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服贸会-全球金融品牌大会的讲台上,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周卫荣以一场题为《服务创新是本,诚信守约是魂》的演讲,引领全场观众完成了一次跨越三千年的中国金融史穿越。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以丰富的历史细节与实物佐证,娓娓道来中国货币与金融发展的真实脉络,现场掌声不断,反响热烈。
货币并非伴随人类文明而生,而是商贸的产物
“很多人以为中国有五千年货币史,其实不然。”周卫荣开篇即抛出颠覆常识的观点。他指出,真正的“钱”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非更早的玉、贝等宝物。“只有市场买卖兴起、商贸活动频繁,货币才应运而生。”
他以《史记》中描绘的齐国临淄为例,“车毂相击、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市场的繁华景象。正是这样的商业土壤,催生了各国形态各异的货币——齐刀、燕明刀、楚国的郢爰、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货币,从诞生之初,就是为服务商贸而存在的。
纸币诞生于四川,源于“铁钱太重”的现实困境
讲到纸币,周卫荣将镜头拉回一千年前的北宋。许多人以为纸币诞生于商贸最发达的汴京(开封),实则最早出现在四川益州(成都)。“为什么是四川?”他解释道,蜀地多铁少铜,长期使用铁钱,导致“钱轻物重”,一匹布需两万枚铁钱,重达两百多斤,“女同志都不敢上街买东西”。
正是这种“背不动的钱”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周卫荣强调,“需求决定创新”,纸币不仅是中国的金融发明,更是服务实体经济、解决现实痛点的智慧结晶。
元明清纸币兴衰:信用的得与失
从元代“中统元宝交钞”到明代“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兴衰史也是一部信用史。元朝政府控制发钞却最终失控滥发;明朝朱元璋实行“无锚发行”,最终宝钞沦为废纸;清朝直至咸丰年间才被迫重启纸币,皆因缺乏实物支撑、失去百姓信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战争年代发行的红色货币,如冀南银行纸币,因“以实物为锚”,成为稳定币值的典范,深受民众信任,也为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奠定基础。
近代钱庄与票号:东方清算体系的先驱
周卫荣进一步将视角转向近代。以上海为中心的钱庄业,创造了“过账”制度,即早期的清算结算体系,堪称“东方票据交换中心”的雏形。而在北方,晋商日昇昌票号以“汇通天下”闻名欧亚,其严格的防伪体系、管理制度和诚信文化,成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标杆。
“日昇昌的衰落,也从反面印证了诚信是金融的生命线。”周卫荣指出,金融品牌的长青,离不开制度创新,更离不开诚信守约的文化根基。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灵魂是诚信
整场演讲,周卫荣以扎实的史实、生动的案例,贯通古今,层层递进。他总结道:“金融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真实需求。而诚信守约,是金融能否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
在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货币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唯有扎根服务、坚守信用,金融才能行稳致远,品牌才能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