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上市公司,迎来了业绩兑现期。
2025年上半年,方舟健客实现营收14.94亿元,其中,综合医疗服务业务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11.4%;线上零售药店服务收入8.64亿元,同比增长28.2%。盈利方面,公司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达1250万元;经调整净利润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6.8%至1760万元,在普遍面临微利或难以实现盈利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这是继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之后,又一家实现业绩突破的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这也意味着,方舟健客也引领着慢病管理行业,进入价值化发展阶段。
然而对比前两者2000亿港元、超800亿港元的市值,市值仅在50亿港元左右的方舟健客当前却被严重低估了。
方舟健客首创以“熟人医患”模式为基石的“AI+H2H(Hospital to Home 从医院到家庭)智慧医疗新生态创新平台”,拥有22.9万注册医生、超5280万名注册用户,且平台用户忠诚度、支付意愿领先于行业水平,构了公司发展的护城河。
忠实用户价值未被发掘,恰是方舟健客被低估的原因。从京东健康财报可以看到,其当前也更加注重提高月活用户的粘性,重点将泛流量模式逐步转向精细化、定制化的医疗服务。
用户背后的长期价值,正成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下半场的核心竞争力。多年坚持深耕“熟人医患”模式的方舟健客,已孵化出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且规模处于稳步增长中,加快推动公司进入价值化发展期。
这些忠实的用户,往往是孕育一个伟大企业的开端。
付费用户复购率高达85.4%,被严重低估的“米粉”模式
无论是从刚刚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还是从其成立以来提倡的“熟人医患关系”下的整体服务链条来看,“忠实用户”都是方舟健客业绩增长的核心来源。
一方面,方舟健客完成更多忠实用户的沉淀,2025年上半年,平台注册用户数达5280万,月活跃用户1190万;付费用户复购率高达85.4%,这一数据即便已经处在行业高位水平,依然在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方舟健客拥有优质医疗资源,如专业医生资源、医药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截至2025年6月30日,平台注册医生数22.9万名,其中58.9%隶属于三甲医院;同时,其还与1650多家供应商及980多家医药公司合作,公司药品SKU已拓展至21.6万种,医药供应链实力强大。
同时,基于主营业务,方舟健客持续借助AI技术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完成“AI+H2H”技术升级,打造覆盖用户服务、供应链、内容生产的全场景AI应用矩阵,更加精准、高效地响应用户的即时健康咨询与长期健康管理的双重需求,这不仅夯实了用户粘性,更推动其背后的长期增长价值加速释放。
近期花旗研究首次覆盖方舟健客,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8.5港元,同样也是关注到了公司长期用户所蕴含的价值。研报指出:“建立在长期医患关系基础上,方舟健客拥有忠诚且活跃的付费用户群,用户复购率高且支付意愿强。方舟健客H2H服务平台上实现较高的用户转化率、付费用户支出,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了解,方舟健客深耕慢病管理服务细分领域的“熟人医患”模式与小米的“米粉”模式十分类似,两家公司的用户群体都有着忠实、高复购、高频互动等特性,并且随着忠实用户不断沉淀,成为业绩增长驱动力。
创立初期,小米业务模式通过高度简化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断积累种子用户,且与之高频互动,形成相互引流、转化的“米粉”群体,实现企业良好经营和利润的增长。类似模式代表企业还包括近期热度不减的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始祖鸟等。
以小米为例,其初期通过MIUI、手机以及小米社区获得核心的种子用户,再以MIUI、手机口碑进一步夯实种子用户和沉淀更多用户,以此逻辑,小米生态链搭建完成之后,便拥有庞大的忠实用户群体,包括后续推出小米空调、小米汽车,同样被忠实用户买成了“爆款”。
不仅对于忠实用户的运营模式“异曲同工”,市场对于该模式的态度,也有相似之处。初期,小米的“米粉”模式也曾被低估了,直到长期用户价值潜能被激发,才获得资本市场追捧。这也证明:长期用户价值这类不可量化的“无形资产”评估方面存在滞后性,其在市场中蕴藏着有待爆发的估值空间。
估值有待深度挖掘,未被精准衡量的“无形资产”
纵观当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方舟健客的长期用户价值,仍有待被深度挖掘。
根据京东健康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其过去一年的活跃用户数量突破2亿,目前总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以此计算,每名用户价值稳定在1000港元以上。
反观方舟健客,尽管其未直接披露年度活跃用户数,以公司中期业绩最新公布的1190万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基数,参考电商、工具类APP等大众型消费互联网应用常见行业估算方法,即“用户年均活跃为平均月活跃用户的3-4倍”,可以推算出方舟健客的年度活跃用户区间范围为3570万至4760万。
若参照京东健康每名用户1000港元的价值基准,方舟健客总市值潜在的估值范围为357亿至476亿港元,这也远远超过花旗研报给出的114亿港元总市值估值。
无疑,这估值落差的背后,更意味着长期深耕“熟人医患”模式,以专业、优质服务孵化出的大批忠实用户的方舟健客,相应的价值仍有待被挖掘。
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或许被低估的原因是,方舟健客所在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在如何衡量医疗服务资产的价值上,未能形成共识。
从互联网医疗行业生态来看,当前业内几家知名头部企业,是基于电商生态、进行药品配送和开设药房,进而延伸到健康管理领域。这些供应链、销售药品库存、实体药房等都是可见的实物资产,而实物资产是可被量化、评估的。此外,这些平台有品牌知名度背书,更能为资本市场熟知,从而获得精准的资产价值衡量。
但以方舟健客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公司,提供的是专业医疗服务。其运营模式更侧重于深耕医、患两端,更注重的是“人的运营”“资源的盘活”。这就意味着,除实物资产之外,实际上这个中国最大的线上慢病管理平台还形成了一个被低估的“无形资产”——医疗服务资产价值,即强大的医药供应链及大批入驻平台注册医生、专业医疗人员而形成的“人力资本”。且在AI技术赋能之下,这份“人力资本”又能实现倍数级增值。
这一“无形资产”无疑是拥有巨大想象空间的,然而,当前缺乏系统性评估标准,这些独特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力资本”,未能被准确量化。
不过,随着方舟健客交出2025年上半年亮眼的成绩单,或许能引发市场对这一评估体系进行重塑。做时间的朋友,方舟健客长期行业深耕沉淀而来的用户长期价值、优质医疗资源价值,将逐步兑现。
(本文所涉内容仅为信息与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