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科技创新始于成果转化,成于金融赋能

2025-09-16 12:20:54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9月12日上午,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见解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让新技术不再‘等风来’: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环”为主题。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受邀发表主旨演讲——科技创新始于成果转化,成于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呈现7阶段4特征从前沿突破看科技创新的演进

9月12日上午,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见解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让新技术不再‘等风来’: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环”为主题。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受邀发表主旨演讲——科技创新始于成果转化,成于金融赋能。

科技创新:呈现7阶段4特征

从前沿突破看科技创新的演进路径,俞敏华表示,无论技术多么前沿,其走向市场的路径都遵循相似的规律。科技创新从基础理论到商业落地,是一个结构清晰、风险递进的复杂过程。我们将其划分为七个关键阶段:(无-0)理论期、(0-0)验证期、(0-1)种子期、(1-10)初创期、(10-100)成长期、(100-N)成熟期、(N-无)衰退期。从0到1的底层突破,正是科技创新穿越“死亡谷”、迈向产业化的生动缩影。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呈现出四大核心特征:高成长性——技术突破带来非线性价值跃升;长周期性——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轻资产性——依赖人才与知识产权;高风险性——研发不确定性高,尤以“死亡谷”阶段风险尤为集中。

“两个重塑”:从“放贷者”转向“赋能者”

俞敏华谈到,直面“死亡谷”困境,商业银行须重塑逻辑,从“放贷者”转向“赋能者”。

上海银行聚焦“两个重塑”:一是重塑科创企业风险评价逻辑。贷前,以投资的视角评价企业,评价维度要转向“看行业、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贷中以投行的思维设计合作方案,要投贷联动;贷后,以股东的身份参与管理。二是重塑科创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加强认股权贷款、远期共赢利息等“股债联动”产品的创新,增厚远期收益,同时优化产品和业务组合,不以单笔业务回报得失衡量与企业的合作价值,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聚焦“早、小、硬”:深耕“12345”路径

理念的重塑,最终要落地为具体的产品、服务与生态行动。上海银行致力于打造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尤其聚焦于服务“更早、更小、更硬”的科技企业,做它们穿越“死亡谷”的“陪伴者”和“赋能者”。

俞敏华表示,上海银行将沿着“一个愿景、两个重塑、三个理念、四维赋能、五专体系”的“12345”路径,持续深耕。

一个愿景:做孵化转化的首选行,初创成长的陪伴行。

两个重塑:重塑风险评价逻辑、重塑风险收益平衡逻辑。

三个理念:全周期更早小、全赛道更硬核、全生态更赋能。

四维赋能:政策对接、资本对接、产业对接、财资对接。

五专体系:通过专营架构、专业行研、专属产品、专项评价、专设考核,实现“产业银行、生态银行、科技银行”的“三个银行”转型。

科技创新,始于成果转化,成于金融赋能。助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是一场需要勇气、智慧和耐心的长征。上海银行将以更开放姿态、更创新思维、更务实行动,共建活力、韧性、面向未来的科技金融新生态,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贡献坚实金融力量。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