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北京已三次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未来恐有更大规模极端灾害?

2025-08-22 12:04:21
超启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2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自2012年以来,北京已三次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专家称,由于气候变化,中国的雨带正向北扩展。气候专家警告,未来可能会有更大规模的极端灾害。

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自2012年以来,北京已三次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专家称,由于气候变化,中国的雨带正向北扩展。气候专家警告,未来可能会有更大规模的极端灾害。

在上个月北京的致命洪水中,乡村酒店老板崔健(音译,Cui Jian)和客人被困在暴雨中的屋顶上度过了一夜。第二天,救援人员才冒着齐腰深的泥沙赶到他们身边。

位于北京北部山区的怀柔区及邻近的密云区,在一周内降下一整年的雨量,引发山洪,整个村庄被摧毁。这是自2012年以来最致命的洪水,造成44人遇难。

政府发布的最严重天气预警来得太迟,多数怀柔村民当时已经入睡。

崔健说:“过去他们会关闭景区和营地,撤离游客,转移村民。若能及时预警很好,但如果不能,那就是天灾。”他在怀柔同一村庄投资3,500万元人民币(约487万美元)翻修的10处房产被淹没。

洪水暴露出北京农村应急基础设施的薄弱。北京城市核心区周边环绕着若干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在气候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然而,这场灾难也再次揭示出,北京这个有2,200万人口、历史上干旱的城市,仍未为专家所称的“日益潮湿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自2012年以来,北京已三次经历“百年一遇”的暴雨,而气候专家警告,未来可能会有更大规模的极端灾害。

中国专家呼吁城市规划者优先考虑“生态韧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表示:“对气候危机及其未来挑战的认识不足,自然导致部署和规划不足。”

中国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及北京市政府未对传真询问作出回应。

尽管2023年遭受洪灾的两个北京城区已出台长期重建计划,提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并计划改善农村防洪体系、升级基础设施,但绝大多数近年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并未将气候适应列为重点。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北京仅有三项基础设施项目的招标文件中提到“生态韧性”,而几百项涉及“气候变化”的招标大多与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有关。

所谓生态韧性,包括恢复天然河堤、减少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和过度人工景观的使用,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在7月举行的高层城市规划会议上,中国强调要建设“宜居、可持续和有韧性”的城市,逐渐摆脱几十年来以快速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通常华北的雨季从7月中旬开始,但今年自196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开启,多条北京河流出现历史最大洪峰。官方数据显示,今年6月和7月北京全市降雨量同比激增75%。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源于自2011年以来“中国雨带显著向北扩展”,意味着北方正经历“多次、长期、持续的降雨循环”。

“海绵城市”

中国决策者已采取一些措施应对城市内涝。“海绵城市”项目自2015年起在全国展开,通过透水沥青、下沉式雨水花园、现代化排水系统等,让水泥丛林具备“吸水”和“释放”的能力。

在北京,已建成的项目包括防洪泵站、河畔公园和人工湖。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投入超过2.9万亿元人民币(约4,038亿美元)建设6万多个“海绵城市”项目。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全国城市80%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但许多省市进度滞后。

北京今年至少启动价值1.55亿元人民币的新“海绵城市”项目。目前,北京38%的建成区已达到相关标准。

不过,专家表示,这类项目难以在北京农村山区发挥作用。村庄往往位于陡坡脚下,缺乏应急基础设施,更容易遭遇滑坡等次生灾害。

此外,现有“海绵城市”标准基于历史降雨数据,无法应对极端强降雨。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袁媛表示,未来的应急预案必须考虑提前疏散居民、改进预警系统,尤其是识别出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

在最近的北京洪灾中,密云一所养老院的31名老人未被纳入撤离计划,最终被洪水困住丧生。

袁媛说:“有必要合理规划社区所需的基础设施,协调风险应对计划和措施,形成一体化体系,以尽量减少未来损失。”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