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某处,一个布满垃圾和杂草的粗野主义建筑群,展现了乌克兰在未来战场上求生的图景。
建筑群一端是征兵办公室,排队的二十来岁年轻人正接到第一次命令。另一端则有战壕、障碍跑道,以及第3突击旅的“杀戮屋”,这是用于测试军事机器人的训练场。

这里,精锐部队正在对用来替代士兵负担的无人地面车辆进行压力测试。
无人地面车辆已经在前线开始投入使用,第3突击旅是先行者之一。虽然还没有大规模部署,但这一天可能很快到来。
今年春天,乌克兰宣布计划部署1.5万台地面机器人。一些重要参与者预测,今年夏天战场面貌将迅速改变,认为无人地面车辆的普及将像2023年空中无人机制造的爆发一样。
“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去抵挡俄罗斯的人海战术,”一位制造商说,“所以我们就用自己的‘僵尸’对抗他们的‘僵尸’。”
目前大约有40家主要是乌克兰的私人公司,在生产大约200种无人地面车辆型号。这些车辆大致分为三类:后勤用途(运输燃料、水、伤员撤离)、工程支援(布雷、排雷、通信),以及较少量的战斗支援用途(配备榴弹发射器、猎杀无人机炮塔的平台)。
大多数无人地面车辆在投入前线使用前都会进行强化,比如加装摄像头、额外的通信设备或电子战防护。战线两侧各10公里的“灰色地带”被无人机严密监视和打击,这种情况促使对最坚固的机器人需求上升,以便让士兵能够留在地下安全位置。
“斯塔克”管理着“杀戮屋”里的“无人地面车辆学院”,也就是地面机器人的大学。他说在特定场景下,机器已经在替代整支步兵小队。
骡型无人机能把数吨物资运到前线。新的阿达尔无人救护车能让担架组免于在无人机密集监视下成为活靶子。最新的布雷机器人一次可以布下数十枚反坦克地雷,而这项任务以前需要排雷兵一次次冒险执行。“鬣狗”(意为“捕食者”)利用人工智能,在200米外识别并击落无人机。它的“兄弟”——“狂怒”,是7.62毫米机枪平台,去年8月乌克兰突入库尔斯克期间首次实战亮相。
UGV Robotics创始人瓦西尔说,俄军当时对这种新型武器毫无准备,立刻暴露了阵地位置,让其他乌克兰部队得以锁定攻击。
早期时,无人地面车辆的操控员必须离原型车非常近,往往不能超过1公里。“影子”和“舒拉”,来自另一支同样使用无人地面车辆的第92旅的成员,回忆说他们曾经不得不步行护送机器到前线,这在今天因俄军无人机的存在已经是自杀行为。如今,他们可以在哈尔科夫州远离前线的指挥所里,用Starlink从转椅上进行操控。
“我们可以在大屏幕前掌握全局,一人操控,另一人喝可乐或抽烟休息。”影子说。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很快会出现“机器人对机器人”的地面战。
“我觉得它们显然会支持后勤,在这里那里帮点忙,是的,”舒拉说,“但绝不会取代步兵。”
制约大规模部署的最直接障碍是通信。Starlink在复杂地形或树林下会失效。无人机之间构建的网状网络如果关键节点被摧毁,就会崩溃。
Burevii设计生产局的工程师维克托说,这种技术可能还需要人工智能或机器视觉的升级,才有望在真正的战斗中大规模使用,这可能还需要一年时间。
他还说,限制无人地面车辆革命的另一个因素是熟练操控员的短缺。“我们真正完成过足够多任务而且还活着的人,非常少。”
目前乌克兰在无人地面车辆竞赛中占优势——主要是因为迫不得已。
克里姆林宫的军队每月增加8000到9000人手,可能根本没有同样的紧迫感。同样,也没有什么能保证俄罗斯的无人地面车辆研发不会像无人机市场一样,乌克兰的创新生态系统会率先开创技术,然后俄罗斯的工业体系会抄袭、标准化并大规模生产其中最好的部分。
不过,乌克兰的无人地面车辆开发者虽然承认他们最好的设计最终会被抄袭,但表示即使是适度的改变也有真正的意义。
瓦西尔说:“如果能替代前线1%的人力需求,就算成功。而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能力已经远不止1%。”(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