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特步国际交出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成绩单:主品牌零售销售仅实现中单位数同比增长,渠道库存周转约四个月,而旗下高端跑鞋品牌索康尼却以超过40%的零售额增速成为亮点。这一反差背后,是特步在多品牌战略中“押注跑步”的野心与隐忧。
多品牌矩阵的“瘦身”与聚焦
特步的多品牌布局始于2019年。彼时,公司以2.6亿美元收购盖世威和帕拉丁,并与Wolverine Worldwide成立合资公司运营索康尼和迈乐,试图覆盖大众运动、专业运动和时尚运动三大市场。然而,经过六年调整,品牌矩阵已明显收缩:2023年,特步出售了盖世威及帕拉丁的运营公司,转而通过增持索康尼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至90%,将资源集中到特步主品牌、索康尼及迈乐身上。
这一战略转向的逻辑清晰但风险并存。索康尼作为首个盈利的新品牌,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57.2%至12.5亿元,经营溢利从841万元飙升至7821万元。但特步主品牌仍是绝对支柱,2024年收入123.2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90%。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曾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明确表示:“如果要选一个品类代表特步,一定是跑步。”这种聚焦让特步在细分市场建立了壁垒,却也削弱了抗风险能力。
跑步市场的机遇与夹击
中国跑步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国内核心跑者和大众跑者分别达1亿人和3亿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然而,特步面临的竞争格局远比数字复杂:在千元以上高端市场,HOKA、昂跑、萨洛蒙等品牌通过技术溢价和社群营销占据高地;在400元至700元的中端市场,匹克、鸿星尔克以碳板跑鞋下探价格边界,挤压特步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索康尼的异军突起为特步打开了突破口。该品牌借助中国高端跑鞋市场风口,以“专业性能+特步渠道支持”的组合突围。特步在2025年2月通过配股和发行可换股债券筹资9.85亿港元,明确将资金用于索康尼的DTC(直面消费者)模式拓展和产品组合升级。但问题在于,索康尼和迈乐的收入基数仍小,2024年合计贡献不足集团总收入的10%,距离特步“2025年新品牌收入达40亿元”的目标尚有差距。
品类扩张的困局与破局尝试
特步并非没有意识到单一品类的风险。近年来,公司通过赞助中国三人篮球联赛、WTA武汉1000公开赛等赛事,尝试向篮球、网球领域渗透。在2025年筹资公告中,特步亦提到“发展索康尼的服装和生活休闲产品矩阵”。但现实是,索康尼天猫旗舰店内休闲服饰销量惨淡,消费者仍将其视为专业跑鞋品牌。
消费品领域分析师水一涵指出:“百亿体量的特步增速放缓是必然,但加剧其焦虑的是索康尼、迈乐两个品牌的成长还不够快。做多品牌的公司都期待自己拥有第二个FILA,但巅峰时期FILA的年收入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安踏主品牌的收入。索康尼增速喜人,但离这样的业务占比还很远。”这一评价直指特步的深层矛盾:跑步品类的专业化优势,反而可能成为多品类扩张的绊脚石。
当索康尼尚未成长为第二增长曲线,主品牌增速降至3.2%时,特步需要证明的不仅是细分市场的统治力,更是穿越周期的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