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经历了哪些变革?
要想让数据充分发挥价值,则意味着数据需要流通与协同。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的流通、协同模式也经历了多轮变革和演进——
数据1.0
最初,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带来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数据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随着信息化发展,数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保护数据的重要性。
在1.0阶段,数据流通与协同主要指文件或数据库形式的传输,而数据1.0阶段仅仅只保证数据实体安全,主要核心是对外部进行监管,防止外部的入侵,并不具备完备的业务属性和经济属性。
在此阶段中,数据所有权相关法律法规不明晰,该模式有较高的数据安全风险,较难保护数据所有者利益,易导致涉及用户隐私泄露以及数据被使用方二次利用甚至滥用等情况发生。
数据2.0
随着IT建设与互联网发展,数据量迅速膨胀并变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EB乃至ZB级别,大数据形态初具雏形。
大量数据在产生和汇聚时必然存在许多问题,而要解决的不只是在汇聚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还有数据离开本地后在协同或存储中的安全问题等。
2.0阶段并没有完全抛弃1.0阶段的技术和产品,而是围绕中心化的技术体系为用户提供数据协同服务。并且,这个阶段除了中心化的技术,还搭配了中心化的管理机制,形成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中心化协同治理体系。
在2.0阶段,数据协同需用户发出数据使用请求,由中心化程序从元数据抽取、调用数据反馈给用户。
在此模式中,中心化数据接口请求每日可达上亿次,可满足较广的服务覆盖范围,保护用户隐私信息以及降低二次利用可能性。
数据3.0
由于数据本身具有流动性、多样性、可复制性等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性,数据安全风险在数字经济时代被不断放大,因此,对数据协同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能够通过协议或算法使得数据计算服务在不泄漏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的隐私计算技术在此阶段成为了数据协同的新范式,是对传统数据协同机制的又一次重大升级,真正实现了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即使市场多机构需要数据协同,但通过隐私计算技术保证用户所产生的数据归自己所有,无法被他人或企业获取,并且无法对来源的数据进行篡改,保证数据运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从而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在数据安全3.0阶段,隐私计算技术和数据密态已经密不可分,为更好守护数据流通安全,探索隐私计算从而实现数据安全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隐私计算技术打造密态数据时代开启。
并且,在3.0阶段中,数据协同不再只单一地通过中心化机构进行数据协同管理,而是正在试图借助去中心化方式,打造一个“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去中心化密态数据时代。
来源: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