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诊断领域,有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隐形杀手"——侵袭性真菌病。当这些微小的真菌侵入人体组织和血液时,它们能引发致命的感染,全球每年约有3亿人遭受严重真菌感染,平均致死率高达27.6%。然而,在这个被忽视的战场上,一家来自天津的企业正在悄然改变游戏规则。
丹娜生物的创始人周泽奇,带领他的团队构建了一个专注于真菌病诊断的技术帝国,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更将业务版图扩展至全球五大洲。这家被誉为国家级"小巨人"的企业,正在北交所上市的关键时刻,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真菌诊断的隐形冠军
侵袭性真菌病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健康威胁。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粘膜屏障破坏或菌群严重失调时,真菌就可能趁虚而入,引发严重感染。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都是高风险人群。
2014年,周泽奇创立丹娜生物时,中国的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他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市场缺口,决定深耕这个专业性极强的细分领域。
"我们是国内较早进入侵袭性真菌病血清学检测领域的企业之一,"周泽奇在投资者交流上这样描述公司的先发优势,"多年来,我们积累了核心技术和大量终端客户群体,建立了从研发、注册、生产、销售到临床应用支持的完整业务链。"
这种专注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行业报告,丹娜生物在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的份额已达约30%,成为行业领导者。公司产品已进入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超过1,000家,覆盖了中国顶级医疗资源。
技术创新:打造"5G+"诊断方案
丹娜生物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1.89%至13.53%之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公司最引以为傲的创新成果之一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真菌病"5G+"联合检测方案。这一方案覆盖了90%以上临床常见的致病性真菌种属,可用于检测急性、亚急性、慢性及过敏性等真菌易感人群。
"真菌基因组复杂、培养周期长、细胞壁坚硬,早期诊断标志物较少且多处于胞壁和荚膜等复杂多糖结构中,这给诊断带来了巨大挑战,"公司技术团队在投资者交流中道,"我们通过多年研发,克服了原料开发、反应体系建设、工艺转化、产品性能优化等一系列技术难点。"
目前,丹娜生物已构建了六大技术平台,包括核心原料制备、酶动力学、酶联免疫、免疫层析、化学发光、荧光定量PCR等。这些平台支撑了公司五大系列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涵盖了侵袭性曲霉病、隐球菌病、念珠菌病等主要真菌感染类型。
科研实力:专利护城河
丹娜生物的科研实力在业内备受认可。公司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天津市侵袭性真菌病精准诊断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
截至目前,丹娜生物已取得91项境内外专利,其中境内发明专利47项、境外发明专利1项、境内实用新型专利21项、境内外观设计专利22项。此外,公司已获得79项境内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及备案证书,以及102项欧盟CE认证,为国际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公司先后承担了10项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9项。同时,丹娜生物还参与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和1项团体标准,参与研制国家标准物质1项,彰显了其在行业中的技术引领地位。
全球化布局与市场拓展
丹娜生物的雄心不仅限于中国市场。公司产品已销往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正逐步实现全球化布局。
在产业合作方面,丹娜生物作为上合组织国家健康产业联盟的共同发起人、IVD及精准医疗产业与投资联盟的执行理事单位,与全球真菌感染行动基金组织(GAFFI)、辉瑞中国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应对真菌病领域的挑战。
公司总经理粟艳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强调:"我们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侵袭性真菌病及部分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临床检测。随着全球对真菌感染重视度的提升,我们的国际市场拓展也在加速推进。"
资本助力:北交所上市新征程
2025年10月,丹娜生物迎来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公司正式在北交所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本次发行800万股,发行价17.10元/股,预计募集资金净额11,456.92万元。
这笔资金将用于两大核心项目:总部基地建设项目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其中,总部基地建设项目计划在天津建设总部基地,项目投资总额为30,200万元,建设期36个月,环评批复产能为6,506万人份。
"总部基地的建设是改善我们生产和研发环境,提升业务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举措,"周泽奇表示,"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促进公司主营业务进一步发展,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实现快速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新产品研发项目则将基于已搭建的六大技术平台,结合临床市场需求不断扩充产线,形成覆盖更多应用场景的产品和方案。项目重点开展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及妇科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方面的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