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雷沃的资本市场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其上市路径的转变记录了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战略抉择。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潍柴雷沃”),作为农机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再次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
在终止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的上市申请后,公司转道香港联合交易所,意图登陆H股。其招股文件描绘了一个以“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为核心定位,在多个细分市场占据首位的行业巨头形象。然而,这份蓝图的背后,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持续高企的负债水平、对供应商资金的深度依赖以及低于行业水平的盈利能力。
曲折的上市之路:从创业板到港交所
潍柴雷沃的资本市场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其上市路径的转变记录了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战略抉择。
公司的上市尝试始于A股。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官网信息,潍柴雷沃的创业板IPO申请于2023年3月23日获得受理,并于同年4月20日进入问询阶段。然而,这一进程在约一年后戛然而止。
2024年4月2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因潍柴雷沃及其保荐人中金公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决定终止其在创业板的发行上市审核。对于此次撤回,其母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潍柴动力”)方面表示,是“基于彼时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为统筹安排潍柴雷沃业务发展和资本运作规划”。
在A股“折戟”后,潍柴雷沃迅速将目光投向了香港资本市场。2025年6月,潍柴雷沃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首次公开发行H股的申请版本。这一动向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从A股到H股的路径转换,不仅是上市地点的变更,也反映了公司在当前环境下对资本路径的重新规划。
市场领导者的画像:业务分部与收入构成
潍柴雷沃在其申请文件中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领先的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业务基于两大核心支柱:成套智能农机装备与智慧农业服务,其市场领导地位有详细的数据支撑。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机装备的销售,其中拖拉机和收获机械是两大核心产品线。根据申请版本,在2022年至2024年三个财年间,拖拉机业务的收入占比从49.8%提升至52.1%,而收获机械的收入占比则从45.5%下降至40.8%,这表明拖拉机业务的支柱地位愈发稳固。
尽管市场地位领先,但公司的生产运营数据显示出一些结构性挑战。拖拉机工厂在报告期内维持了较高的产能利用率,2023年甚至达到了121.1%的超负荷水平,2024年回落至102.9%。
然而,两大收获机械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则呈现波动或下降趋势。轮式谷物收获机械工厂的利用率从2022年的97.2%下降至2024年的81.6%,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械工厂的利用率从2022年的72.6%下降至2023年的55.3%,2024年回升至67.5%。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解释称,利用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新颁布的国家排放标准政策增加了用户的购机成本,导致用户采取观望态度,市场需求低于预期。
这种对政策变化的敏感性,以及不同产品线之间利用率的显著差异,揭示了其市场领导地位背后复杂的运营基本面。一方面是核心产品(拖拉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部分重要产品线(收获机械)面临需求波动和产能利用不足的挑战。
资产负债结构审视:高杠杆率的剖析
对潍柴雷沃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智慧农业”故事背后更为复杂的财务现实。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现金流质量及盈利能力均呈现出值得关注的特征。
潍柴雷沃的资产负债表在过去三年中持续处于高压状态。根据申报文件,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3.4%、80.44%和80.24%,显著高于行业约45%的常规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负债结构。在2024年末153.91亿元的总负债中,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高达123.69亿元,占总负债的比例达到80.37% 。这表明公司的负债并非主要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借贷,而是来源于对上游供应商的欠款。这种结构揭示了公司运营模式的一个核心特征:其业务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占用供应链的资金。
现金流之谜
表面上看,潍柴雷沃在2024年取得了38.13亿元人民币的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这是一个看似健康的数字。然而,将其与应付账款的变化进行对比,则呈现出不同的图景。
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的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增加了42.44亿元人民币 。这一增量不仅完全覆盖了当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甚至还超出了4.31亿元。这组数据的对比表明,公司当年的正向经营现金流并非来自核心业务的盈利转化,而主要是通过延迟对供应商的付款实现的。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根据申请版本的数据计算,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216.0天,上升至2024年的244.4天。
这意味着公司平均需要超过8个月的时间来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并且这一周期还在不断拉长。这种运营模式虽然在短期内为公司提供了大量无息的营运资金,但也使其现金流状况高度依赖于供应链的稳定和供应商的持续容忍。
盈利能力存疑
作为行业龙头,潍柴雷沃的盈利能力却并未展现出相应的优势。
根据申报文件,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毛利率分别为12.0%、13.2%和13.2%。在其早前申请A股上市的版本中,曾披露其毛利率在多数年份低于可比公司(如一拖股份、沃得农机)的平均水平。公司对此的解释是,其关键部件的自制率相对较低,原材料主要依赖外部采购,导致整机成本较高 。
低毛利率、高负债和对供应商信用的依赖,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循环。由于自身业务产生的毛利空间有限,公司从经营活动中“造血”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不得不通过延长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来维持日常运营所需的现金流。这种模式又进一步推高了公司的经营性负债和整体资产负债率。
股权结构:潍柴生态系统的一环
潍柴雷沃的股权结构和上市前的资本运作,为理解其IPO的深层动机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视角。
潍柴雷沃的股权高度集中。申报材料显示,潍柴动力和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潍柴控股”)分别直接持有公司约61.10%和27.26%的股权。而潍柴控股同时是潍柴动力的控股股东,并由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重工”)全资拥有。因此,潍柴动力、潍柴控股和山东重工合计有权控制公司约88.36%的投票权,形成了绝对控股地位。
这种紧密的股权关系也体现在公司的日常经营中。申报材料显示,公司的最大供应商正是其控股股东山东重工。2022年至2024年,公司向山东重工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3.40亿元、24.24亿元和26.8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总采购金额的比例从10.0%一路上升至19.3%。
这种大规模且不断增长的关联采购,一方面体现了集团内部的产业协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公司的成本和利润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控股股东之间定价策略的影响。
上市前的分红与募资意图
在申请上市之前,潍柴雷沃进行了一系列大额现金分红。文件显示,公司于2022年宣派了总额达9.61亿元人民币的中期及末期股息(中期5.40亿元,末期4.21亿元);于2024年宣派了1.15亿元的末期股息;并于2025年6月6日的董事会会议上,通过了派发总额2.29亿元现金股息的方案 。
特别是在2022年,公司9.61亿元的分红总额,超过了当年归属于母公司拥有人7.68亿元的年度利润 。
与此同时,公司在本次港股IPO的申请版本中明确表示,募集资金的部分用途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在其早前的A股IPO计划中,也曾计划将50亿元募集资金中的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
在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企、经营性负债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进行超过当年利润的大额分红,随后又计划通过公开募股补充营运资金,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构成了外界审视其IPO动机时的关键事实依据。
作为中国农机市场的领导者,潍柴雷沃在智能农业领域拥有显著的市场份额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然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之下,是持续超过80%的高资产负债率、对供应商长达8个月付款周期的现金流依赖,以及低于行业可比公司的盈利能力。
同时,公司在上市前对控股股东进行的大额分红,与其募资补充营运资金的计划,共同构成了本次IPO事件中值得关注的核心事实。这些经过验证的数据和事实,共同描绘了潍柴雷沃在迈向资本市场过程中的真实财务与经营图景。
来源:天天在线
文章综合自:凤凰网、新浪财经、企业招股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