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寒武纪在国产 AI 芯片替代加速和算力需求猛增的带动下,股价表现格外亮眼,全周涨了 34.59%,市值也突破了 5200 亿元。
一、行业与题材:政策、需求两头撑,热度居高不下
寒武纪是国内 AI 芯片领域的头部企业,是少有的能做出 7 纳米云端训练芯片的公司,技术上能对标英伟达的 A100,在国产芯片替代中的分量很重。思元 590 芯片已经批量用到了字节、阿里、百度这些大厂的智算集群里,2025 年一季度营收比去年同期涨了 42 倍,首次实现单季盈利3.55 亿元,业绩端的突破也给市场信心加了不少分。
政策方面,8 月 23 日证监会重启了科创板 “第五套标准”,明确说要支持还没盈利的 GPU 设计企业上市融资,这对寒武纪这类国产芯片公司来说,简直是直接的利好。再加上美国对芯片出口管制越来越严,国内对自主可控的算力需求越来越迫切,双重因素叠加,让寒武纪的关注度更高了。
题材上,最近两个点最受市场关注。一是 AI 算力需求一直在扩张,OpenAI 之前说未来要投数万亿美元建 AI 基础设施,国内像 DeepSeek-V3.1 这样的大模型也开始适配寒武纪的 FP8 芯片,下游需求实实在在在涨;二是订单预期很足,市场上有相关消息,寒武纪拿了中国移动 2025 年 AI 服务器大单,还有景硕大额载板订单,若能落地,2026 年 300 到 400 亿元的收入基本就有底了。
二、产业链:上下游都在好转,产能不再卡脖子
上游供应链这边,寒武纪的晶圆代工主要靠中芯国际的 n+2 工艺。2025 年中芯国际这部分产能慢慢释放了,而且设备端也有好消息,北方华创这些国产设备商突破了技术难关,28 纳米及更先进的制程都能批量生产了,上游的支持越来越到位。
下游需求端更是不用愁。互联网大厂里,字节跳动 2025 年 AI 芯片采购预算就超 900 亿元,其中给寒武纪的占比超过 40%,预计今年全年要交付 15 万颗思元 590 芯片;政企市场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这些单位的订单也在加速落地,现在政策还要求国产芯片采购比例不能低于 70%,下游的需求基本是有保障的。
产能爬坡方面,随着中芯国际 n+2 产能释放,再加上昇腾 910C 销量有所下调,寒武纪下半年芯片月产能有望达到 3 到 4 万颗,这个产能规模,足够支撑它的营收快速增长了。
三、市场交易:换手高、资金博弈热闹
换手率反映资金活跃度。上周寒武纪日均换手率是 2.88%,比半导体行业1.5% 左右的平均水平高不少,8 月 22 日更是到了 3.37%。尤其是股价突破千元大关后,不少资金都想趁着热度进场。
主力资金流向就有点分化了。8 月 18 日到 22 日,主力资金净流出超过 21 亿元,大单净卖出占比达到 13%,能看出来一部分机构开始获利了结。但游资和量化资金倒是很积极,像方正证券重庆金开大道这些知名游资席位,上周累计净买入超 11 亿元,量化资金还通过高频交易放大了股价波动。北向资金的态度也有变化,8 月 12 日还净买入 1662 万元,上周就转为净流出了,外资对这么高的估值,明显有不同看法。
四、筹码与杠杆:机构持仓集中,但杠杆资金在撤
筹码分布上,前十大股东持股集中度达到 58.7%,其中董事长陈天石自己就持股 28.63%,对应市值超 1100 亿元,股权相对集中。公募基金这边,有 397 只基金持仓,占比 15.09%,不过从二季度末开始,部分基金已经在减仓了,筹码慢慢向游资和散户转移。
杠杆资金方面,融资余额有 65.45 亿元,占流通市值的 1.54%,但 8 月 18 日到 22 日,融资净偿还超 5 亿元,说明之前加杠杆进场的资金,现在开始撤了。融券余额只有 3590 万元,处于历史低位,目前做空的力量较弱。
五、机构调研与预期:高估值下,分歧越来越明显
调研动态上,8 月以来高毅、景林这些明星私募经常去调研寒武纪,现在市场更关心的是之前消息中的订单能不能按时落地。
估值方面,现在寒武纪市盈率超过 4000 倍,支持它的投资者觉得,国内 AI 芯片就这么几家能打的,寒武纪的稀缺性加上未来的增长空间,能撑得起这个高估值。高盛 8 月 24 日还把目标价上调到 1835 元,理由是中国云计算领域的资本支出会增加,而且寒武纪的定增项目可能要落地了,对未来预期比较乐观。投资者需理性分析。
六、值得注意的风险点
首先是技术迭代风险,华为的昇腾 910C、海光的深算三号等竞品都在加速升级,寒武纪要持续投入研发,否则很容易被追上;其次是产能和订单风险,中芯国际 n+2 工艺的良率要是不稳定,会影响芯片交付,而且客户订单也可能各种延期或削减;最后是市场情绪波动,现在换手率这么高,加上杠杆资金在撤离,一旦市场热度降下来,股价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回调,警惕资金退潮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