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观点:中美两国距离战争仅一步之遥,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已经是当务之急

2025-10-25 08:00:15
加美财经
媒体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1 1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本文刊发在纽约时报观点,作者埃里克·罗森巴赫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及国防部长办公厅主任。李岢安(Chris Li)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员。

2023年5月26日,美国空军一架飞机在南海执行例行侦察任务时,一架中国战斗机危险地贴近飞行。

几个月前,在同一片海域,美国军机也曾因中国战机逼近至6米之内,不得不采取规避动作。

类似这种危险的拦截和不安全接触,在中国、美国及其盟友的海空力量之间近年来急剧增加,且看不到任何缓解迹象。

今年8月,中国公布了一段视频,声称在台湾海峡上空,中美直升机险些相撞。在南海,中国与菲律宾船只之间的领海对峙已成常态。

就在本周早些时候,澳大利亚表示,一架中国战斗机在澳大利亚空军飞机附近危险地释放了热焰弹。

这种事件演变为实际冲突的风险前所未有地高。而与美苏对抗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中军事力量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可靠的实时沟通机制来化解一场意外危机。

特朗普计划下周在韩国一场地区峰会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他已经明确表示,与中国的首要议题是贸易协议。

但贸易依赖于和平与稳定。如果特朗普能够努力为与中国建立持久的危机管控机制奠定基础,就有可能将自己定位成一个让两大国从第三次世界大战边缘拉回来的总统。

历史已经证明,大国之间的对抗可能迅速升级为核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也许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例子。

美中之间同样曾险些爆发冲突。

2001年,美国海军一架侦察机在南海与中国战斗机相撞,中国飞行员遇难,美军飞机紧急降落在中国海南岛,机组人员被拘留。

这场持续10天的对峙,最终依靠中美两国高层间的微妙外交才得以化解。

如今是否还能重现那样的危机处理方式,仍是未知数。中国如今的姿态更加强硬,军力也远胜于2001年,而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更容易被激化,双方的民族主义情绪正不断上升。

当年的美苏关系则不同。尽管是意识形态上的死敌,但双方有足够的智慧建立起可靠的制衡机制。他们在导弹发射前互相通报,达成了一系列透明度协议,使彼此能够辨别对方是在进行演习还是准备攻击,还遵循旨在降低冲突可能性的安全规范。

即使在紧张升级时,这些保障机制仍在正常运作。

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极为重要。

2015年,俄罗斯大幅增加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本文的一位作者曾协助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福德,重新开启与俄罗斯的军事沟通机制。

在此之前,由于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双方的军事联系于一年前中断。美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避免在叙利亚发生意外冲突,最终没有发生任何类似事件。

多年来,中美之间也维持过有限的军事接触,但始终未能建立起类似美苏之间那种可靠的安全保障机制。

更糟的是,中国屡次因愤怒中断所有军事交流,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当时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后,北京切断了军事沟通。

2023年,拜登和习近平达成重启军事对话的协议。但这一协议出台已是拜登任期较晚阶段,至今未能真正落地。

两国的沟通仍然脆弱且不足,主要靠高级政府或军事官员之间偶尔通话,或其他零星接触。这种脆弱的机制,无法像定期、可预测的交流那样,在空中或海上发生潜在事故时迅速化解危机,也很容易在紧张时刻再次中断。

不过,最近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

上个月,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致电中国国防部长董军,这是特朗普政府在弥补军事沟通漏洞方面迈出的第一个实质性步伐。但一次性通话,以及设立热线这类可预见的举措远远不够。

2001年那场危机中,美国驻华大使普鲁赫曾说,在对峙初期,他打电话给中国高级军官,但“他们根本没接我的电话”。正如前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所指出的,中国过去不愿启用热线,使得美方电话“在空房间里响了几个小时”。

中国近期也表现出愿意接触的姿态。

今年9月底,一位中国军方发言人表示,北京“愿意”以“促进更大稳定”为名,推动与美国的军事关系。早在2017年,习近平就曾对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福德表示,军事关系可以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稳定因素。

当时他是对的,现在这一观点如今更加重要。

特朗普应该在这一势头上继续推动,建立起一套常态化、持续、实时的军事沟通机制。这可能就是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分界线。

来源:加美财经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