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城商行三十年 | 从汕头商业银行到华兴银行的破局重生之路

2025-11-11 17:55:39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卅年砥砺,风云激荡。从扎根一隅、服务地方的“金融毛细血管”,到与国同梦、与城共进的“经济重要支柱”,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用三十载时光,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跨越与重塑。在此背景下,金融界重磅推出“城商行三十年:跨越与重构”系列策划,系统梳理城商行

卅年砥砺,风云激荡。从扎根一隅、服务地方的“金融毛细血管”,到与国同梦、与城共进的“经济重要支柱”,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用三十载时光,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跨越与重塑。在此背景下,金融界重磅推出“城商行三十年:跨越与重构”系列策划,系统梳理城商行蜕变为区域金融支柱的历程,剖析行业挑战与未来航向。

本文聚焦于广东华兴银行。从汕头市商业银行的四年兴衰,到广东华兴银行的转型突围,这家扎根岭东的金融机构,不仅见证了区域金融的起伏,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小银行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的典型实践案例。

岭东金融往事:政企合力的破局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乘着特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风,当地金融版图迎来新成员。1997年2月,13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汕头城市合作银行,次年更名为汕头市商业银行,初始注册资本4.14亿元,成为当地金融中坚力量。然而因经营不善,2001年汕头商业银行坏账规模突破40亿元,开业四年便被央行勒令于2001年8月起实施停业整顿。直到2011年2月,原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汕头市商业银行重组方案,重组后的银行总股本设定为50亿股,一批实力股东携资入场:侨鑫集团作为核心投资方,出资17.5亿元获得20%股份;哈尔滨银行紧随其后,出资13.125亿元持有15%股份;上海升龙投资与新产业投资则分别出资8.75亿元,各占10%股份。与此同时,粤财投资控股等原汕头商行的“老债主”,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将债权转化为股权,共同参与银行重组。

2011年9月8日,广东华兴银行正式成立,汕头商业银行不复存在。广东华兴银行注册地继续保留在汕头经济特区,运营总部则迁至广州。股权结构方面,截至2024年末,华兴银行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侨鑫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龙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勤诚达控股有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高达42.5%。在管理层架构上,侨鑫集团董事长周泽荣担任华兴银行董事长,截至2025年8月,其长达近14年的任职时间,在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并不多见。

成长阵痛:业务隐患显现与业绩承压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沃土,华兴银行曾迎来一段高速增长的高光时刻。从财务数据来看,2011年成立之初,该行营业收入仅1.19亿元,净利润0.08亿元。仅一年后的2012年,便迎来首次爆发式增长,营业收入飙升至5.7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80.58%,资产总额也同步实现大幅扩张。2011-2016年间,盈利增长势头持续,净利润多次实现数倍跃升,至2016年净利润已达7.06亿元。此后增长动能不断累积,2021年多项核心指标创下阶段性新高,营业收入91.1亿元,同比增长23.61%;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速更高达40.43%;发放贷款规模同步攀升至1888亿元,资产总额也随之稳步扩大。

但高速增长背后,该行依赖地产行业的业务隐患逐渐显现。2021年,该行房地产相关贷款投放增速受监管政策影响有所放缓,但华兴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依然偏高:截至2021年末,房地产、建筑业和个人按揭贷款合计占总贷款的28.81%,其中房地产业贷款余额400.14亿元,占对公贷款的25.38%。这一业务结构,在后续监管深化与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双重冲击下,成为业绩承压的重要伏笔。进入2022年,华兴银行业绩增速明显放缓:资产规模增长从双位数降至个位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净利润同比增5.84%;2023年,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扩大至5.51%,净利润同比降幅竟达8.82%;2024年,尽管资产总额突破4654.59亿元创历史新高,但核心盈利指标持续疲软,营收连续三年下滑至83.67亿元,同比微降0.49%;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至28.52亿元,降幅收窄至5.56%。具体来看,作为营收核心支柱的利息净收入,2024年同比下降8.21%至53.62亿元,营收占比从69.48%收缩至64.08%,背后是银行业普遍面临的息差收窄压力,该行净息差从1.51%收窄至1.30%。尽管投资收益大幅增长29.56%至26.42亿元,营收占比提升至31.57%,一定程度上缓冲了业绩下滑幅度,但未能扭转整体颓势。

转型突围:“小而分散”“零售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

面对业绩持续承压、股权风险凸显的双重挑战,华兴银行并未停滞不前,而是迅速锚定“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特色化运营、创新性发展”的精品银行目标,以“小而分散”和“零售转型”为核心,同步布局“绿色+文教+科技”等多重赛道,转型成效逐步显现。在“小而分散”战略推动下,2024年华兴银行公司贷款规模稳步增长,余额达2157.38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2.28亿元,增速18.45%;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4.08亿元,同比增长11.2%,两项贷款增速均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7.79%),有效服务了实体经济薄弱环节。

零售转型同步发力,2024年,华兴银行零售存款余额从426.41亿元增至562.7亿元,同比增长16.8%;零售价值客户达75414户,同比增长23.76%,其中财富客户同比增长26.27%,私财客户同比增长12.75%,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在打造差异化优势的特色赛道上,绿色金融领域,该行早在2016-2018年便成为省内首批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城商行,发行了合计5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2024年末绿色信贷余额近248亿元,居广东省城商行第二;落地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连续三年披露环境信息报告;文教金融方面,2018年启动战略升级,组建专业团队践行“一校一策”,截至2025年6月累计服务160余家民营学校、投放贷款超200亿元,覆盖全教育阶段,民营教育市场占比居广东首位;“兴校通”系统接入百余家机构,提升服务精准度。科技金融领域,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通过“创新积分制”与“专精特新”打分卡定位客群,例如以专利权质押、实控人担保等方式,为无人机研发企业提供800万元授信支持其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在转型期间该行同步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筑牢发展防线。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行不良贷款余额37.48亿元,不良贷款率1.53%,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为转型深化提供坚实保障。

前路探索:在平衡中寻找高质量发展路径

截至2024年末,华兴银行已在珠三角设立11家一级分行,员工超2800人,但在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标上,仍处于广东省城商行中游水平。

从汕头商业银行的兴衰教训,到华兴银行的转型实践,这家诞生于岭东的银行,用二十余载的时间,书写了一段从“警示样本”到“转型探索”的金融篇章。当前华兴银行的转型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持续深化的关键阶段。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华兴银行能否进一步夯实特色业务优势,真正成长为中小银行转型的标杆,仍值得期待。而其现阶段的探索经验,也已为中国更多面临相似困境的中小银行,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方向。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