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约7800亿元;非银存款则大幅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这一“居民存款减少、非银存款大增”的结构性变化引发市场关注,反映出居民资金正加速向金融产品转移,或预示着“存款搬家”入市趋势增强。
非银存款的显著增长,主要受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双重因素推动。近期股市呈现“慢牛”行情,叠加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使得居民对低收益存款的配置意愿下降,转而寻求更高回报的金融资产。同时,证券公司交易活跃,保证金存款上升,也对非银存款形成支撑。1—7月,非银存款累计多增4.69万亿元,同比多增1.73万亿元,显示该趋势已持续并强化。
从货币供应看,7月M2增速回升至8.8%,超出预期,M1增速升至5.6%,连续三个月改善。M1-M2剪刀差收窄至-3.2%,表明资金活化程度提升,企业和居民更倾向于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用于投资或消费,反映出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不过,房地产市场仍处调整期,制约了企业活期存款的扩张,因此M1增速绝对水平仍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居民存款流向资本市场的潜力巨大。2025年将有约105万亿元的存量定期存款到期,若其中部分资金转向股市、债市等金融资产,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在存款吸引力下降、资产荒持续以及“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储蓄外溢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扩大股市资金池,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与估值弹性。
然而,当前居民大规模“搬家”尚未形成稳定趋势。尽管财富向金融资产转移是长期方向,但目前含权益类的理财占比仍较低,居民风险偏好尚未根本性改善,提前还贷等行为仍分流部分资金。若短期内资金因情绪驱动集中涌入股市,反而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
此外,7月信贷数据出现罕见负增长,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偏弱,与社融和M1的回升形成“冰火两重天”格局,凸显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矛盾。尽管政策靠前发力支撑了社融增长,但需求端修复仍需时间。
货币政策方面,降息预期有所降温。近期财政贴息政策落地,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主提供1个百分点年贴息,相当于定向降息,降低了全面降息的必要性。同时,结构性政策更利于精准支持实体经济,避免资金空转;叠加物价温和回升和外部环境改善,央行在总量宽松上趋于谨慎。因此,下半年货币政策虽保持支持性,但降准降息时点可能后移。
总体来看,居民存款向非银机构转移的趋势显现,资金活化程度提升,为资本市场注入积极信号。庞大的到期存款规模为资金入市提供潜在基础。但需注意,这一过程应是渐进的,依赖于市场制度完善、产品丰富和投资者预期稳定。未来关键在于引导居民从“被动搬家”转向“主动配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平稳转化,从而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