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信报》消息,香港运输及物流局近日向立法会提交《规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立法建议》,标志着出租车行业与网约车平台长达十年的竞争正式画上句号。政府采取“两步走”策略推动网约车合法化,旨在平衡市场需求与道路负荷,同时提升服务质量。这一举措预计将对香港交通市场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政府方案,网约车合法化将分阶段实施:首先,争取在2025年10月立法会会期结束前,通过主体法例,涵盖牌照年限、发牌要求等共识性内容;其次,在2026年上半年以附属法例方式处理争议细节,如牌照数量和保险安排,并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邀请网约车平台申请牌照。网约车牌照将设5年有效期,不得转让,以避免类似出租车牌照的金融炒作问题。平台需对车辆和司机进行尽职审查,设立投诉机制和评分系统;车辆首次登记车龄须在7年以下,每年需验车并购买商用车第三者保险;司机则需通过考核,且申请前5年无严重交通定罪记录。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此举首要考虑市民利益。网约车在香港发展逾10年,在点对点交通需求中占比约20%,出租车仍占主导(约80%),但网约车服务已获市民认可。全球网约车市场趋于成熟,香港适时推动合法化,旨在满足多元化出行需求。然而,车辆数量将实施“总量管理”,设上限以防供过于求引发恶性竞争。具体数量尚未定案,需综合乘客需求、道路负荷等因素评估。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主席陈绍雄支持设上限,建议政府基于实际需求数据分阶段发牌。实政圆桌议员田北辰分析,香港现有约1.7万辆出租车和1万辆网约车,初期应批准1万张网约车牌照,并允许车辆灵活使用以提升效率。网约车平台Uber虽欢迎规管框架,但担忧车辆上限可能导致等车时间延长和车费上涨。
这一规管方案预计2026年下半年落地,将结束自2014年Uber进军香港以来的争议。当时出租车行业批评网约车为“非法白牌车”抢生意,而公众对出租车服务下滑不满。如今,合法化有望促进市场竞争,提升整体交通服务水平,为香港智慧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