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累计OR分派,不同投资者如何选择港股基金收益方式?

2025-11-03 15:46:18
有连云
有连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近期,随着银行定存、货币基金收益节节败退。钱没去处,嗅觉灵敏的资金开始把目光投向“月月有钱拿”的派息基金。

但投资港股的投资者不难发下,许多支基金拥有两条代码:一条叫“累计”,一条叫“分派”,多数会出现在货币基金或者红利基金中。净值、走势、名字几乎一模一样,偏偏价格差一截。到底选谁?

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背后藏着“复利与现金流”的千年之争。今天就把两者的“性格、脾气、适合谁”一次讲透,顺带把转换规则、税费小算盘、常见坑位全部拆给你看。

先给结论:一句话看懂“累计”与“分派”

累计=把红利再喂给基金,让它继续下蛋,追求“利滚利”;分派=把红利直接打到你的券商现金账户,追求“有钱花”。前者是时间的朋友,后者是现金流的亲戚。你若30年后才退休,大概率选累计;你若下个月就要拿这笔钱交房租,请果断选分派。

累计党:把红利关进“雪球机”

运作逻辑基金经理收到成份股派发的现金股息后,不会发给你,而是立刻在二级市场再买入股票或债券,份额数量不变,但每份额的净值被抬高。日复一日,红利被“滚”成更大的本金,长期下来就是复利的魔法。

适宜人群

(1)尚在财富积累期的打工人——工资已提供现金流,不需要基金再“发工资”;

(2)定投党——每月固定扣款,若选分派,现金到账容易乱花,累计则自动再投,纪律性满分;

(3)税负敏感者——香港注册基金目前暂不征收资本利得税,红利在基金层面已扣10%,累计类把红利转成净值,个人端不再被二次课税,相当于递延甚至“隐形”节税。

不爽之处急用钱时,你只能赎回份额。赎回=卖出价-申赎费,若恰逢市场深蹲,可能把刚攒的红利又吐回去。此外,累计类净值高,看上去“贵”,新手容易被“高价”吓退,其实那只是红利贴在了净值上。

分派党:让基金变身“月月发薪”

运作逻辑基金经理同样收到成份股股息,但按合同约定的频率(月、季、年)直接分钱。份额数量不变,净值除息后下调,你的总资产在除息日那一刻理论上零变化,但现金账户多了真金白银。

适宜人群

(1)退休族——替代养老金,生活支出靠它;

(2)自由职业者——收入不稳定,需要定期“回血”;

(3)融资客——拿持仓做抵押,利息按天算,分派得来的现金可提前偿还贷款,降低利息支出。

爽点“每月一号像老板发工资”的体感极佳,尤其港股不少高息ETF把派息日固定在月初,券商再配个“自动转入银行活期”功能,股息秒变买菜钱。

注意点:

(1)分派率不是收益率——基金说明书大写加粗的“6%年息”只是过去12个月的分派占市价的比例,不代表未来,更不代表保本;

(2)本金也可能被拿来派——香港法规允许“capital out of distribution”,即把本金当股息返给你。表面看股息率惊人,其实左手倒右手,净值同步下调,日后赎回时成本价抬高,资本利得税基缩小,属于合法避税,但你的总资产并未增加;

(3)汇率损耗——QDII或港股通渠道买入,分派币别多为港币或美元,券商自动结汇会吃掉几个基点的汇差,若金额大,最好手动换汇。

转换机制:想“掉头”行不行?香港多数基金公司允许“同币别、同类别”的免费转换,但需T日收盘前提交,按当晚净值成交,T+2到账。注意两点:

空窗期——T+1、T+2若市场大涨,你正好不在场内,会错过涨幅;

币种限制——美元份额只能转美元份额,想转港币类别必须先赎回再申购,既费时间又可能踩到汇率波动。

税费小黑板:省下来的都是收益

港股通渠道

分派类:现金到账当日券商代扣10%内地个人所得税,税率比直接买A股红利税20%低一半;累计类:不派现,个人端当下不扣税,赎回时按资本利得处理,目前暂免征税,相当于递延纳税。

直接香港券商

无论累计还是分派,香港证监会仅收基金层面10%股息税,个人端不再二次课税,但资金回到内地银行时,每人每年有5万美元等值结汇额度,超额需提供资金来源证明。

遗产与赠与

香港注册基金不计入内地遗产税试点范围,若资产庞大,可通过基金份额做跨代传承,但务必提前设立遗嘱或家族信托,避免继承纠纷。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