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通过港交所聆讯,拟募资超3.31亿股,成首家A+H豪华新能源车企。
赛力斯赴港二次上市
10月13日,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力斯)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进入挂牌倒计时。
招股书显示,赛力斯H股发行计划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31亿股。在募资净额中,70%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20%用于多元化营销渠道、海外销售网络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剩余10%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对此,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认为,赛力斯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望成为首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此举将对汽车市场产生多重影响,“对于行业而言,赛力斯的成功将为新能源车企借助双资本平台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范例。这也意味着,行业竞争将从产品与技术层面的比拼,升级至资本运作与全球资源整合的综合实力较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与份额也将进一步提升。”
赛力斯早在2016年就已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此次赴港上市是其资本战略的重大升级。其中,融资渠道的拓宽无疑是核心考量之一。
华鑫证券分析指出,赛力斯启动双平台融资,所获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多元化新营销渠道建设、海外市场拓展以及充电网络服务等关键领域。与此同时,港股上市还将帮助赛力斯吸引更多全球机构投资者,缓解A股市场的融资压力。
从传统制造到高端新能源车企
从最初的弹簧与减震器业务起步,历经摩托车制造、与东风汽车合资生产整车等重要阶段,赛力斯于2016年开始全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
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问界。此次合作帮助公司确立了“智慧重塑豪华”的品牌定位,也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随后问界M5、M7、M9、M8四款车型相继上市,价格区间为25万至60万元,覆盖不同细分市场,构建起高端产品体系。
数据显示,问界M9全系累计交付突破24万辆,为5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今年4月新上市的问界M8也表现强劲,累计交付突破10万辆,为40万元级市场销冠。截至今年9月,问界系列累计交付突破80万辆。
在研发投入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赛力斯研发人员总数达到6984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6.6%,占公司总人数的36%。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9%,持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
纵向对比来看,赛力斯的研发投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21年至2024年,赛力斯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19.49亿元、31.06亿元、44.38亿元和70.53亿元,四年间增长超过3.6倍。
不过,同期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32.9亿元、67.8亿元、105.86亿元和111亿元;蔚来的研发费用投入为45.92亿元、108.4亿元、134.3亿元、130.37亿元。
财务数据方面,赛力斯近年来业绩实现显著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创历史新高;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59.4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新能源汽车毛利率提升至26.21%,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4.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从华为中来,到自主共建中去
赛力斯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制造能力与科技巨头生态资源深度融合的产物。
从销量来看,今年1—9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304,629辆,其中问界品牌累计销量为28.7万辆,占其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94.2%。2025年9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44,678辆,同比增长19.44%,其中问界M9、M8等主力车型贡献显著。
赛力斯问界品牌2024年营收占比为90.9%,2025年上半年为90.3%,而问界车型的核心技术(如ADS智驾、鸿蒙座舱)仍由华为主导。
为了应对合作中的不确定性,赛力斯已于2024年以25亿元从华为购回问界系列商标,并以115亿元入股华为旗下的引望公司。
2024年1月16日,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车BU)的核心资产注入新成立的引望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初期由华为100%控股。引望的成立,本质是华为将车BU业务“实体化、可交易化”,为后续引入外部股东、实现技术变现搭建平台,也为赛力斯的入股提供了标的基础。
2024年8月23日,赛力斯与华为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宣布以115亿元收购引望10%股权,同时明确两项核心权益:一是获得引望董事会席位,可参与智能驾驶、智驾芯片等关键技术的决策过程;二是享有智驾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的优先供应权,这意味着问界系列车型能率先搭载华为最新技术,维持产品竞争力。
2025年3月31日,引望完成工商变更登记,股权架构正式从华为100%控股调整为“华为80%、赛力斯10%、阿维塔10%”,赛力斯的股东权益从协议层面落地为法律层面。
2025年9月29日,随着赛力斯支付完毕最后一笔34.5亿元交易对价,累计支付115亿元,标志着此次入股交易完全收尾。
赛力斯的商标购回与入股引望并非孤立动作,前者解决品牌归属的“名”的问题,让赛力斯在合作中拥有独立的品牌话语权,避免沦为“华为代工厂”;后者解决技术获取与利益共享的“实”的问题,通过股权纽带将赛力斯与华为的利益深度绑定,不仅能优先拿到核心技术,还能按10%股比分享引望的盈利,将技术合作转化为可持续的财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