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复星医药签下46亿出海大单,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持续溢价交易,AI制药、疫苗、CXO活跃

2025-08-12 11:09:37
有连云
有连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8月12日早盘,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成份股热门概念“三花聚顶”,AI制药概念影响的晶泰控股、复星医药;CXO赛道的泰格医药、凯莱英;连同疫苗板块的华兰生物、长春高新领涨。

消息面上,复星医药签下小分子抑制剂出海订单,潜在总额达6.45亿美元(超46亿元人民币)。具体来看,8月11日晚间,复星医药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与Expedition签订《许可协议》,复星医药产业授予Expedition除中国以外的全球范围、许可领域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在研产品XH-S004的权利。此次合作后,集团仍拥有许可产品在中国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XH-S004为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口服DPP-1抑制剂。该在研药品的潜在适应症包括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截至8月11日,XH-S004用于治疗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于中国境内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于中国境内处于Ib期临床试验阶段。截至2025年7月,复星医药现阶段针对 XH-S004 的累计研发投入约为人民币 0.72 亿元(未经审计)。截至8月11日,全球范围内尚无同一分子机制的药物获批上市。

根据约定,Expedition将就本次合作向复星医药产业支付至多1.2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具体包括:①首付款1700万美元;②根据许可产品于许可区域的临床试验及上市进展等,支付至多1.03亿美元的开发及监管里程碑款项。此外,基于许可产品于许可区域的年度净销售额(定义依约定)达成情况,由Expedition向复星医药产业依约支付至多5.25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款项(总计合作金额6.45亿美元,超人民币46亿元)。

也就是说,复星医药这一单,投入了0.72亿,如今实现46亿出海订单。

在这一小分子抑制剂赛道,目前比较领先的是海外的Insmed公司研发的Brensocatib,目前FDA进入有限审评程序,或成为首个获批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药物,同时也是首个获批的DPP-1抑制剂。不过,国内方面也有几家创新药企进展较快,除了复星医药,还有海思科、恒瑞医药。海思科自主研发的DPP-1抑制剂同样获得了海外药企最高4.62美元的授权合同

但是,今天复星医药AH股大涨,也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一出海大单。复星医药这家公司另有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创新药创新赛道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手抓AI制药,一手抓明星管线。

比如这两天一直领涨的晶泰控股,因签订近60亿美元的AI制药管线合作大单而广受关注,这家企业将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为合作方DoveTree选定的多个主要针对肿瘤学、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由此刷新了“AI+机器人”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记录。但是其实复星医药也有浓重的AI制药色彩,自2022年起,复星医药就与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相关靶点的AI药物研发,截至2024年末,双方合作开发的首个小分子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2025年1月,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与深势科技达成AI辅助药物研发战略合作,将结合人工智能与物理建模,共同探索抗体药物、ADC 药物等的研发路径。

除了AI制药,复星医药还有一些明星管线广受市场关注,比如CAR-T。细胞疗法是被寄予厚望的创新药赛道,征战海外的传奇生物CAR-T疗法CARVYKTI仅2025Q2销售额高达4.39亿美元,又一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预备役。与此同时,百万元疗法海内外销售两极化,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是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6款产品之一,但是因为自体CAR-T“一人一药”的生产模式成本高企,产品定价在99.9万-129万元之间,远超医保 “30 万不进、50 万不谈” 的红线,因此一直进不了医保。

目前,CAR-T疗法的支付格局已清晰:国家创新药政策为商业化铺路,“首发价格保护”与商保创新药目录谈判打开了短期空间,因此,2025年的商保谈判广受市场关注:检验企业在卫生经济学数据支撑下的降价潜力,以及通过医院覆盖、惠民保合作展现的商业化落地能力。往后看,伴随着CAR-T通用型技术逐步成熟、实体瘤管线陆续上市,成本有望突破30万元的关键阈值,届时部分企业将具备闯入医保目录的条件,最终通过“以价换量”实现盈利闭环。

因此,可以说,复星医药努力的方向,也恰是中国创新药试图探索和突破的方向:AI赋能、创新突破。

创新药行情还能走多久?

接下来8月、9月又会有重磅海外医药会议,以及10月、11月的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所以炒作的空间和题材还是很充足的。往后看,一方面,国内创新药潜在重点临床数据催化密集,伴随学术会议召开有望陆续读出。另一方面,预期BD资金和二级热度上涨将反哺国内新药研发需求起量以及一级创新药项目融资活跃度提升,内需CXO有望受益。宏观层面,美元加息周期对新药投融资造成的压力逐步缓解,与之强相关的海外新药前端研发需求开始回暖,相关公司订单改善趋势延续,业绩确定性较强。创新药主线和左侧板块困境反转依然是2025年医药板块的最大投资机会。

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投资者可借道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一键布局50只头部沪港深创新药企业,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8/8,前十大成份股为: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药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科伦药业、华东医药。

注:基金管理人对文中提及的板块和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基金持仓信息或交易方向,个股涨幅不代表本基金未来业绩表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推介。融资融券业务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属于中高风险业务,投资者可能承担由于投资规模放大、对市场及个股走势判断错误等可能导致的投资损失扩大风险。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清偿债务,或上市证券价格波动导致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低于维持担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约定的时间、数量追加担保物时,将面临担保物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仅代表撰文时市场表现,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所涉观点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本文引用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和收益承诺。基金投资人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其更新等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请提前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业绩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数据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也不代表本基金未来表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基日:2014-12-31)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