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健委网站,2025年11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医疗卫生行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意见》,到2027年将建成一批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30个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实现全覆盖,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医学影像及临床诊疗智能决策服务,标志着我国医疗健康领域正式迈入AI深度赋能新阶段。
 基层诊疗与临床诊疗的智能化升级
基层医疗是《意见》部署的首要领域。通过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能平台,医学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病理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将实现智能化协同,提升基层诊疗效率。到2027年,基层医生将全面接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覆盖常见病、多发病的鉴别诊断和处方审核,并通过慢性病智能管理系统为居民建立动态健康画像,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向个人开放。此外,结合“体重管理年”活动,AI将为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助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在临床诊疗领域,《意见》提出“从单病种向器官多病种”的智能化跃升。二级以上医院将全面推广医学影像智能诊断服务,支持省级统筹开发影像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报告生成、质量评估和治疗方案建议的一体化应用。针对儿科、肿瘤、罕见病等复杂疾病,国家医学中心将率先落地智能临床决策系统,辅助医生提升诊断精度。康复机器人和智慧药房的应用也被列为重点,2027年前康复专科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将实现智能设备全覆盖,处方调剂、药品核对等流程自动化率预计提升40%以上。
中医药与公共卫生的AI融合创新
中医药智能化是《意见》的亮点之一。依托中医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国家将构建专病知识库和用药知识库,推动中医药诊疗大模型研发。道地药材种植数字孪生系统、中药饮片炮制智能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实现从种植到临床使用的全流程追溯。同时,中医智能诊断设备升级被重点提及,针灸推拿机器人、智能煎药装备等创新产品将加速落地,推动传统诊疗技术向数字化、标准化转型。
公共卫生领域的AI应用则聚焦传染病防控和应急管理。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将全面接入医疗机构,实时分析症候群聚集性风险,优化流调效率和处置方案。在职业病、心理疾病等细分领域,病理影像智能筛查、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等工具将逐步普及。此外,全国统一的智能急救指挥系统和血液管理平台将于2030年前建成,心梗、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抢救响应时间有望缩短30%,血液库存联动保障精度提升至95%以上。
科研创新与行业治理的双向突破
《意见》强调以AI驱动医学研究和产业升级。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与药企协同开发新药筛选模型,加速重大疾病和罕见病药物研发。中医药组方优化、临床试验数据分析等场景将引入智能体技术,科研效率预计提升50%。在健康科普领域,个性化知识推送平台将覆盖90%以上医疗机构,通过AI医学文献分析和学术评价工具,帮助医务人员快速获取前沿成果。
行业治理层面,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面推行智能管理,实现医疗质量、耗材调配、后勤安全等环节的数据闭环。省级智能监管系统将实时监测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服务质量,动态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针对数据安全,《意见》要求建立临床数据授权运营制度和隐私保护负面清单,确保医疗健康数据在合规前提下流通共享。此外,30个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将承担技术验证和场景孵化功能,为行业提供算力、算法和标准支持,推动AI应用从试点走向规模化落地。
此次《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正式进入“AI原生应用”时代。通过技术赋能与规范监管并重,人工智能将成为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精准性和普惠性的核心引擎,为全球医疗智能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