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农夫山泉推出水源瓶系列产品,将优质水源地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近一个月来,该系列在社交平台引发持续关注,不少网友晒出不同水源地产品进行对比测评,掀起一阵“集瓶热”。
这波热潮也巧妙地将公众视线引向农夫山泉的核心资产——优质水源。
图片截取自社交平台
在饮料行业竞相追逐流量和爆款的今天,农夫山泉依然坚持着看似“笨拙”的“水源地建厂”模式。细长的管道,不仅是水的输送通道,更是品牌发展的生命线。
今年上半年,农夫山泉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净利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且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财报披露次日,公司股价涨超7%,创下2021年3月以来新高。而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做出选择的背后,看重的正是品牌的可持续增长潜力。
而这一潜力正来自于其几十年如一日在水源地建设上的“慢功夫”。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新增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龙门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三处山泉水源,全国主要水源地增至15处。对优质水源的持续布局,为公司未来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源地布局:构筑核心壁垒的“慢功夫”
“我们在长白山、千岛湖、武夷山投资几十亿元建厂,不只是因为水质好,更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把水的天然性完整保留下来。”创始人钟睒睒在股东大会上的这一番话,道出了农夫山泉的核心战略。
长期以来,农夫山泉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水源地的寻找和建设上,一直坚持“水源地建厂、水源地灌装”。
然而,这一模式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以今年投产的湖南八大公山项目为例,58公里输水管道需要穿越溶洞、暗河,沿悬崖峭壁铺设,被农夫山泉桑植工厂副总经理朱晓良称为“近10年内农夫山泉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为确保取水合法合规、避开生态敏感区、严格保留生态流量,农夫山泉与当地政府联手,优化管线布局,通过生态流量实时监测系统、定期人工巡检等多重监管机制,最终实现了“以绿养绿”的生态取水目标,既保障了水源的纯净,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在高海拔、原生态地区布局水源,难度则进一步升级。念青唐古拉山脉,平均海拔超5000米,在这里建设现代化工厂,不仅要克服高寒缺氧、地质复杂、有效施工期短等挑战,还需兼顾对脆弱高原生态的保护。为此,农夫山泉全面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与施工工法,宁可增加施工难度、延长建设周期,也要保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种重资产投入的模式在短期看来似乎费事费力,但却为农夫山泉构筑起难以复制的三大壁垒:
一是品质壁垒,水源地灌装避免了长途运输过程中水质可能受到的污染,确保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新鲜度与纯净度;
二是成本壁垒,在水源地周边建厂,可减少原水运输成本,同时依托区域资源降低生产、物流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
三是资源壁垒,优质水源具有天然的稀缺性和排他性,一旦被企业获取并投入运营,后来者几乎无法在同一区域获得同等质量的水源。
从2020年至今,农夫山泉新建成水源地工厂10个,在建水源地工厂4个,新铺设引水管线总长度超过240公里。2025年上半年的三大新水源地拓展,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优质水源布局上的领先地位。
透明工厂:从产品信任到品牌信任的升华
水源地的布局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是农夫山泉要解决的第二个关键问题。
答案就是“透明工厂”。
目前,在农夫山泉的15个水源地中,已有浙江千岛湖、广东万绿湖、四川峨眉山等10个开放了“看水源、看工厂”业务。从水源勘探、水质检测到灌装生产的全过程对外展示,这种透明度在食品饮料行业并不多见。
透明工厂战略的本质是将产品的品质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信任。当消费者亲眼看到水从山里引出,在现场灌装,整个生产过程可追溯、可验证时,对品牌的信任便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透明工厂也成为打造品牌差异化的关键。在饮用水市场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农夫山泉通过展示水源地和生产过程,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隔开来。
生态共赢:一瓶水带动一方经济的“水+N”模式
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布局,不仅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更与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紧密相连。
在湘西北的桑植县,农夫山泉总投资超过12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15亿元,税收1.5亿元,直接带动超千名居民就业。
桑植县作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曾因交通闭塞、产业基础薄弱而发展受限。农夫山泉的入驻,让这座老区县迎来了“自我造血”的契机。
当地依托农夫山泉成熟的供应链和品牌效应,带动本地茶叶、水果等产业发展。同时,围绕工厂需求,相继引入纸箱、标签、塑料瓶等配套企业,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打造了智慧物流园区,形成了从生产到运输的闭环产业链。
除了经济效益,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推动人才回流上。
桑植县40万人口中曾有10余万常年外出务工,“空心化”问题严重。随着农夫山泉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桑植人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管道维护技术员黄庚是农夫山泉桑植工厂的第5号员工,他每周两次穿越险峻山路,检测水质、巡查管线。他说:“以前在外面打工做过各种工作,最终因农夫山泉离家近、稳定且待遇好而选择入职。”
黄庚的经历是众多桑植人的缩影。这些返乡人才不仅在农夫山泉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与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家乡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放眼全国,农夫山泉的每一个水源地都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新引擎:在江西赣州,一瓶脐橙汁串联起30万果农的命运;在贵州武陵山区,水源地工厂激活了沉睡的苗寨;在吉林靖宇,矿泉水产业让贫困县蜕变成“中国矿泉城”。
穿越周期:水源地战略的长期价值
今年8月,国际权威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2025全球软饮料品牌价值50强》报告。报告显示,农夫山泉在非酒精饮料榜单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百事,成为首个进入该榜单前三名的中国品牌。
报告数据表明,2025年农夫山泉品牌价值达110.9亿美元,同比增长34%。品牌强度指数提升至91.1分,评级升至AAA+级,进一步巩固了在亚洲非酒精饮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农夫山泉品牌价值的稳健增长,离不开多元产品矩阵的支撑。而多元化战略的成功,本质上仍归功于水源地优势的迁移能力。优质水源不仅是瓶装水的保障,也是茶饮料、果汁等产品品质的基石。以无糖茶品牌东方树叶为例,其生产对水质要求极高,而遍布全国的水源地工厂,为东方树叶提供了稳定的优质水源,助力其稳坐“无糖茶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成为行业标杆。
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渠道竞争激烈的当下,水源地战略所带来的优势在持续显现。
农夫山泉坚持就近灌装,把运输半径控制在500公里左右(最长不超过1000公里)。这一策略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种布局愈发凸显其战略价值。
农夫山泉的“慢”本质上是另一种“快”——通过构建深厚的竞争壁垒,赢得持续增长的能力,这也成为其穿越行业周期的硬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