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沃伦·巴菲特长期以来倡导在市场恐慌时保持冷静与耐心,他认为“恐惧气氛是投资者的好朋友”。在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中,基于企业内在价值而非市场情绪做出决策的人,往往能获得最丰厚的回报。巴菲特引用诗人吉卜林的《如果》阐述投资心态:在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大幅下跌,但坚持理性投资使其长期保持领先。
巴菲特强调,教育投资者的本质在于让理性战胜本能,他以事实和案例不断向市场传递价值投资理念。
在1973年3月至1975年1月,伯克希尔经历了最大跌幅59.1%的股市大跌。巴菲特在1974年接受《福布斯》采访时形象比喻股市:“像一个性欲旺盛的男人,踏入了女儿国”。他强调投资者应保持冷静和耐心,只购买价格远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股票。
投资原则 | 巴菲特实践 |
---|---|
低价购买企业 | 严格以净资产、账面价值和商业价值为标准 |
熟悉业务领域 | 选择水务公司、报社和大型零售商,避免高科技和多元化企业 |
忽略市场情绪 | 坚守自身判断,不被外界观点干扰 |
巴菲特引用本·格雷厄姆的投资箴言:“你正确与否,与他人是否同意无关”,强调长期价值才是股市回报的根本。
1987年10月2日至10月27日,伯克希尔股价在不到四周内下跌了37.1%。巴菲特在股东信中提出“市场先生”概念:市场价格每日波动犹如一个情绪化的合作伙伴,而投资者应利用市场的喜怒无常获利,而不是被其左右。
他强调,投资成功不依赖复杂公式,而在于商业判断力和抵御市场情绪的能力。
在1998年6月至2000年3月,科技股泡沫使巴菲特面临市场质疑。1999年,道琼斯指数上涨25.22%,但伯克希尔账面价值仅增长0.5%,股价下跌19.68%。媒体纷纷质问巴菲特价值投资策略是否过时。然而,他坚持“市场先生”概念与长期投资原则,成功渡过压力。
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次贷危机导致股市大幅波动,伯克希尔股价最大跌幅达50.7%。巴菲特将其比喻为“美国经济的珍珠港事件”,并在《纽约时报》发表署名文章“Buying American. I AM.”,宣布大量购买美国股票。
他指出:“当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当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 巴菲特强调,恐惧本身是投资者获取长期回报的机会,而短期市场波动不应影响理性决策。
历史数据佐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在20世纪,美国经历多次战争和经济危机,但道琼斯指数从66点上涨至11,497点。投资者若仅凭短期情绪操作,将错失长期收益。
通过回顾巴菲特在1973-2009年的四次重大市场波动中的应对策略,可以看出理性投资的重要性。他坚持基于企业内在价值的决策,而非市场短期情绪,强调长期投资回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告诉市场参与者:恐慌时期不仅是风险,更是机遇。教育投资者的本质在于通过理性战胜本能,理解企业价值,长期持有优质资产,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财富增长。
问1:为什么巴菲特在市场恐慌时反而加大投资?
答:巴菲特认为,恐慌时期会使许多优质企业的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这为理性投资者提供了以折扣价购买优质资产的机会,从而在长期获得可观回报。
问2:“市场先生”概念有什么实际作用?
答:“市场先生”是巴菲特比喻市场情绪化的报价者。投资者应利用其情绪波动而非被其影响,通过评估企业真实价值进行投资决策。
问3:为什么巴菲特不投资高科技或多元业务公司?
答:巴菲特坚持只投资自己理解的企业。高科技和多元业务企业的不确定性高,难以评估长期商业价值,从而增加投资风险。
问4:历史上巴菲特多次股市下跌,他是如何应对的?
答:他坚持低估值购买、长期持有原则,避免被短期市场情绪干扰,并在危机中寻找优质投资机会,最终实现长期财富增长。
问5:为何长期投资比短期投机更稳妥?
答:短期投机依赖市场波动,风险高且不可预测;长期投资以企业内在价值为核心,能抵御市场波动,获取稳定回报,符合巴菲特投资哲学。
来源:今日美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