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马斯克的“万亿赌局”,关键在中国!特斯拉机器人帝国能否突围?

2025-11-14 05:44:52
财经风云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正把自己通往世界首位“万亿富翁”的未来,押在一个大胆的构想上——让特斯拉从电动车制造商进化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然而,这一愿景的成败,或许已不再掌握在硅谷或华尔街手中,而是在北京。随着中国在“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中将机器人与具身AI定为战略性产业核心,马斯克的“Optimus机器人军团”要实现量产与全球部署,离不开中国的产业链、标准体系与政策许可。这场科技革命的终局,或许将由地缘政治决定。

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距离成为世界首位“万亿富翁”的目标越来越依赖于一个核心命题:特斯拉能否从一家电动车公司转型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巨头。

马斯克一再强调,特斯拉未来的估值不再取决于汽车,而在于全自动驾驶以及一支由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组成的“机器人军团”,这些机器人未来或能替代数百万人的劳动。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愿景,也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虽然部分科技界人士认为它在技术上可行,但它同样意味着一次可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产业革命。

然而,有一个被市场忽视的不便真相:马斯克的伟大愿景要实现全球规模化,必须得到中国的许可。

随着中国正在制定“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北京已明确信号——机器人与具身人工智能(Embodied AI)将成为国家主导的未来领域,是习近平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换言之,马斯克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是硅谷,而是整个中国国家机器,以及其打造机器人产业链主导权的决心。

中国: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中心战场

2023年,中国安装了超过29万台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全国机器人密度——即每1万名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达到470台,首次超过日本与德国。CNBC撰文称,这并非市场的自然结果,而是国家干预的直接产物

其还指出,中国通过大规模补贴机器人采购、提供低息融资、并要求地方政府将自动化纳入工业重组计划,从上而下推动“机器人革命”。

如今,中国领导层进一步将机器人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10月底召开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发布了十五五规划草案,“新质生产力”成为文件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词汇。

这在中国政策体系中意义重大——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不再依赖廉价劳动力,而是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驱动的生产力提升为核心。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已启动“机器人+应用”计划,要求在物流、医疗、仓储、建筑、能源等领域全面引入机器人。全国范围内已设立数百个机器人试验区和测试平台

与此同时,中国今年起草了首个国家级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内容涵盖机器人运动安全、人机交互规范、网络通信协议等,而美国尚未开始此类标准化工作。

北京也开始向外界展示其成果。在最近举办的“中国机器人运动会”(Robot Games)上,参赛机器人表演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项目:有的在狭窄平衡木上行走,有的在障碍赛道中自动导航,还有的在模拟生产线上完成组件组装。

这些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与西方科技圈同时引发热议——它们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正在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与大规模量产做准备。

特斯拉的“擎天柱”离不开中国制造

马斯克的机器人计划看似惊艳,但真正的成功并不在于秀场上的炫技表演,而在于能否实现规模化部署。

Optimus要实现商业价值,必须在真实世界的工厂、仓库、物流与服务场景中不断学习、优化、进化。

人形机器人需要通过长期的“劳动”积累经验:行走、抓取、搬运、组装、协同、联网。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高密度、复杂且成熟的工业环境——目前全球只有中国在系统性建设这样的生态。

因此,许多投资者低估了一个关键现实:中国不仅影响特斯拉的机器人未来,甚至可能塑造它的未来。马斯克可以在加州或得州原型制造,但若要实现低成本量产,必须依赖中国的工业体系。目前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在零部件供应、精密制造、组装产能等方面与中国匹敌。

然而,进入这一生态的前提,是得到北京的政治许可与监管批准。在中国制造“外资控制的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法规合规,还需要政治信任——中国不会容许在战略性领域让外企主导并压制本国企业。

中国的产业链垄断:从电机到金属骨架

即使特斯拉选择在海外制造,它仍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从驱动机器人关节的伺服电机,到赋予动作流畅性的谐波减速器;从检测力量与方向的力矩传感器,到提供视觉识别的机器视觉模组;从稳定重心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到构成结构的铝合金与特种钢材——中国在这些关键部件领域均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马斯克可以在墨西哥或美国组装机器人,但若没有中国的零部件与材料供应,他几乎无法实现经济规模化生产。

更重要的是,中国提供的不仅是硬件,还有部署环境与数据优势人形机器人需要大量的真实作业数据来优化算法,中国庞大且多样化的工厂体系、没有工会的生产线环境,为机器学习与人机协作提供了最理想的试验场。

如果Optimus无法在中国工业场景中运行,特斯拉将失去全球最宝贵的训练数据来源——而目前,没有任何西方经济体能提供同等规模的实验环境。

中国设定游戏规则

与此同时,北京正在为这一行业制定“运行规则”。中国政府已开始起草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明确它们的运动范围、通信接口、数据交换与安全交互规范。任何在中国运行的机器人系统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

此外,由于人形机器人具备空间感知与操作数据收集能力,依据中国的数据安全法与网络安全法,这类设备的运行与数据传输将受到严格监管。这些要求并非理论,而是已经写入现行法律体系。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国要在机器人与具身AI领域建立“自主可控、产业链完整的国家级生态”,让本土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主导行业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被视为国家战略资产,而非技术企业的私人工程。

特斯拉的抉择与地缘风险

这种现实与马斯克的全球化雄心形成强烈冲突。特斯拉希望打造一个全球通用的机器人舰队,可在世界各地部署,包括中国。但若要进入中国市场,必须接受中国的监管体系与产业结构。

这意味着,特斯拉可能需要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共享部分算法与数据,甚至接受出口与部署限制。

因此,特斯拉未来可能面临两条路径:一是接受中国规则,换取市场准入二是选择脱钩,自建供应链体系,但这将大幅增加成本与时间。无论哪种选择,都会给特斯拉的“机器人帝国梦”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问题到地缘政治问题

文章最后指出,马斯克的“万亿梦想”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地缘政治命题。他或许能设计、制造并发布机器人,但要实现真正的全球部署与规模化商业应用,必须获得北京的“隐性许可”。在中国主导的机器人时代,产业话语权、数据主权与国际标准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正如原文最后所言:马斯克能造机器人,却未必能掌控命运。决定他“万亿梦想”的,不是技术,而是政治——更准确地说,是北京的态度。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