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Live Science,作者克里斯蒂娜·基尔格罗夫是Live Science的特约撰稿人,专注于考古学和古人类学新闻。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长期矗立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中央的有翼狮子铜像,其实来自遥远的中国。这尊铜像最初是中国超过一千年前用作墓葬守护兽的雕像,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是在13世纪通过丝绸之路,由马可·波罗的父亲带到意大利的。
研究合著者、帕多瓦大学考古学家维达莱在声明中说:“威尼斯是一座充满谜团的城市,但其中一个谜底已被揭开,圣马可的‘狮子’来自中国,它沿着丝绸之路而来。”
这项研究于9月4日发表在《Antiquity》期刊上。维达莱和研究团队确定了这尊标志性狮子雕像所用青铜的来源。
虽然这尊狮子在1260年代早期就成为威尼斯的官方象征,但确切来源一直不明。研究人员从狮子的不同部位取了九个样本,利用质谱仪分析金属中铅同位素的比例。
研究指出,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通常还含有少量铅,而铅原子之间的差异可以揭示铜的地质来源。
通过将这尊威尼斯狮子的铅同位素比例与全球参考数据库对比,研究人员将铜的来源定位在今天中国东部的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区域蕴藏着丰富的铁、铜、锌和金等矿产资源,曾广泛用于制造文物。
此前一项研究显示,一件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50年)的器物,其铅同位素特征与这尊威尼斯狮子高度一致。
研究人员指出,青铜材料来自中国,也许可以解释威尼斯狮子在风格上的一些异常之处。这尊狮子看起来与11至14世纪欧洲的中世纪狮子雕像不同,反而与中国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的艺术风格更为相似——特别是所谓的“镇墓兽”。
这类大型雕像常以狮形面部和鬃毛、尖耳朵、角和高高翘起的双翼呈现,有时是多种动物特征的混合体。威尼斯狮子就具备这些特征,还可以看到金属表面的“痕迹”,似乎原本有一两只角后来被去除了。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与威尼斯人尼科洛·波罗和马费奥·波罗有关,他们分别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13世纪,这对兄弟穿越丝绸之路,在多地设立贸易站,最终抵达今天的北京,并在忽必烈汗的宫廷中生活了四年。
研究推测,他们或许在途中见到了一尊“镇墓兽”雕像,并视为“狮子”的形象。
13世纪时,威尼斯共和国掌控着东方贸易通道,象征是一头有翼的狮子,栖于水面,脚下压着圣马可的福音书——圣马可是威尼斯的守护圣人。这一形象也出现在共和国的旗帜上,象征着威尼斯对海洋的主导地位。
研究团队写道:“在全面推广共和国新兴强大象征的过程中,波罗兄弟或许大胆地将这尊雕像重新改造成一种从远处看像模像样的有翼狮子。”
他们可能将这座雕像拆分后运回威尼斯,并由本地金属工匠重新组装成如今圣马可狮子的模样。
研究团队也指出:“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推测,是在历史资料与冶金考古数据交汇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们表示,现在该轮到历史学家继续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