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全球加密货币市场近日再度经历剧烈震荡,总市值从4.28万亿美元骤降至3.5万亿美元,短短数日跌幅高达19%。尽管回调迅猛,分析人士认为,11月仍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历史数据显示,比特币在11月的平均涨幅超过40%,或成为市场止跌企稳的重要参考。
市场情绪持续承压,主要受“巨鲸”资金集中转移影响。近期有数十亿美元的比特币从冷钱包流向交易所,此举通常被视为大规模抛售前的信号。供应端突增令市场恐慌蔓延,而亚洲交易时段的低流动性更放大了波动性。
与此同时,衍生品市场也在剧烈震荡。据CoinGlass数据,仅周一(11月3日)一天内,全网加密资产的杠杆仓位爆仓规模超过10亿美元,显示市场流动性正在急剧收缩。
美联储最新表态再度加剧了抛压。尽管美联储宣布进行第二次降息,并计划于12月结束量化紧缩(QT),但主席鲍威尔同时警告称通胀问题“仍未得到完全控制”。受此影响,美元指数反弹至100附近,对比特币、以太坊等高风险资产形成明显压力。
宏观层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10月中旬宣布对中国稀土出口限制实施“重大关税”,引发投资者短暂恐慌,资金自加密资产流向黄金等避险品种。尽管其随后收回言论,但市场连锁反应已触发高杠杆头寸的集中清算,成为10月市场暴跌的导火索。
Bitwise高级投资策略师Juan Leon指出:“这些事件让投资者进入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十一月。宏观波动加剧之下,10月的急跌更像是一场‘健康的去杠杆过程’,为市场清理了过度投机的泡沫。”
截至发稿,比特币(BTC)报105,500美元,24小时跌幅约4%,周跌幅达8%。这意味着比特币已从110,000美元上方跌破关键支撑,正测试10.66万美元区域。若该区间失守,下方或将延伸至9.8万至10万美元区间。分析人士指出,该区域或成为新的买入带,一旦市场企稳,有望迎来技术性反弹。
(比特币1小时走势图,来源:FX168)
根据Coinglass的数据,周一,加密市场的319433个头寸在24小时内平仓超过12亿美元,其中超过11亿美元遭平仓的是多头,而平仓的空头只有1.155亿美元。
大额平仓事件发生前,比特币和以太坊出现闪崩,分别在一小时内从108000美元降至105,000美元和3700美元降至3500美元。在同一小时内,这两项资产的平仓总额均超过1亿美元。
美国投资者可能是这次下跌的先锋,因为Coinbase比特币溢价指数在暴跌期间徘徊在- 30美元左右。整个周末,该指数基本上是负的,周五一度达到- 80美元。
资金面上,比特币主导率(Bitcoin Dominance)持续上升,显示资金正从山寨币回流至比特币。短期虽仍显疲弱,但技术指标如RSI与布林带均暗示市场正处于压缩阶段,或为下一轮大幅波动的前奏。
FundStrat联合创始人兼Bitmine董事长Tom Lee依旧维持乐观预期,他在CNBC节目中表示:“比特币年内仍可能冲击20万美元,以太坊或在2026年前重回7000美元。”不过,他亦承认,“当前阶段,基本面正主导价格走势,市场需要时间完成整理。”
以太坊(ETH)跌幅明显高于比特币。周一盘中一度暴跌9%,跌破关键支撑位3600美元,日内跌幅收窄至约6.7%,现报3,598.99美元,较8月22日高点4885美元已回落近25%。
(以太坊1小时走势图,来源:FX168)
此次下挫与黑客事件密切相关。DeFi协议Balancer于周一遭遇严重安全漏洞,损失或超过1亿美元。这是近期多起链上攻击事件之一,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
分析师指出,以太坊或仍有20%-25%的下跌空间,目标区间在2750美元附近。即便出现44%的整体回调,长期多头结构依然完好。Lee旗下的Bitmine Immersion(BMNR)为以太坊最大机构持有者之一,其股价周一亦下跌7.5%。
在主流币承压背景下,个别山寨币表现相对稳健。币安币(BNB)报991.10美元,跌幅约8%,整体回撤有限;Solana(SOL)报165.83美元,在150-165美元支撑区间震荡整理。DOGE报0.1678美元,ADA报0.5517美元,跌幅均在8%-10%。
分析人士认为,若全球流动性改善、美元指数回落,资金将率先回流比特币,随后再流入具备基本面支撑的优质山寨币。
过去一个月,长期持有者已出售近40万枚比特币,总价值超过400亿美元。然而,比特币现货ETF同期净流入仅约25亿美元,意味着仍有超过300亿美元的抛售资金去向不明,引发市场对“接盘方”的广泛讨论。
这种资金分布的不确定性让市场联想到此前的结构性调整阶段——例如在“未平仓量清洗”后,比特币曾录得75%的强劲反弹周期。随着新增供应被市场逐步吸收,机构与散户行为模式的演变仍将是未来走势的关键观察点。
(来源:X)
这种资金分布的不确定性让市场联想到此前的结构性调整阶段——例如“未平仓量清洗”后比特币曾录得75%强劲反弹的周期。随着新增供应被市场逐步吸收,机构与散户行为模式的演变仍是未来走势的关键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