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银协连续第九年推出该领域行业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经济韧性为贸易金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年GDP达134.9万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两项指标均同比增长5%,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与跨境电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在此支撑下,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实现量质齐升。据中银协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统计,2024年银行业国际结算量达12.75万亿美元,国内信用证结算量3.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5%和17.89%,双双刷新历史纪录。国内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国内贸易融资业务量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5%;国内保理业务量突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17.03%,成为保理业务的绝对主力增长点。相较之下,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保理业务量略有回落,凸显国内大循环的核心驱动作用。
不过,报告也明确,银行业贸易金融发展仍需关注多重风险挑战。其一,国别及主权信用风险传导加剧,全球主权债务违约率攀升、美国关税波动及非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对跨境结算安全形成直接考验。其二,技术应用伴生新风险,AI与大数据在贸易融资线上化中的应用,暴露出数据安全漏洞、隐私泄露及模型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其三,外汇合规压力陡增,外汇展业改革进一步压实银行“第一道防线”责任,对风险识别与数字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四,国际制裁合规难度升级,多边化制裁形势使银行反洗钱与制裁应对压力持续凸显。
针对行业痛点,《报告》提出“创新驱动+风控兜底”的发展策略。业务创新方面,银行业需聚焦四大领域:在数字金融领域搭建供应链金融数智化平台,实现“四流合一”与单据智能审核;在普惠金融领域定制小微外贸企业融资方案;在绿色金融领域推出绿色债券等产品服务“一带一路”可持续项目;在科技金融领域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风险防控层面,《报告》明确四项关键举措:建立多层次国别信用评估预警机制,完善风险对冲工具;构建贸易融资线上化数据安全体系,建立AI模型审计机制;严格遵循“1+6”外汇展业改革要求,强化跨境资金管控;搭建全流程洗钱风险核查系统,动态响应国际制裁变化。
展望未来,报告强调,贸易金融作为连接贸易链与资本市场的核心纽带,未来需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数字技术渗透的背景下,行业将沿着“产业深耕+技术赋能”路径升级,重点在稳外贸、保供应链稳定、支持企业出海等领域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