位置是恒指的18550-18650,这个位置的有效性有待确认,所以该行建议至少预留一个完整交易日的观察期。长线角度看,港股的企业EPS依然在上升阶段,该行仍然看好由基本面驱动的港股长线机会。 开源证券:周五香港金融股大涨预计与市场预期港股通股息税减免政策相关,预计宽松政策有望持续落地。另预计股息税减免有望直接提升港股中长期投资回报率,对其整体交易情绪提振影响或更大。当前港股估值处近历史低位,建议关注港股政策红利α催化和基本面修复的β机遇,港股高股息资产有望直接受益股息税减免政策。 银河证券:保守估计我国智慧工厂整体市场规模不低于8万亿,智能化工业装备、工业网络、工业软件、工业数据是发展智慧工厂必不可少的共性需求。工业互联网是智慧工厂的神经网络,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工业软件是智慧工厂的大脑,未来五年市场规模有望翻倍;工控产品和数字化智能装备是智慧工厂的四肢,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发展中应关注高端化、国产化需求,建议持续关注国内AI基础设施及应用端投资机会 长城证券:在数字化转型行动中,该行看好围绕生产制造全过程智能化升级的智慧工厂建设,智慧工厂建设有望带动工业软件的需求提升。建议关注:工业机器人:海康威视、奥比中光-UW;ERP:金蝶国际、用友网络、汉得信息;CAD:中望软件;EDA:华大九天、概论电子;DCS:中控技术;MES:宝信软件、柏楚电子;PHM:容知日新;BIM:广联达、恒华科技。 中信证券:港股通投资者的股息红利税理论上限为20%,但由于上市公司在穿透股份持有人方面存在障碍,个人投资者难以取得预扣凭证,实际执行税率为20-28%。明显高于港股市场境外投资者。若税收政策调整,则有利于提高港股通个人投资者的股息收益,缩窄与QDII渠道的成本差距,但政策尚存不确定性。 华泰证券:测算红利税对AH溢价的影响,中性水位上沿或自143降至138一线,上周五收盘AH溢价收窄至137或已基本体现红利税变化预期的“一次性”影响。短期,4月金融数据或催化高股息vs恒科的超额收益。配置上继续看多港股红利,“胜率”主线下适度结合景气品种,可关注公用/电商/本地生活。 全球市场 滞涨威胁及美联储鹰派言论压制市场情绪,美股全天震荡收盘涨跌互现,道指涨超120点,纳指跌0.03%,标普微涨0.16%;本周道指累涨2.16%,为连续第四周上涨,纳指累涨1.14%,标普累涨1.85%均为连续第三周上涨;科技股及中概股多下跌,特斯拉跌超2%,亚马逊跌超1%,英伟达涨超1%,微软、Meta小幅上涨;诺瓦瓦克斯涨近99%创该公司美国IPO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小鹏汽车跌超5%,蔚来跌超4%,理想汽车跌超2%,百度、富途控股跌超1%,极氪上市首日股价大涨34%,市值约为69亿美元。美元指数盘中跳涨;离岸人民币盘中跌超百点失守7.23、逼近一周低位;比特币盘中跌超3000美元跌破6.03万关口;黄金创三周新高,本周涨近3%创一个月最大周涨;伦铜涨1%重上1万美元,伦锡回落1.5%仍全周反弹;原油盘中一度回落超2%跌离本月内高位,仍全周反弹;美债收益率加速回升,两年期收益率创一周新高。
lg
...
金融界
2024-05-13
联华超市拟溢价约249.37%向百联集团发行不超过3.6亿股新内资股
go
lg
...
资股,每股新内资股人民币1.00元,较
H
股
于最后交易日在联交所所报的每股收市价每股约0.315港元溢价约249.37%,预计募资约3.6亿元,净筹约3.58亿元,拟用于业务生态转型;及增加公司的一般营运资金。
lg
...
金融界
2024-05-13
联华超市(00980.HK):拟向百联集团发行不超过3.6亿股新内资股 募资约3.6亿元
go
lg
...
资股,每股新内资股人民币1.00元,较
H
股
于最后交易日在联交所所报的每股收市价每股约0.315港元溢价约249.37%,预计募资约3.6亿元,净筹约3.58亿元,拟用于业务生态转型;及增加公司的一般营运资金。
lg
...
格隆汇
2024-05-12
联华超市(00980.HK)拟溢价约249.37%向百联集团发行不超过3.6亿股新内资股
go
lg
...
资股,每股新内资股人民币1.00元,较
H
股
于最后交易日在联交所所报的每股收市价每股约0.315港元溢价约249.37%,预计募资约3.6亿元,净筹约3.58亿元,拟用于业务生态转型;及增加公司的一般营运资金。
lg
...
金融界
2024-05-12
华泰证券:剔除红利税的AH溢价或从143降至138
go
lg
...
影响下的AH溢价约为138,对应高股息
H
股
估值影响幅度为4%。
lg
...
金融界
2024-05-11
保险板块政策暖风频吹,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为何更能获市场青睐?
go
lg
...
股保险板块大涨4.4%,其中,中国平安
H
股
更是大涨近6%,A股盘中亦一度涨近2%。 留意到自4月15日以来,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整个保险板块都呈现出明显的拐点行情,在17个交易日内更是出现满屏阳线,鲜有收跌情况发生。 统计来看,中国平安A股在此期间大涨了14%,
H
股
更是大涨了35%,表现相当强势。 (中国平安
H
股
,来源:富途行情) (中国平安A股,来源:富途行情) 不论是政策还是险企基本面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效应均为此次保险板块的走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其中表现不俗的中国平安,可以说,在行业贝塔行情下,也持续收获自身的阿尔法,走出了颇为亮眼的行情。 接下来不妨具体来分析。 1· 政策侧:迎多重利好催化 政策层面的利好是推动近期保险股走强的重要催化剂所在。 具体而言,如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变动不容忽视。 首先,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其中,《通知》最重要的一点是取消了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明确商业银行代理互联网保险业务、电话销售保险业务和其他保险业务,各级分支行及网点均不限制合作保险公司数量。 在此之前,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合作。线上线下融合业务可以不受3家保险公司数量限制。 此外,《通知》也明确了双方合作层级和银行代理业务佣金标准。 对此,招商非银观点认为,政策利好有望为行业各方创造“多赢”局面。对保险公司而言,充分竞争的市场要求其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头部公司凭借服务、品牌和客户经营等资源优势,预计将在高客经营中占据领先地位,银保渠道价值贡献有望持续提升;中小公司通过签约更多银行网点,有望触达更多客户,缓解经营压力。而不必再开设三、四级分支机构也能同银行网点进行合作,也有利于保险行业降本增效运营。 可以看到,此次《通知》也再次重申了“报行合一”的要求,而这一政策的深化以及对头部险企业绩的提振也是近期上市险企资本市场走强的关键催化剂所在。近日,国泰君安发布的研报也提到,监管再次强调渠道费率“报行合一”要求,在同等费率环境下头部公司的产品得益于附加服务体系等更具备竞争优势,预计银行与头部险企的合作意愿将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自去年8月以来,监管部门接连发布相关规范政策,推动“报行合一”全面落地。在“报行合一”的持续引导和规范下,银保渠道的手续费率水平迎来显著降低,持续推动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提升。 2024年一季度,上市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超出市场预期,市场相关观点认为,这一快速增长的背后,也与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大型险企持续加码布局银保渠道分不开。 此外,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这为保险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以平安为代表的在健康、养老领域深耕布局的险企也将有望持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平安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联席CEO郭晓涛表示要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建立中国特色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平安未来要做“富国银行+联合健康”模式的升级版,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港股市场方面,近期市场传出内地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息红利税。这一消息也对港股市场的“高股息”概念股形成了直接刺激,保险股作为高股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强力催化。对此,中泰国际指出,若
H
股
及红筹股的红利税能够减免,可增加内资投资港股的实际股息回报率,叠加港股更低的相对估值,必然吸引更多长线的内资流入港股市场。中金则认为,若港股通红利税减免得以落实,有望进一步提振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尤其是高分红相关板块的投资热情,短期提振情绪,长期也有助于改善港股市场流动性。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于在这一领域有着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保险行业也带来了正向预期。近期全面放开限购迎来加速,地产板块持续走强,市场风险出清背景下,险资作为房地产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持续受益行业风向的变化,带来市场预期的转向。 2· 公司侧:基本面向好,短期确定性与长期成长性兼具 从整个行业层面来看,险企价值指标的普遍优化提升,也是支撑保险股估值进一步修复的关键。而聚焦到公司层面,平安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热情,显然也离不开本身基本面的有力支撑。 在笔者看来,短期业绩的确定性和长期生态潜力带来的成长预期是当下市场支撑公司价值提振的核心着眼点所在。 首先,不论是此前的年报还是一季报,中国平安的核心业务展现出了良好的恢复势头。 其中,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项核心业务的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一季度实现了扭亏,这也符合此前多数机构对平安利润修复的一致预期。 从业务结构来看,寿险及健康险仍为平安的重中之重。2023年,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310.80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6.2%。这一高速增长态势延续到了今年一季度,2024年Q1,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128.90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20.7%。 核心指标持续高增长,是平安近年来在渠道、产品方面深度改革成果的具象化。 代理人渠道改革的成效尤为凸显。今年一季度,新增人力中“优+”占比同比提升11.0个百分点,大幅增加了优秀人才的占比,进而带动了产能的持续增长,2024年一季度,代理人渠道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6.4%,新业务价值率达到22.8%,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 产品方面同样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量,“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及“保险+居家养老”三大产品服务线形成了平安的差异化优势。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超1000万客户,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近10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臻颐年”已在深圳、上海、杭州、佛山等地落子。 可以说,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直接推动了新业务价值的增长,为公司短期内的业绩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从长远视角来看,归根到底,平安能够做到上述这一切的源头还是“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贯彻落实,这不仅为公司在多个维度上构筑了竞争优势,也为其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平安依托全方位的金融业务布局,为客户提供了“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成为获客、粘客能力长期走高的关键。自2019年末至今,平安客户数增长了17.9%,客均合同数增长了10.1%。 另一方面,平安建立起了庞大的医疗养老生态圈,打通支付、服务、医疗等多个节点,并覆盖了从预防、慢病管理、疾病治疗到愈后管理全流程,不仅能实现独立的商业价值,也能对综合金融业务实现赋能。 截至2024年3月末,在平安近2.34亿的个人客户中就有超63%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5.76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6倍。 总的来看,业绩数据的持续向好增强了平安的短期确定性,双轮驱动战略则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长期成长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平安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预示着公司在未来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 市场侧:持仓底+估值底,牛市预期下的新机遇 资本市场的热情重燃,当然也离不开资金面的环境改善。 根据东方财富数据,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2248.55亿港元。截至5月10日,南向资金连续13周净买入,其中五周的单周净买入规模超200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在五一假期期间,南向资金缺席的情况下,港股市场上涨趋势依然得以延续,说明资金面的修复力量并不单一。中金公司研报更是直接指出,港股此轮反弹更多受外资支撑。 这背后既有国际资本在亚太市场内部配置调整带来的短期催化,更重要的还是国内基本面预期的向好,获得了国际市场认可。高盛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在乐观情景假设下,A股市场估值提升有20%至40%的潜力。瑞银在策略报告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将中国评级上调至“超配”。 外资往往会优先配置以保险为代表的核心资产。事实上自四月下旬以来保险板块的持续走强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此外,过去几年由于资产负债两端的共同压制,内地公募基金不断压降对保险股的配置比例。近期今年一季度,公募对保险股的持仓占比仅0.15%,为近年来最低水平,远低于标配1.55%。但其中不少核心限制因素已经有了边际改善的信号出现,有望形成保险板块的“持仓底”。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随着未来超长特别国债的推出,“资产荒”的情况有望得到缓解,带动长期利率企稳回升,进而缓解当前险企利差损风险。此外,招商证券还指出,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带动A股重回上行趋势,强贝塔属性的保险股具备较强的上涨弹性。 由此来看,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保险板块在估值底和配置底的背景下,受益整个大市环境的走强预期,以及资金的加码,有望持续收获新机遇。尤其是考虑到基本面的修复趋势和高股息特征,保险股成为当下市场看好的极具性价比优势的优质板块。在此背景下,优质头部险企的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在市场得到强化。 4· 结语 总的来看,近期政策面的多重利好、基本面的修复以及资金面的改善为保险股的走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展望后市,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险企基本面向好趋势不断兑现,整个板块在资本市场的行情演绎还将有望持续。 此外,特别关注到港股市场,技术性牛市的出现,市场对红利股的追捧也正成为主线,保险板块的高股息有望强化市场的正反馈。近日,方正证券研报则特别点名中国平安,指公司高度重视股息和分红水平,预计24 年股息继续提升。截至5月7日 收盘,公司A 股/
H
股
2023 年股息率分别为5.7%/6.7%2,方正证券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lg
...
格隆汇
2024-05-11
保险板块政策暖风频吹,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为何更能获市场青睐?
go
lg
...
股保险板块大涨4.4%,其中,中国平安
H
股
更是大涨近6%,A股盘中亦一度涨近2%。 留意到自4月15日以来,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整个保险板块都呈现出明显的拐点行情,在17个交易日内更是出现满屏阳线,鲜有收跌情况发生。 统计来看,中国平安A股在此期间大涨了14%,
H
股
更是大涨了35%,表现相当强势。 (中国平安
H
股
,来源:富途行情) (中国平安A股,来源:富途行情) 不论是政策还是险企基本面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效应均为此次保险板块的走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其中表现不俗的中国平安,可以说,在行业贝塔行情下,也持续收获自身的阿尔法,走出了颇为亮眼的行情。 接下来不妨具体来分析。 1· 政策侧:迎多重利好催化 政策层面的利好是推动近期保险股走强的重要催化剂所在。 具体而言,如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变动不容忽视。 首先,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其中,《通知》最重要的一点是取消了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明确商业银行代理互联网保险业务、电话销售保险业务和其他保险业务,各级分支行及网点均不限制合作保险公司数量。 在此之前,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合作。线上线下融合业务可以不受3家保险公司数量限制。 此外,《通知》也明确了双方合作层级和银行代理业务佣金标准。 对此,招商非银观点认为,政策利好有望为行业各方创造“多赢”局面。对保险公司而言,充分竞争的市场要求其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头部公司凭借服务、品牌和客户经营等资源优势,预计将在高客经营中占据领先地位,银保渠道价值贡献有望持续提升;中小公司通过签约更多银行网点,有望触达更多客户,缓解经营压力。而不必再开设三、四级分支机构也能同银行网点进行合作,也有利于保险行业降本增效运营。 可以看到,此次《通知》也再次重申了“报行合一”的要求,而这一政策的深化以及对头部险企业绩的提振也是近期上市险企资本市场走强的关键催化剂所在。近日,国泰君安发布的研报也提到,监管再次强调渠道费率“报行合一”要求,在同等费率环境下头部公司的产品得益于附加服务体系等更具备竞争优势,预计银行与头部险企的合作意愿将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自去年8月以来,监管部门接连发布相关规范政策,推动“报行合一”全面落地。在“报行合一”的持续引导和规范下,银保渠道的手续费率水平迎来显著降低,持续推动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提升。 2024年一季度,上市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超出市场预期,市场相关观点认为,这一快速增长的背后,也与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大型险企持续加码布局银保渠道分不开。 此外,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这为保险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以平安为代表的在健康、养老领域深耕布局的险企也将有望持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平安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联席CEO郭晓涛表示要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建立中国特色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平安未来要做“富国银行+联合健康”模式的升级版,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港股市场方面,近期市场传出内地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息红利税。这一消息也对港股市场的“高股息”概念股形成了直接刺激,保险股作为高股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强力催化。对此,中泰国际指出,若
H
股
及红筹股的红利税能够减免,可增加内资投资港股的实际股息回报率,叠加港股更低的相对估值,必然吸引更多长线的内资流入港股市场。中金则认为,若港股通红利税减免得以落实,有望进一步提振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尤其是高分红相关板块的投资热情,短期提振情绪,长期也有助于改善港股市场流动性。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于在这一领域有着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保险行业也带来了正向预期。近期全面放开限购迎来加速,地产板块持续走强,市场风险出清背景下,险资作为房地产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持续受益行业风向的变化,带来市场预期的转向。 2· 公司侧:基本面向好,短期确定性与长期成长性兼具 从整个行业层面来看,险企价值指标的普遍优化提升,也是支撑保险股估值进一步修复的关键。而聚焦到公司层面,平安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热情,显然也离不开本身基本面的有力支撑。 在笔者看来,短期业绩的确定性和长期生态潜力带来的成长预期是当下市场支撑公司价值提振的核心着眼点所在。 首先,不论是此前的年报还是一季报,中国平安的核心业务展现出了良好的恢复势头。 其中,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项核心业务的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一季度实现了扭亏,这也符合此前多数机构对平安利润修复的一致预期。 从业务结构来看,寿险及健康险仍为平安的重中之重。2023年,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310.80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6.2%。这一高速增长态势延续到了今年一季度,2024年Q1,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128.90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20.7%。 核心指标持续高增长,是平安近年来在渠道、产品方面深度改革成果的具象化。 代理人渠道改革的成效尤为凸显。今年一季度,新增人力中“优+”占比同比提升11.0个百分点,大幅增加了优秀人才的占比,进而带动了产能的持续增长,2024年一季度,代理人渠道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6.4%,新业务价值率达到22.8%,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 产品方面同样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量,“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及“保险+居家养老”三大产品服务线形成了平安的差异化优势。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超1000万客户,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近10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臻颐年”已在深圳、上海、杭州、佛山等地落子。 可以说,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直接推动了新业务价值的增长,为公司短期内的业绩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从长远视角来看,归根到底,平安能够做到上述这一切的源头还是“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贯彻落实,这不仅为公司在多个维度上构筑了竞争优势,也为其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平安依托全方位的金融业务布局,为客户提供了“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成为获客、粘客能力长期走高的关键。自2019年末至今,平安客户数增长了17.9%,客均合同数增长了10.1%。 另一方面,平安建立起了庞大的医疗养老生态圈,打通支付、服务、医疗等多个节点,并覆盖了从预防、慢病管理、疾病治疗到愈后管理全流程,不仅能实现独立的商业价值,也能对综合金融业务实现赋能。 截至2024年3月末,在平安近2.34亿的个人客户中就有超63%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5.76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6倍。 总的来看,业绩数据的持续向好增强了平安的短期确定性,双轮驱动战略则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长期成长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平安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预示着公司在未来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 市场侧:持仓底+估值底,牛市预期下的新机遇 资本市场的热情重燃,当然也离不开资金面的环境改善。 根据东方财富数据,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2248.55亿港元。截至5月10日,南向资金连续13周净买入,其中五周的单周净买入规模超200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在五一假期期间,南向资金缺席的情况下,港股市场上涨趋势依然得以延续,说明资金面的修复力量并不单一。中金公司研报更是直接指出,港股此轮反弹更多受外资支撑。 这背后既有国际资本在亚太市场内部配置调整带来的短期催化,更重要的还是国内基本面预期的向好,获得了国际市场认可。高盛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在乐观情景假设下,A股市场估值提升有20%至40%的潜力。瑞银在策略报告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将中国评级上调至“超配”。 外资往往会优先配置以保险为代表的核心资产。事实上自四月下旬以来保险板块的持续走强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此外,过去几年由于资产负债两端的共同压制,内地公募基金不断压降对保险股的配置比例。近期今年一季度,公募对保险股的持仓占比仅0.15%,为近年来最低水平,远低于标配1.55%。但其中不少核心限制因素已经有了边际改善的信号出现,有望形成保险板块的“持仓底”。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随着未来超长特别国债的推出,“资产荒”的情况有望得到缓解,带动长期利率企稳回升,进而缓解当前险企利差损风险。此外,招商证券还指出,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带动A股重回上行趋势,强贝塔属性的保险股具备较强的上涨弹性。 由此来看,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保险板块在估值底和配置底的背景下,受益整个大市环境的走强预期,以及资金的加码,有望持续收获新机遇。尤其是考虑到基本面的修复趋势和高股息特征,保险股成为当下市场看好的极具性价比优势的优质板块。在此背景下,优质头部险企的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在市场得到强化。 4· 结语 总的来看,近期政策面的多重利好、基本面的修复以及资金面的改善为保险股的走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展望后市,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险企基本面向好趋势不断兑现,整个板块在资本市场的行情演绎还将有望持续。 此外,特别关注到港股市场,技术性牛市的出现,市场对红利股的追捧也正成为主线,保险板块的高股息有望强化市场的正反馈。近日,方正证券研报则特别点名中国平安,指公司高度重视股息和分红水平,预计24 年股息继续提升。截至5月7日 收盘,公司A 股/
H
股
2023 年股息率分别为5.7%/6.7%2,方正证券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lg
...
格隆汇
2024-05-11
“炒股”上瘾!方大炭素再加码40亿,同家伙伴Q1已亏1.2亿
go
lg
...
托管理。12月,该信托项目投资阳光保险
H
股
股票7872.20万股,每股5.83港元,总投资额4.59亿港元。2023年9月,方大特钢申请赎回1100万份信托份额,回收资金803.11万元,信托份额减少至4.19亿份。 2024年一季度,阳光保险股票价格波动导致信托产品净值下降,从2023年12月31日的3.14亿元降至2024年3月31日的1.95亿元,浮亏1.2亿元,影响方大特钢当季归母净利润。尽管如此,方大特钢仍看好阳光保险的业务增长和价值创造能力,不打算出售这部分资产。 方大特钢还持有福日电子和阿特斯两家A股公司股份,福日电子投资亏损69万,阿特斯已于2023年出售。 和“亲兄弟”方大炭素一样,方大特钢在投资上大手大脚,但近两年分红一样抠抠搜搜。 2023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89亿元,期末未分配利润21.22亿元,货币资金余额60.45亿元。在上交所的监管问询后,方大特钢于2024年3月29日宣布分红2.33亿元。此前,方大特钢自2003年上市以来累计实现净利润176.72亿元,累计现金分红125.90亿元,2021年现金分红比高达87.60%。
lg
...
格隆汇
2024-05-11
格隆汇公告精选(港股)︱东阳光长江药业(01558.HK)获广东东阳光药业溢价约71.71%吸收合并 13日复牌
go
lg
...
换股完成后,公司将从联交所除牌,要约人
H
股
会以介绍方式在联交所主板上市,而公司将会根据合并协议的条款、中国公司法及其他适用的中国法律被要约人合并及吸收。 换股股东将有权从要约人获得:就每股被注销的换股
H
股
获得0.263614股新要约人
H
股
。在合并下要约人
H
股
的理论价值相当于每股换股
H
股
约19.30港元,并较于最后交易日在联交所所报的收市价每股11.24港元溢价约71.71%。 当前提条件及所有生效条件达成后,公司将会根据上市规则第6.15条,向联交所申请自愿撤销
H
股
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要约人董事会相信,完成合并后要约人将成为一个富吸引力的投资标的。针对换股股东的裨益包括:(i)相对于公司股份的市场价值,要约人
H
股价
值的理论价值将给予换股股东具吸引力的溢价;(ii)换股股东可通过公司将分配的特别股息每股1.50港元直接获得即时的现金价值,从投资中实现一定水平的资本回报;及(iii)享受完成合并后要约人整体资本市场表现的提升和长期资本增值潜力。 展望未来,完成合并后要约人将继续优化其经营及管理、维持稳健的财务表现及提升资本市场形象,为股东带来更大的回报。要约人认为,合并亦可透过以下方式使换股股东获益:(a)分享要约人垂直一体化的自主研发体系及覆盖药物全研发周期的研发平台,实现长期价值创造;及(b)完成合并后,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扩大经济规模。 此外,公司已向联交所申请,自2024年5月13日上午九时正起恢复
H
股
在联交所买卖。 【重大事项】 IDT INT'L(00167.HK)开发并开始经营自家线上零售平台 向全球零售市场提供产品 阳光油砂(02012.HK)与债权人张骏订立和解协议 新天地产集团(00760.HK)建议股本重组 【财报业绩】 中比能源(CBAT.US)一季度净收入达5880万美元 同比增长38.7% 东曜药业-B(01875.HK)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至2.23亿元 宝光实业(00084.HK):预计2024财年纯利不少于4.7亿港元 博雅互动(00434.HK)盈喜:预期一季度收益增长约10%至15%左右 【运营数据】 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4月手机镜头出货量1.02亿件 同比增长6.4% 龙湖集团(00960.HK)4月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89.1亿元 越秀地产(00123.HK)4月实现合同销售额83.12亿元 斥资19亿元在上海、广州两地拿地 新城发展(01030.HK)1-4月累计合同销售额达156.52亿元 单月合约销售额约37.04亿元 中国金茂(00817.HK)4月取得签约销售金额65亿元 世茂集团(00813.HK):前四个月累计合约销售总额108.6亿元 富力地产(02777.HK):前4个月累计总销售收入34.8亿元 好孩子国际(01086.HK)第一季度收入达18.921亿港元 同比增长2.7% 中梁控股(02772.HK)4月合约销售金额约13.7亿元 裕元集团(00551.HK):4月综合经营收益净额6.5亿美元 同比减少5% 宝胜国际(03813.HK):4月综合经营收益净额16.23亿元 同比下跌12.3% 龙源电力(00916.HK):4月完成发电量658.7万兆瓦时 同比下降12.26% 新天绿色能源(00956.HK):4月完成发电量126.4万兆瓦时 同比减少16.49% 香港科技探索(01137.HK)4月香港电子商贸业务合计平均每日订单总商品交易额按月轻微下跌2.3% 【医药创新】 加科思-B(01167.HK):KRAS G12C抑制剂Glecirasib治疗结直肠癌注册性三期临床研究获中国CDE批准 【收购出售】 天津发展(00882.HK)附属拟出售天津田边制药24.65%股权 力丰(集团)(00387.HK)拟5300万港元出售香港大潭水塘道物业 倩碧控股(08367.HK)建议收购上海隽铭实业有限公司 中国心连心化肥(01866.HK):新疆心连心拟出售玛纳斯天欣煤业100%股权 K2 F&B(02108.HK)拟950万新加坡元收购物业 【股权激励】 枫叶教育(01317.HK)授出300万份购股权 【增发供股】 天玺曜11(01010.HK)拟“1供1”供股 筹最多约1.47亿港元 HKE HOLDINGS(01726.HK)拟折让约4.76%配售最多3000万股 筹资5940万港元 【回购注销】 汇丰控股(00005.HK)5月9日耗资2.18亿港元回购320万股 渣打集团(02888.HK)5月9日耗资804万英镑回购106.65万股 恒生银行(00011.HK)5月10日耗资3237万港元回购30万股 美高梅中国(02282.HK)5月10日耗资2193万港元回购150万股 药明康德(02359.HK)5月10日耗资2005万元回购44.7万股A股 太古股份公司A(00019.HK)5月10日耗资1717万港元回购24.9万股 友邦保险(01299.HK)5月10日耗资1598.87万港元回购25万股 贝壳-W(02423.HK)5月9日耗资200万美元回购35.5万股 快手-W(01024.HK)5月10日耗资999.3万港元回购17.74万股 先声药业(02096.HK)5月10日耗资522.64万港元回购90.4万股 百胜中国(09987.HK)5月9日耗资468万港元回购1.6万股 周黑鸭(01458.HK)5月10日耗资363万港元回购182万股 江西铜业股份(00358.HK)5月10日耗资331.78万元回购12.77万股A股
lg
...
格隆汇
2024-05-10
高息股,又要涨疯了
go
lg
...
一个魔咒,即使是A股再到港股上市的A+
H
股
,两地的估值和股息率往往都有很大的差距。 两者的股息率差,一般都至少在20%以上。 比如今天大涨的建行,其港股股息率是7.482%,A股股息率是5.5%,前者比后者高了36%。 如果放在昨天,这个差价比例就更高了。 中国神华也是,目前港股的股息率7.97%,A股的为6.22%,前者高出了28%。 为什么会这样? 除了港股市场长期以来缺乏流动性导致的估值溢价偏低(对应股息率就高)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两地实现的股息红利税率的差别。 在国内,如果你持股期限在1个月内取得红利,要按20%的税率征税;持有1月以上1年以内,红利税率减半为10%;持股超过1年,免征红利税。 但港股不同,根据目前相关税收政策,内地投资者直接在港股投资所取得的股息红利按照2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而若其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于在香港上市的中资非
H
股
上市公司(包含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内地的
H
股
和中资红筹股),还需额外再被代扣10%的所得税,加起来的综合税率达到28%。 除非是内地股民连续持有的
H
股
满12个月才可以免征被代扣的10%企业所得税,否则至少20%的红利税是跑不掉的。 这就导致了两地股息率的巨大差异。 比如中国移动、中海油这些红筹股(业务在内地,注册和上市在香港)。 中移动港股目前的股息率TTM为6.26%,其A股的是4.2%,前者按28%的红利税率扣除后股息率回到4.5%,略微高于A股。 看似这个差价已经不大,但这是在今年港股涨了14.2%,A股只涨不到2%拉回来的。 一些其他的红筹股,这个扣税后的股息率剪刀差甚至会更可观。 这个问题,很早之前就被投资者所质疑和争议,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香港证监会主席就有过类似的建议,近期监管层在对港股五大新举措中虽然没有提到减免红利税,但这个方式符合助力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目标。 所以这个传闻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02 之前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监管层突然在近期出台对港股的五大重磅举措? 其实答案之一,就写在了这五条措施里面。 两个核心: 一是,为了给港股市场更大程度打开方便之门,以便吸引更大的流动性(主要是方便内地资金南下)。 二是,支持更多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去年末开始,为了维护A股市场情绪,A股IPO持续收紧,今年Q1只有30家新股上市,融资规模235.6亿,都同比出现明显腰斩。 但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融资需求根本不能停,也不能只靠传统线下渠道融资,现在IPO也在收紧,还能怎么办? 那就支持“内地行业龙头”来港股上市。 但是港股的流动性一直那么差,导致上市企业估值得不到更好溢价,实际融资的可操作空间也大打折扣。 企业不愿意去,股民也不愿意来。 而内地的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本身就各种门槛限制重重,而且还有比A股更高且不够合理的红利税这个拦路虎。 大家就都更加不愿意过来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僵局。 要打破这个僵局,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港股流动性。 前提条件,除了那五大举措中各种门槛松绑和丰富投资产品,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减免港股通的红利税。直接让资金看到减税后港股高息股更有吸引力的股息率差。 目前两地的很多价值股的股息率差还很大,所以可以断定,如果传闻真的落地,未来还会有更大量的资金南下买港股高息股。 进而盘活港股的流动性,修复港股一直以来的“估值洼地困境”。同时还能帮助解决A股IPO堰塞湖,解决企业融资发展难题,已经解决内地投资者“资产荒”的困境。 真正的:一子落、满盘活。 03 昨天的文章《急了》中提到,2023年,M2增加了25.84万亿,增速9.7%,其中银行存款就占了25.74万亿。而M1增速仅仅只有1.3%,说明大量的钱,都没有真正流动起来。 大家都在拼命存钱。 甚至于,银行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各种高息存单理财长篇也逐渐收缩停卖,还是止不住大量的人继续把钱存起来。 据说,昨日上午,广东多家银行开售广东省政府5年期再融资一般债券,票面利率为2.2%,低于部分股份行、城商行定存挂牌利率,但依然在上线1分钟后就被抢光,个人客户占比超过90%。 甚至有人早上5点天没亮就开始排队抢了。 巨额的存款规模、夸张的抢购政府低息债,都说明什么? 一,信心不足;二,资产荒。 现在国内,对于优质资产,是从不缺资金的。 大家只是很难再找到能跑赢长期国债利率又足够安全的产品。 而股市里面业绩发展稳健且高分红的资产,算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所以过去两年,A股的高息股就成为了最被看好的资产,过去已经至少涨了两轮行情,分别是中特估,周期行业景气回升。 其实港股的高息股从股息率看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资产,但拦路虎太多。 现在,政策开始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改革,可能就包括此次传闻的“红利税减免”。 这样一来,港股的流动性困境可能会得到有力解决。 如果这个红利税真的如传闻那样减免,那么必然还会有大量资金来追逐填平股息率差,因为在两地互联互通更加便利的背景下,这个差距几乎就可以说是无风险的套利红利。 当然了,我觉得这红利税肯定不是直接取消的,最有可能的是对港股通的红筹股取消额外10%红利税率,然后引进类似A股这样的根据持有时间长短划分税率的制度。 无论是哪种方式,这都会是个巨大的利好。 那么红利税减免的话最利好哪些标的? 一是包括港股中大量高分红的国企、央企。这也是契合A股“中特估”的逻辑。 二是包括哪些长期盈利能力和分红能力都较强的行业龙头,尤其是A+H两地上市的能源、基建、消费领域优秀企业。 这交易逻辑,短时间内大概率还会持续。直到传闻得到回应,或者两地在剔除税差后的实际股息率逐渐接近。 04 尾声 在今天,港股还有另一个很强势的板块——地产,股价涨幅超过20%的不在少数,其中有几家房企在近10日甚至都翻倍了。 这其实是预期得到的。 今年以来的工作,纾困地产、地产化债是非常关键的重心之一。 尤其上月底政治局会议的工作指引之后,各地方的松绑政策密集推出,动作进度快得惊人。 其实这也是港股能迎来大涨的一个风向标。 因为对港股来说,地产板块站稳,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中很大的一个危机已经得到很大缓解,这是信心修复的关键。 地产危机缓解,然后在医药股持续修复、科技股不断受追捧,以及高息股带动下,港股市场的估值,也就变得更轻松了。 这也是这段时间那多国际机构开始重新发表研报看好中国,包括中国房地产,以及一季度公募开始高调加配港股的原因。 接下来,肯定是有更多资金要更加追捧红利股的,由此不仅会逐渐提升港股的估值,甚至也会反哺和刺激国内A股的高息股跟着走强。 毕竟国九条对于政策的监管,本身就是引到市场资金多配置这些稳定高分红的资产。(要起到好榜样,才能吸引场外大量的迟迟未能进来的长期大资金)。 现在,信号已经发出来,就看场外的那些长期机构资金(包括国家队)跟不跟了。(全文完)
lg
...
格隆汇
2024-05-10
上一页
1
•••
325
326
327
328
329
•••
514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路透: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正寻求批准辞职
lg
...
中国惊现罕见举措!美媒独家:中国首次要求电商巨头交销售数据 打击商家逃税
lg
...
全球市场再遭猛烈抛售!美元跌破99、纳指跌超2%、比特币击穿10万美元 更大行情还在后头?
lg
...
黄金突现“高台跳水”!“黄金的狂热兄弟”再度抢镜 大涨16%后惊现不祥之兆
lg
...
“金融界的超级趋势”!美财长惊人预言:稳定币未来几年将暴涨10倍至3万亿美元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31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8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