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国家安全期刊:阅兵中展示的装备,说明中国军队的唯一目标是在战争中击败美国,美国应该如何应对

2025-09-05 00:01:34
加美财经
媒体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本文刊发在国家安全期刊的网站,作者安德鲁·拉瑟姆博士是Defense Priorities的非驻地研究员,也是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麦卡莱斯特学院国际关系与政治理论教授。

概要:中国最近的阅兵式,无疑展示了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超过美国的雄心,中国拥有更庞大的海军,迅速扩张的核武库,以及先进的高超音速“航母杀手”导弹,可以说北京正在有条不紊地缩小军事差距。

尽管美国的军费预算更大,但却受制于老化的部队和下降的战备水平。美国明智的应对方式不是军备竞赛,而是战略自律:加快人工智能和网络等领域的定向创新,利用盟友关系,并采取克制战略来平衡和削弱中国的崛起。

9月3日,北京举行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阅兵式之一。习近平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远程导弹、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系统的整齐亮相,普京和金正恩在一旁陪同。

信息十分明确:中国正谋求将全球力量平衡转向自己一方,并且有决心和实力打造出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能超过美国的军队。

这一趋势已经不再停留在口头上。中国海军规模、导弹杀伤力、空军现代化,以及核武库的指数式增长都已清晰地展现出来。

这些发展对华盛顿构成了明确的挑战。美国该如何削弱北京的地缘政治野心,并在不引发战争、不消耗自己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平衡中国的军事扩张?

中国的军事挑战十分明确

中国在数量上追求优势最清晰的例子,可以在海上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现在拥有超过370艘作战舰艇,而美国海军不足300艘。

大多数中国军队的舰艇都是新建造的,中国造船厂的产能还在持续增长。

在核领域,北京自2019年以来已将核弹头数量翻倍,今天超过600枚,并正在建造数百个发射井。预测显示,到2030年可拥有多达1000枚可用核武器,到2035年可能达到1500枚。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真正的“三位一体”核力量:陆基现代洲际导弹、海基晋级潜艇上的巨浪-3导弹,以及空基搭载空射核打击能力的轰-6N轰炸机。

中国的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些类型的力量上超过并压倒美国,同时在其他类型武器上保持足够竞争力。

数字背后隐藏的事实

然而,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中国追求质量优势同样引人注目。

解放军已经测试过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2021年有报道部分轨道轰炸系统与高超音速再入飞行器结合。美国官员称这个进展“令人极为担忧”。

译注: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OBS)是冷战时期苏联提出过的一种核打击方式。普通的洲际导弹是从本国发射,飞一个抛物线直接打向目标。FOBS 则不同,它把核弹头送入一个低地球轨道,但不绕地球一圈,而是飞到目标上空时再脱轨进入大气层。打击方向不可预测,预警时间极短。普通弹头再入大气层时轨迹固定,很容易被拦截。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进入大气层后,可以以超过5倍音速的速度“滑翔”,而且能在飞行中大幅机动。这意味着防御方很难预测会飞向哪里,也更难拦截。两者结合,理论上弹头可以从任何方向进入,绕开雷达监控。再入大气层后还能机动飞行,进一步规避反导系统。这被认为是一种“几乎无法防御”的核打击手段。

中国已部署东风-21D和东风-26“航母杀手”弹道导弹,并从055型巡洋舰上进行了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试射。无人机、自主水下航行器和人工智能生成的“杀伤网络”正在被整合进作战体系,目的在于加快“传感器到射手”的反应周期。

在阅兵式上,无人作战车辆和机器人平台登场,显示自动化已经深入解放军武器库。

这些进步得益于“军民融合”。高校和私营企业,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创新链的前沿。中国的赌注是,质量与数量同样能带来优势。

空中力量的情况也类似。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一共拥有超过3000架飞机,其中大约2400架是作战平台,规模为亚太地区之最。隐形的歼-20、歼-16和歼-10C,以及新型舰载机歼-35已经形成战斗力。核三位一体的空中部分如今由可携带空射弹道导弹的轰-6N支撑。

航母航空兵也在壮大。辽宁舰和山东舰已投入使用,常规动力福建舰正在进行海试。关于后续核动力航母的猜测仍在继续。在这一领域,趋势同样明确:中国正在稳步缩小与美国的质量差距。

美国的处境如何?

相比之下,华盛顿在预算上依然占优。国会批准2025财年约895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几乎是中国官方约2460亿美元的四倍。

但账面上的预算数字已不再自动保证优势。美国的部队结构正在老化:美国空军飞机平均服役年限超过30年,造船延误长期存在,维护不足正在侵蚀战备。

曾经象征美国力量的“绝对压倒性优势”正在消退,尤其在西太平洋,中国的地理优势和现代化议程正在发挥作用。

美国真正的大战略问题已不再是维持霸权,而是阻止中国把其不断增长的实力转化为地区主导地位。

接下来会怎样?

面对这一切,需要保持谨慎。大国竞争不必在华盛顿引发恐慌或歇斯底里,特别是当美国仍然拥有无与伦比的全球投送能力、稳固的盟友关系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时。

所需要的是自律:承认优势地位已经过去,同时保持不搞军备竞赛的意志来维持威慑。目标不应是重新确立全球主导地位,而是确保一种力量平衡,在削弱中国崛起的同时守住美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军事扩张必然带来明确的作战后果。美国必须加快部署有韧性的太空体系,发展远程精确打击,加强网络和电子防御,并转向更加分散的部队结构。

海军必须找到方法,应对航母战斗群在东风-21D、东风-26和鹰击-21威胁范围下的脆弱性。

空军必须尽一切可能保持在隐身技术、弹药和作战杀伤力方面的优势。核力量体系必须在面对中国扩张时保持可信、灵活和可生存。最重要的是,五角大楼应该加倍强调韧性和分散部署,减少对昂贵“精致”平台的依赖。

不该做什么

这同样提醒美国,不要在未经仔细考量的情况下,盲目与中国舰对舰、导弹对导弹地较量。

美国的优势在于其他领域,包括盟友网络、远征能力,以及中国仍然落后的技术创造力。单纯追求数量对等会削弱战备和现代化。更明智的做法是优先投资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网络和反太空等领域,在这些地方投入能够带来超常收益。

毫无疑问,中国在这些领域也有进展,但尚未取得主导地位。只要有自律,创新对美国依然重要。

中国尚未超过美国,但目标很清楚: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超越。美国必须接受这一趋势,但不能被恐惧所束缚。

谨慎之道在于定向创新、利用盟友,以及战略克制。唯有如此——而非恐慌——才能在未来几年保持信誉和威慑。

克制必须成为指导原则

克制不是收缩,而是现实主义:接受美国如今面对一个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积累优势的对手。美国优势的幅度将继续缩小,但力量不只是以数量或新型系统来衡量。

力量还体现在目标的清晰和手段的节约上。正如克劳塞维茨提醒的那样,战略的目的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实现政治目标。

因此,美国的使命不是追逐永恒主导的幻觉,而是以自律来运用力量:以维护稳定、节约资源和保障国家持久利益的方式,平衡并削弱中国的崛起。

来源:加美财经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