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港股创新药:盈利周期开启新篇章

2025-09-12 14:31:47
老虎证券
老虎证券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根据西南证券的研报和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港股医药行业迎来里程碑式转折——创新药板块首次实现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以18亿元盈利正式宣告行业进入盈利期。这一突破不仅是头部企业商业化能力的集中验证,更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历经十年技术积累后,正式从“研发投入驱动”转向“盈利增长驱动”的新周期。从149家港股医药企业整体表现来看,2025年上半年行业收入总额达8961.2亿元(+1%),归母净利润619.9亿元(+29.7%),而创新药板块以15.8%的收入增速、138.9%的净利润增速,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其基本面拐点已明确显现。

盈利破局:从“烧钱研发”到“现金造血”的关键跨越

创新药板块的盈利突破并非偶然,而是产品商业化、成本控制与全球化布局协同作用的结果。从细分数据来看,36家创新药企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85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5.8%,显著跑赢全行业1%的收入增速;更关键的是,板块归母净利润从2024年的亏损状态跃升至18亿元,实现历史性扭亏。这一转变背后,头部企业的商业化成果尤为突出。

百济神州与信达生物的业绩表现堪称行业标杆。百济神州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74.3亿元(+44.7%),归母净利润6.8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其核心产品在肿瘤领域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叠加海外市场授权收入的稳步增长,成为盈利破局的关键支撑;信达生物同样表现亮眼,上半年收入59.5亿元(+50.6%),归母净利润8.3亿元,旗下PD-1抑制剂等核心产品通过差异化临床定位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医保谈判后的放量效应逐步释放,推动利润端大幅改善。即使是仍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如荣昌生物,也呈现出明显的减亏趋势,其上半年收入10.9亿元(+47.6%),归母净亏损收窄至4.5亿元(同比减亏42.4%),反映出创新药企业整体盈利质量的提升。

成本端的精细化管控进一步夯实了盈利基础。2025年上半年,港股医药行业整体研发费用同比减少7.8%,销售费用同比减少1.5%,管理费用同比减少7.3%,而创新药板块的费用优化更为显著。以研发投入为例,创新药企业不再追求“广撒网式”的管线布局,而是将资源向核心赛道倾斜,非优先级管线通过对外授权、合作开发等方式降低现金消耗。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18A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175亿元(同比-1.16%),但研发效率显著提升,同时现金及等价物规模达844亿元(同比+26.99%),企业“现金造血”能力持续增强,为长期研发与商业化提供了充足弹药。

增长引擎:商业化放量与全球化突破双轮驱动

创新药板块的盈利增长,本质上是“产品力”与“全球化”两大核心能力的集中兑现。从商业化端来看,经过多年临床积累,2025年上半年多款重磅创新药进入放量期,叠加医保政策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产品销售收入成为盈利的主要支柱。以PD-1/PD-L1抑制剂、ADC(抗体偶联药物)等热门赛道为例,相关产品在肺癌、乳腺癌等大适应症领域的渗透率快速提升,部分企业核心产品单季度销售额突破10亿元,规模化效应下毛利率维持在74%以上的高位,显著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创新药“出海”进入收获期,License-out(对外授权)不仅成为企业收入增长的重要补充,更推动行业估值逻辑从“中国市场兑现”转向“全球价值认可”。2025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再创新高,超过20个项目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大额交易:启德医药将FGFR3ADC及技术平台授权给Biohaven,总交易金额达130亿美元;恒瑞医药与GSK达成合作,以125亿美元授权PDE3/4抑制剂及11个在研项目;科伦药业7个ADC项目以95亿美元授权给Merck。这些交易不仅为企业带来可观的首付款(如三生制药与辉瑞合作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更通过里程碑付款与销售分成构建长期收入流,推动企业盈利模式从“单一产品销售”向“全球权益分享”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出海产品的技术壁垒持续提升,从早期的仿创药、生物类似药,逐步转向ADC、双抗、小核酸等前沿技术领域。例如,百利天恒的HER3/EGFR双抗ADC(BL-B01D1)以84亿美元授权给BMS,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TACI抑制剂)以42.3亿美元授权给VorBiopharma,反映出国产创新药在高端治疗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已得到认可。创新药出海有望成为企业寻求估值溢价的关键破局路径,具备差异化技术平台与全球临床开发能力的企业,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先机。

板块分化:18A企业成创新主力,头部效应持续凸显

在创新药盈利周期开启的背景下,板块内部分化进一步加剧,港股18A生物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弹性。50家18A企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49亿元(+31.48%),归母净利润27.27亿元,较2024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增速128.4%),其中62%的企业实现收入正增长,28%的企业实现利润正增长,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市值与研发投入的匹配度来看,头部18A企业已形成“研发-商业化-盈利”的正向循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企业市值分别达2634亿元、1669亿元、1256亿元,研发费用率维持在23%-60%区间,同时通过产品销售与License-out实现现金流平衡,逐步摆脱对外部融资的依赖。

但需注意的是,18A企业内部仍存在明显分化。具备核心产品商业化能力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已进入盈利兑现期;而部分仍处于临床早期、缺乏现金流支撑的企业,面临研发投入收缩与现金压力加大的挑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18A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减少1.16%,部分企业通过暂缓非核心管线、出售资产等方式优化现金结构,反映出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理性发展”转型。未来,18A企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更具投资价值:一是拥有已上市且销售放量的核心产品,具备持续现金流;二是拥有差异化技术平台(如ADC、双抗、小核酸),能够持续产出创新管线;三是具备全球化临床开发与商业化能力,能够通过License-out实现价值变现。

从子行业对比来看,创新药板块的业绩表现显著优于其他医药细分领域。2025年上半年,化学制剂板块收入同比下降7.1%,原料药板块净利润同比下降22%,医疗服务板块净利润同比下降82.7%,而创新药板块以15.8%的收入增速与138.9%的净利润增速,成为港股医药行业中最具增长活力的细分赛道。

未来展望;长期增长逻辑不变

长期来看,创新药行业的增长逻辑始终未变。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带来持续增长的医疗需求,为创新药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国产创新药在技术研发、临床转化、全球化布局等方面的能力持续提升,十年技术积累已逐步转化为商业成果,行业基本面拐点明确。创新药产业已步入以盈利驱动为主的新周期,未来具备差异化技术、优异商业化能力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将在行业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推动港股创新药板块实现估值与业绩的双重提升。

站在2025年中节点回望,港股创新药的盈利突破不仅是一个季度的业绩亮点,更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国产创新药历经十年磨砺,终于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产品的上市与全球化合作的深化,港股创新药板块有望开启持续盈利增长的新篇章,成为全球医药投资领域的核心赛道之一。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