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深鹏
在中美贸易战忧虑舒缓,美国政府停摆有望结束等利好驱动下,美股周一显著造好,三大指数均录得升幅收市。
这股升浪今日成功传递到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
今年以来,港股强势反弹,领涨全球。
10月一开始,恒生科技指数便突破27000点大关,创下近4年多新高,恒生指数也创下自2021年11月以来的新高。
虽然其后步入调整,历经10个交易日,但资金仍在持续流入港股。
10月以来,450.63亿资金南下扫货。今年以来,南下资金净买入12125.78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资金正通过ETF的方式,大举布局港股AI核心资产。
其中,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近10日吸金超30亿元,年内资金净买入135.65亿元;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近10日资金净流入3.69亿元,自9月3日上市以来吸金8.76亿元。
本周随着利空因素出现边际改善,港股也呈现出阶段性触底反弹的态势,这股态势能够持续?4季度港股又应该重点关注哪些?
盘面上,科网股全线上涨,成为上升主力。
互联网方面,BAT、哔哩哔哩、快手、网易等大厂,均上涨收市。
高端制造业方面,有销量利好刺激的苹果概念股,更是普遍上涨,龙头股蓝思科技涨超5%;
芯片股也趋于活跃,龙头中芯国际涨超3%;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高开近3%。
消息面上,宁德时代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约1041.86亿元,同比增长1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85.49亿元,同比增长41.21%;基本每股收益4.10元。1-9月,公司实现营收约2830.72亿元,同比增长9.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90.34亿元,同比增长36.2%;基本每股收益11.02元。
财报电话会上,宁德时代表示,今年份额受产能限制略有影响,明年产能释放后,依托产品竞争力,份额有望回升。
其他科技股方面,微盟集团高开逾8%。集团发布公告称,集团正式宣布与抖音集团旗下综合的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巨量引擎开展业务合作,集团旗下上海盟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巨量引擎广告业务综合代理商和巨量千川服务商,牌照期限自2025年9月26日至2025年12月31日。
公告指,集团将依托领先的AI技术能力、成熟的销售渠道、卓越的服务运营和坚实的客户基础,积极拓展在巨量引擎的广告业务份额,推动营销业务收入与利润的进一步增长,并寻求其他业务方向的更多合作机会。集团亦将持续拓展更多元的平台渠道,为业务发展带来全新的增长动力,为股东带来高品质的长期价值回馈。
今天还有一家新上市的科技公司-聚水潭,股价上涨超过24%。招股书显示,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2024年的相关收入计,聚水潭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有券商认为:
历次港股小回撤往往始于市场上涨后的获利回吐,恒指平均下跌7%、持续11个交易日,而突发事件冲击引发的大回撤期间恒指平均下跌17%、持续53个交易日;
对比历史港股小回撤,本次行情调整幅度已较显著、时长接近均值水平,需关注中美关系缓和、国内政策发力等积极信号未来动向;
短期扰动不改中期趋势,产业周期向上和增量资金入市背景下四季度港股牛市格局望延续,结构上港股科技依然是主线。
港股能否持续反弹,还是取决于几大因素的变化。
具体看,有宏观经济基本面、中央会议、关税问题、货币政策,以及全球资金流入港股的情况,等等。
可喜的是,这些因素的边际利好相对多。
如基本面上,虽然中国宏观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但以AI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强劲增长,新经济公司的半年报盈利增速达到了31.7%,根据万得一致预期,港股新经济公司 2025 年和 2026 年净利润增速分别高达 18.1%和 23.8%,远远超过传统经济(如以能源和地产为代表的盈利增速仅1.5%),形成港股市场最重要的上涨动力。
另外,人民币币值维持稳定,也为投资中国资产创造了稳定条件。
即将召开的大会,预期将有更多举措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落地。“十五五”规划也有机会在科技创新、国家安全、扩大内需和 “反内卷”等方面出台增量政策,提振市场风偏。
至于关税问题上,风波或仅为短期扰动。
最新消息,中美贸易牵头人已举行视频通话,同意尽快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且是在10月底APEC会晤前,特朗普TACO交易或越发清晰。
实际上,虽然两国在科技、经贸的长期竞争趋势不可避免,但双方都有应对筹码,有效管控分歧,即使维持弱平衡局面,或是最有利于双方的。
流动性方面,美国通胀已趋于温和,就业问题是政策核心,“预防式降息”已经实施,美国政府关门则强化了降息预期。预计四季度美联储降息2次,明年降息3次,每次25bps,外资净流入港股市场趋势明显。而南向增量资金尚处于持续入市进程中,有望继续发挥支撑作用。
科技股是流动性宽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而从性价比上看,港股整体,以及AI科技板块,仍处于全球性的估值洼地。
兴业证券张忆东近日发表港股观点,认为AI资本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加速期,互联网龙头们的AI战略逐步清晰;中美两国的科技公司是全球AI的引擎,当前美股互联网龙头市盈率在25至40倍之间,而港股互联网龙头仅在10至35倍之间;中国AI应用场景丰富度及产业链完整性的长期优势,将成为港股科技龙头引领牛市的关键动力。
截至10月20日,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标的指数最新估值PE(TTM)为22.85倍,处于指数成立以来约28.65%的估值分位点,即当前估值低于指数成立以来71%以上的时间;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标的指数PE(TTM)为25.49倍,处于成立以来约35.56%的历史分位点。两者均处于历史估值的中底部区间。
对比全球主要科技指数,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估值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约43.65倍)。
更直观的数据,港股互联网大厂的股价,尚未回到2021年的高位。相比之下,美股的IT大厂,M7的股价,每一个都已经超越2021年的高位。
虽然很大程度上,美股得益于AI,但如果将这个逻辑套用到港股IT大厂,未尝不成立,尤其这些大厂已经不断增加在AI方面的研发投入和资本开支,在逻辑已经被海外验证的情况下,港股“复制粘贴”的概率非常高。
过去一年,市场见证了美股科技巨头凭借AI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击,在“估值修复”、“AI浪潮”与“流动性改善”三重逻辑的共振下,港股科技板块也有机会出现双击。
基本面方面,当前港股头部科技公司(如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的AI应用已从研发投入期步入规模化商用前夜:腾讯的混元大模型深度赋能金融、医疗与内容生态;阿里的通义千问在电商营销、云计算降本增效上成果显著。
同时,中央层面对于经济复苏的政策,对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大力扶持,为科技企业营造了稳定、可预期的基本面环境。
流动性方面,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已然确立,尽管路径可能波折,但全球利率中枢下行的方向明确,这对于长久期的港股科技板块构成系统性利好。
总结下来,港股科技板块的投资价值已超越周期性反弹,展现出更强的成长性内涵。
在AI商业化落地、全球流动性转向与国内政策支持的三重驱动下,当前的港股科技股不仅具备“物美价廉”的防御性,更拥有了“乘风破浪”的进攻性,中长期投资价值也将持续释放。
至于如何参与其中?
如前文所述,资金正通过ETF大举布局港股AI核心资产,如跟踪恒生科技指数中规模最大(443.91亿元)、支持T+0的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紧密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聚焦硬核科技的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
其中,恒生科技指数ETF标的指数囊括30家港股科技龙头,软硬科技兼备,持仓股深度聚焦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成分股汇聚了腾讯、阿里、美团、快手、百度等科技巨头,这些企业在各自赛道占据龙头地位,近年来在AI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方面持续发力。
港股通科技ETF基金紧密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聚焦硬核科技,精选30只市值大、研发投入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前十大权重股占比79%,锐度高,成份股包括“新消费” (阿里、美团)、"创新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