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当奥迪高管在2021年首次看到极氪 001 —— 一款具有欧洲美学风格的长续航电动车时,这对这家德国高端车企来说是一个警钟:如果想与中国厂商竞争,就必须依靠中国的技术。
“极氪001当时震惊了几乎所有人,”上汽奥迪销售与市场总裁Stefan Poetzl表示,“我们必须有所行动。”
为了加强在中国的电动车产品阵容,奥迪仅用18个月就打造了AUDI E5 Sportback,采用了中国合作伙伴上汽提供的技术,包括电池、电驱动系统、车机软件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奥迪预计将在本月开始向中国消费者交付这款售价3.3万美元的电动车。如今,奥迪的全球竞争对手也在寻求利用中国知识产权来快速推出新车型。丰田和大众分别与广汽和小鹏计划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车型。
消息人士称,雷诺和福特则希望更进一步,在中国的电动车平台上开发全球车型。雷诺没有回应置评请求,福特拒绝发表评论。
此类授权交易目前占比不大,但收入正在增长。对全球车企而言,中国技术可以帮助他们跨越研发瓶颈、快速推出电动车;而对中国厂商而言,在国内遭遇激烈价格战、海外又面临贸易战的情况下,他们迫切需要额外收入。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双赢解决方案,”上海咨询公司Autodatas总经理Will Wang表示,该公司提供畅销电动车的拆解报告。
“中国内核”
这一新战略类似于1990年代的“Intel Inside”宣传活动——美国芯片制造商英特尔用尖端组件将电脑升级为高端产品。
如今,中国车企则以“打包方案”出售电动车技术:现成的底盘和软件,可以让即便是小规模、预算有限的制造商也能造出电动车。
零跑汽车CEO朱江明告诉路透社,该公司已与Stellantis合作在海外销售电动车,并正与其他品牌洽谈技术授权。
业内专家表示,使用中国现成的电动车底盘和软件,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和数年的开发时间,帮助传统车企追赶中国对手。
雷诺是早期采用者,其低成本车型Dacia Spring EV基于东风汽车的平台开发,并于2021年在欧洲上市。
据两名知情人士透露,雷诺更进一步,正在上海研发中心开发全新电动Twingo,采用中国电动车工程公司Launch Design的技术支持。Launch 未回应置评请求。
更多“China Inside(中国内核)”车型可能很快问世。据两名知情人士透露,福特正在寻找中国合作伙伴提供电动车平台技术。福特CEO Jim Farley经常测试中国电动车,最近还称赞小米SU7 电动轿车。
大众则扩大与小鹏的合作计划,开发面向中国的各类燃料车型,采用小鹏的电子架构和软件设计。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复杂的组织结构,传统汽车制造商通常难以开发出能够快速更新的敏捷电动汽车系统。AutoForesight 总经理Yale Zhang表示,这也是大众希望借助小鹏技术来补充甚至替代自身方案的原因。如果合作在中国奏效,大众可能会将这一战略扩展至全球。
大众中国发言人告诉路透社,该公司与小鹏的合作目前专注于中国市场。
Autodatas的Will Wang补充说,小鹏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两家车企希望扩大合作至中国以外市场。这将提升小鹏的收入,而无需在海外建厂。
奥纬咨询分析师Marco Santino表示,传统车企可以利用中国电动车竞争的“火力”,快速实现技术跨越。“你能在更短时间内推出更高质量、更可靠的产品,”他说。
更多选择?
受特斯拉启发,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开发了模块化平台,降低成本,加快研发,降低入局门槛。“他们从特斯拉身上学得很快,”前宁德时代高管、现创立咨询公司 Mapleview Technology 的Forest Tu表示。
Tu称,这一优势如今已足以支撑“中国厂商的授权与专利服务”在海外扩张。宁德时代已采用类似做法,与福特合作,为电池工厂提供技术授权。他还表示,出口中国技术可以帮助一些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打造自己的“国家电动车品牌”。
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的CYVN Holdings是蔚来的战略投资者,已利用蔚来的底盘和软件开发了自有高端电动车。
据两名知情人士透露,CYVN在 4 月收购英国跑车制造商迈凯伦后,计划以迈凯伦品牌销售该款电动车。不过未来车型将更多融入迈凯伦的“基因”,而减少中国技术的比重。蔚来拒绝置评,CYVN未回应置评请求。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执行总裁胡国亮表示,该公司的新电动车底盘将让消费者“决定电动车的模样,而不是由大型车企决定卖什么”。
宁德时代称,未来三年将扩大底盘生产,已与多家国内车企签约。其“基石底盘”本周在慕尼黑 IAA Mobility 展会上首次亮相欧洲。
不过,中国电动车技术的这种互利模式能否长期维持,仍是一个关键问题。
前阿斯顿马丁 CEO 安迪·帕尔默警告称,虽然外包研发能省钱,但车企应避免过度依赖第三方技术。“长期来看,你就只是个零售商,”他说。
奥纬咨询的 Santino 表示,传统车企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使用他人技术后“品牌差异化能力将极为有限”。通过融合自身技术,车企才能“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