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讲,股票只有一种盈利方式:从低价往高价涨;而一只股票如果想有季度级别的大行情,也只有一种模式:戴维斯双击。
AI毫无疑问是目前独一档的科技主线,投资者在线性思维的方式下,会因为当前已经开始爆发的AI公司业绩,认为其“明天会更好”,反而给出更高的估值与溢价,叠加资金抱团的情况进行这个股票的筹码接力,这也就是戴维斯双击的来源。在这个背景下,大部分AI硬件股甚至给到70倍的动态PE,但同时也能让即将被AI颠覆的应用公司比如Adobe,股价两年内接近腰斩。
所以对于国内的AI应用公司来讲,能不能做出一款:能让企业付费的AI产品,是戴维斯双击的前提。毕竟在中国这个市场,C端用户没有付费意愿,要想让B端客户付费,那就必须实打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很惊喜,我们在百融云-W(6608.HK)的2025中报里,看到了这样的产品——“百工”Agent平台。
如果说AI时代的应用和产品跟此前的最大根源性差异,就是此前的SaaS和软件开发从0到1很难,但是开发之后调优和更新比较容易,但是Agent基于大模型,所以从0到1搭建很容易,直接开源就好,但是效果调优达到生产可落地却非常难,需要持续调优和更新。所以Agent从产品形式来看是基于大模型,所以首先它是百融云MaaS业务的一部分;而Agent也会通过多工具协作,帮助客户促成交易规模,所以Agent也是百融云BaaS业务线收入持续高增速的主要原因。
那现在做Agent的公司这么多,为什么百融云是极少数开始合同签约的?换句话说,为什么机构们选择百融云的“百工”Agent而不是别人?其实很简单,因为百融云比别人更懂客户的商业模式。
举个例子,百融云如果想让保险公司给Agent付费,就必须帮保险公司解决对应的问题。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边卖保险,一边偿付之前卖过的保险,收来的保费去掉赔付成本,剩下的钱就可以用来进行权益投资。所以赚投资的钱就是利差;靠运营实现合理赔付,这个就是死差,比如健康险预估赔付10个人,但最终只赔付了5个人,保险公司就赚了;还有就是通过控制运营成本和佣金比例,这个就是费差。所以百融云的Agent,就要在健康险营销、车险理赔和续保、质检这些场景有非常多的信息积累。
举个例子,Agent之所以跟大模型不同,是因为Agent可以主动调用各种工具,比如怎么让Agent全程主导销售流程,不被客户的问题带偏,完全围绕营销高端医疗险进行对话,这些会被编辑成Agent工作流;解答完客户问题后,主动引导客户回到健康险销售流程,这需要Voice的语义识别,为了满足智能语音通话时候的打断和响应,Voice的响应速度甚至要到毫秒级,否则就会影响通话质量;再比如面对保险客户的反面问题,Agent会至少进行2次及以上劝阻,甚至客户最终拒绝,Agent也会告知客户发短信,永远留下下次营销机会,这就需要Agent和Voice有外呼和嵌入其他APP的工程化能力。
Agent除了保险场景之外,还有信贷、财富、金融、泛行业各种各样的场景应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百融云的Agent能率先在业内商业化落地,签合同如此之快。
那如果从整体业务线来讲的话,如果机构客户们用百融云的Agent来评估用户画像、做建模,那么其实就相当于把Agent当作MaaS业务的API入口,毕竟机构客户每天要分析的用户画像非常多,所以一个靠谱的AI模型供应商就很关键,这也解释了百融云的MaaS业务为什么核心客户留存率高达98%、常年高于95%以上。
根据25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超过16亿元,同比增幅22%;调整后净利润2.54亿元,大增29%,调整后净利润率录得16%,非常直观的能够看出公司产品(以Agent为代表)在B端场景的使用价值。分业务线看,以决策式AI为主的基石MaaS业务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19%;以生成式AI驱动的第二增长曲线BaaS中,旗舰板块BaaS金融云收入8.57亿元,同比增长45%。“百工”Agent在两大业务线中均有重要贡献。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券商报告中的估值方法:“原有业务线增速不超过10%,所以给不到15倍PE;新业务线增速超35%,所以给50倍PE。”潜台词就是当一家公司的新业务占比开始迅速提升的时候,也就是拔估值最快的阶段,也就是——戴维斯双击。而“百工”Agent,非常像百融云即将被市场给出戴维斯双击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