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个人征信如同“经济身份证”,影响金融业务办理等方方面面。不法分子借此盯上“征信修复”需求,利用消费者急于清除不良记录的心理实施诈骗。交通银行特别梳理了“征信修复”背后隐藏的诸多陷阱,提醒公众筑牢反诈防线。
案例一:收费即可“修复征信”?高额收费后无音信
部分消费者因信用意识不足或突发变故,致使信用卡逾期,影响银行贷款业务。一些人求助“代理维权”中介,被骗取钱财。
李先生计划贷款买房时,发现两年前信用卡逾期致征信有污点,贷款受阻。他在网上看到“征信修复”广告,对方称有内部渠道,付费1万元,一个月内可消除不良记录。李先生因购房心切轻信了对方,但转账一个月后却发现征信不良记录仍在,而对方却已失联。
交行提示,征信查询、申诉不收费,对信用报告有异议可提交异议申请,相关机构会进行核查并按规定处理。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权随意更改、删除真实逾期信息。
案例二:发起不实投诉信息“修复征信”?小心得不偿失
非法中介教唆消费者编造不实情节投诉,向银行施压,称能“修复征信”?但实际情况与此大相径庭。
王女士创业失败致网贷、信用卡逾期,后续贷款受阻。她找了“代理维权,修复征信”的中介公司,用他们准备的“专业材料”向监管机构反复投诉举报并向征信管理部门施压,以达到改逾期、逃废债甚至逼迫银行赔款的目的。这种行为涉嫌违法违规,不仅无法修复征信,还会面临法律风险。
交行提示,联合不法中介编造不实投诉材料绝非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索要赔偿更涉嫌敲诈勒索。如有诉求应向银行客服咨询,或向当地征信管理部门反映,寻求合法合规的解决办法。
案例三:伪造信息可“修复征信”?警惕陷入违法泥沼
当面临信用卡逾期又急需用钱的情况,人就更易陷入不法分子圈套。不法机构会建议当事人伪造印章开具“有效力”的证明文件进行申诉,声称这样可以蒙混过关,殊不知这将陷入违法的泥沼。
小赵急用钱时就找了这样一家“征信修复公司”,对方表示使用伪造公章开具证明提交异议申请,银行会撤销逾期记录、发放贷款。小赵听从建议伪造文件提交银行,被发现造假,银行不仅拒绝贷款还上报了相关部门。小赵不仅资金问题未解决,还面临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控告。
交行提示,伪造公章和所谓“官方证明材料”属违法行为,维护良好征信关键是保持良好用卡、还贷习惯,对存疑事项应通过合法渠道提出异议。
“征信修复”骗局花样百出,不论是虚假承诺收费修复,还是教唆不实投诉、伪造材料,实则无一靠谱。征信不存在“修复”捷径,结清欠款后,等待5年就会自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