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市场出现显著的业绩分化现象,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不同产品间收益差距超过50个百分点。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公募基金内部资金配置的倾向性选择,以及市场对不同风险收益特征产品的偏好差异。
内部资金偏好高弹性产品
公募基金内部人员在选择自持产品时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北方某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消费行业基金中,其中一只获得基金经理本人、基金高管及公司自有资金的重仓持有。截至二季度末,基金经理等人员合计持有份额1200万份,占比达5.47%,基金高管持有约39万份,公司自有资金持有约1000万份,占比约4.4%。
相比之下,另一只消费行业基金则未获得任何内部资金的青睐。这种持有份额的差异直接体现在业绩表现上。截至8月1日,被内部资金重仓的产品年内收益率达到44%,而另一只产品的年内业绩仅约12%,两者差距超过30个百分点。
华南某基金经理的情况同样印证了这一现象。其管理的两只产品中,一只年内收益率超过50%,基金管理人持有份额占比超过六成。而缺乏内部资金重仓的另一只产品,年内收益不足25%。上海某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中,约99%份额来自自家基金公司的产品年内收益率接近25%,而无此待遇的产品年内收益率不足10%。
合同条款决定产品风险特征
内部资金选择的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特征。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基金合同的具体条款设计上。被内部资金持有的产品通常拥有更灵活的投资范围和更高的风险敞口。
以北方某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消费基金为例,获得内部资金青睐的产品在基金合同中规定可将不高于50%的仓位投入港股市场,使其具备更高的风险收益特征。截至6月末,该基金的港股仓位为32%。而被内部资金忽视的另一只消费基金,合同中并不包括港股投资范围,全部股票仓位均覆盖A股市场。
华南某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中,内部资金选择的对象同样是策略更极端、风险更高的产品。该产品前十大重仓股仓位比例为35%,港股仓位约40%,截至8月1日年内收益超20%。而未获内部资金持有的另一只产品,前十大重仓股合计仓位不足20%,策略相对分散保守,且无任何港股仓位,在业绩弹性方面明显逊色。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专业机构投资者更加看好具有进攻性特征的产品。公募基金内部先判断市场方向,然后选择与趋势相匹配的产品进行配置,在进攻与保守之间明确选择了进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