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中央财经大学王晓乐谈金融品牌:比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价值感

2025-09-25 14:40:49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品牌的本质就俩字:印象。品牌建设,比拼的是心智生产力。”9月13日,在服贸会-全球金融品牌大会现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长王晓乐一语道破品牌本质。面对“金融品牌的底层逻辑”这一命题,王晓乐指出,当前金融品牌要实现“共生”,必须明确“与谁

“品牌的本质就俩字:印象。品牌建设,比拼的是心智生产力。”9月13日,在服贸会-全球金融品牌大会现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长王晓乐一语道破品牌本质。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长王晓乐

面对“金融品牌的底层逻辑”这一命题,王晓乐指出,当前金融品牌要实现“共生”,必须明确“与谁共生”;要实现“韧性”,则需“长期坚守”。而他特别强调,“当下比价值观更紧迫的,是价值感”——即企业是否真正认为“这件事有意义,一定要做下去。”

品牌当前的关键短板不在价值观,而在价值感与长期定力

谈及当前中国金融品牌在“韧性”上的短板,王晓乐直言不讳:“品牌遵循的是长期主义,与管理层的短任期形成矛盾。”他指出,在3-5年甚至更短的任期制下,让管理者做以十年为单位的长期品牌规划,“往往是执行不到位的”。

他呼吁,金融品牌需在企业内部建立“集体共识”,并制定“相对稳定的发展规划”。而金融品牌的特殊性在于,“不能光靠传播”,必须重视“品牌体验”,让用户感受到温暖与利益,才能形成口碑。

ESG不是漂绿,是解决“急难愁盼”

针对近年来热门的ESG议题,王晓乐认为,ESG是“价值共生的绝佳实践场”,但必须避免“漂绿”。他以中国人保在贵州黔南援建希望小学为例指出,ESG的关键在于具体行动,而非抽象指标。

“ESG可以概括为十个字:解决急难愁盼,关爱弱势群体。”他说,“朴素地讲,谁对弱势群体好,谁能解决公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谁的ESG就做得好。”

声誉风险不怕“打”,就怕“笑”

针对金融机构“闷声发大财”的低调策略,王晓乐指出这是一种误区。他以某金融机构为例,尽管其业务不直接面对公众,却因长期缺乏正面的品牌信息输出,导致负面舆情成为其“标签”。

“品牌联想就像刘德华《恭喜发财》里唱的:‘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他幽默地比喻,“舆情不怕打,就怕笑。笑是舆情被段子化、标签化、IP化,导致企业品牌与负面形象产生高黏性。因此,打是一时的疼,笑是十年的痒。”

AI时代:科技向善,品牌向上

面对数智化时代的挑战,王晓乐强调“数据孤岛”必须打破,但人工智能必须与人文精神结合。“科技是用来帮助人的,不是限制人、控制人的。”他提醒,若仅把AI视为“降本增效”甚至“拿捏消费者”的工具,就背离了初心。

作为一名“被逼着AI化的文科教授”,他分享了自己团队研发AI产品的实践,指出技术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实现“科技向善、品牌向上”。

整场演讲,王晓乐以扎实的学术功底、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行业洞察,为金融品牌建设指明了一条“回归人性、回归长期、回归行动”的务实路径。在全球金融业面临转型与重塑的今天,这番发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