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板块盘中下挫,中信银行、长沙银行跌超3%,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大行均跌超2%。截至发稿,银行AH优选ETF(517900)跌超2%,成交近4600万元,接近昨日全天水平。
7月中旬以来,银行股持续回调。7月11日以来至8月14日,申万银行指数跌超8%,城商行成下跌重灾区,浙商银行、渝农商行、沪农商行、北京银行、厦门银行、青农商行等跌超10%;农业银行逆势涨近12%,邮储银行涨5.7%。
三因素叠加引发银行股回调
消息面上,财政部等三部门近日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最高3000元贴息。同时九部门出台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单户最高贴息100万元。另一方面,上海、广东等地金融监管部门近期提出“反内卷”举措,要求银行机构停止“房贷返点、车贷返佣”等低水平价格战行为。
此外,有机构认为,套利资金“分红即走”策略加大短期抛压。7月迎来上市银行分红高峰期,部分投资者或存在“分红前买入、登记日后卖出”的短期套利行为,多只银行股分红期重叠进一步加剧短期抛压。此外,分红后除权除息也导致股价出现技术性下跌。
另一方面,近期部分银行股东高位减持可能对市场情绪有一定影响。杭州银行、齐鲁银行近期皆发布股东减持公告。对此,有机构指出,这是险资锁定收益的阶段性调仓,在政策引导和经营诉求不改下,险资可能不会“轻易离场”。
资金面驱动下的估值修复行情仍有望延续
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银行高股息、类固收的优势凸显。截至8月14日,银行板块(申万)股息率仍有3.92%,银行AH指数股息率4.32%,基本面稳健下吸引力仍较突出。
高股息板块中,银行低估值优势显著。截至8月14日,煤炭、银行、石油石化PB估值却分别为1.23x、0.61x、1.22x,银行股估值偏低、防御属性突出。
增量资金持续涌入,带动银行板块估值明显修复。今年以来,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新规等重磅政策落地,显著增加各类资金对银行股的配置需求。
根据招商证券测算,2025年二季度末,A+H股银行的理论“标配比例”应达到11.57%,然而,对比基金二季报披露的实际持仓数据,情况却出乎意料:主动型基金对A+H银行股的实际持有比例仅为4.5%。这意味着,银行板块的“欠配比例”(标配比例-实际持有比例)高达7.07%。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欠配缺口较一季度末(6.79%)有所扩大。
该机构认为,银行中期行情结束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公募基金将银行配置提高到8%-10%左右的比例,目前欠配幅度仍然较大,因此银行的中期行情预计仍未结束。
风险提示:文中提及的指数成份股仅作展示,个股描述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