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税收中性改革落地:债券增值税回归如何影响你的钱袋子?

2025-08-04 08:57:56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财政部、税务总局8月1日发布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这一政策调整将影响年发行规模超过30万亿元的债券市场,对债市定价、银行盈利、财政收入等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

财政部、税务总局8月1日发布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这一政策调整将影响年发行规模超过30万亿元的债券市场,对债市定价、银行盈利、财政收入等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4年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合计发行32.6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12.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9.8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0.4万亿元。

政策调整背景与实施细则

此次政策调整源于对税收中性原则的贯彻和金融市场定价机制的完善需求。在国债发行初期,我国实行国债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政策。2016年"营改增"改革后,免征营业税改为免征增值税,并将地方债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持有金融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纳入免税范围。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公告,8月8日后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6%的增值税。对于该日期之前已发行的债券,包含在2025年8月8日之后续发行的部分,其利息收入将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值得注意的是,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存单等同业往来业务取得的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

财政部下属中国财经报解释称,债券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恢复征收既符合公平统一税收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具体举措。该政策有助于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基准作用,因为免税政策此前扭曲了国债定价机制。

债券市场分化效应显现

政策调整对债券市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并不利好债市,但在不同券种之间呈现分化态势。新债需要补偿税收成本,必然要求更高票面利率来维持吸引力,考虑到增值税率为6%,机构投资者要求的补偿可能达15-20基点。

存量债券相对受益,因为其稀缺性和溢价将上升。国债续发机制使得国债相对受益,因为续发债券与原债券完全同质合并,仍享受免税待遇。相比之下,地方债和金融债基本都是新发,影响程度更大。这种分化将导致新老券之间出现价格差异,市场需要通过再平衡实现新的均衡状态。

政策调整也有助于缓解债市交易的"羊群效应"。去年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过程中,利息收入免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央行在《2025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国债等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税,公募基金和理财资管产品交易价差又有税收减免优势,短期交易意愿更强,加大了债券市场收益率的短期波动。

银行业盈利承压与财政增收预期

商业银行作为政府债的最大持有机构将直接受到影响。中债登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商业银行持有政府债57万亿元,约占政府债存量的七成。按照银行购买七成比例计算,仅地方债一项,未来银行每年就需多缴纳约75亿元的增值税。

银行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为新购买的政府债缴纳增值税,另一方面其发行的金融债利率可能上行,增加融资成本。部分依靠免税收入的中小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不过,个人投资者几乎不受影响,因为个人在债券市场持仓占比极低,且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月收入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

对财政部门而言,虽然新增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上行将增加付息支出,但征收增值税带来的收入可能更高。华西证券测算显示,以2024年发行的10万亿元金融债券为例,按照3-6%的税率估算,单年额外税收收入在67-135亿元左右。考虑到2025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同比下滑1.2%的背景,这一政策调整有助于缓解财政收支压力。

公募基金的免税政策面临变数。目前公募基金持有的国债等利息收入仍免征所得税和增值税,这可能促使银行自营资金借道公募基金投资政府债。但考虑到管理费用成本,银行借道投资的差额收益仅有2个百分点左右。从拉平监管和去通道的角度考虑,未来公募基金免税政策也可能面临调整。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