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运营商Wallenius Wilhelmsen首席执行官拉塞·克里斯托弗森(Lasse Kristoffersen)近日表示,随着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海外市场加速扩张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欧洲车企正迅速丧失全球竞争优势。
他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过去一年中,从中国出口至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与澳大利亚的汽车运输量出现“爆发式增长(massive growth)”,显示出中国汽车产业正从国内价格战中走向国际化升级阶段。
“中国品牌赢得市场份额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断自我创新,”克里斯托弗森表示,“他们已从成本领先者转变为技术领先者。”
(截图自金融时报)
根据AlixPartners数据,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3%至640万辆,较排名第二的日本高出50%以上。该机构预计,到2030年中国制造商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将提升至30%,主要得益于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
在欧洲市场,中国品牌(包括比亚迪(BYD)、奇瑞(Chery)和上汽名爵(MG))的存在感持续提升。
据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统计,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品牌占西欧新车销量的5.7%,高于去年同期的3.2%;在纯电动车市场,这一比例更达到10%。
克里斯托弗森指出,中国品牌的崛起不仅在电动车领域领先,也正在改变传统汽车产业的全球布局。“过去十年,西方车企向中国出口车辆;而如今,中国企业正反向向全球输出汽车与技术。”
面对中国品牌的崛起,欧洲车企正陷入多重困境。克里斯托弗森称,欧洲制造商正遭遇“三重打击(triple whammy)”:
- 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
- 欧洲本土需求疲软;
- 美国提高进口关税,进一步挤压出口空间。
为遏制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已基本禁止中国电动车进口,欧盟亦提高关税。然而,这反而使海外销售成为中国车企的生存关键。比亚迪、奇瑞和上汽等品牌在价格、技术与供应链控制方面的优势,使其在欧洲与拉美市场持续扩大份额。
分析人士指出,欧洲车企的转型速度明显落后。“能源转型成本高、供应链复杂化、品牌年轻化不足,使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一位行业顾问表示。
长期以来,挪威航运巨头Wallenius Wilhelmsen主要服务于西方车企对华出口。如今,该集团正转向服务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扩张。
克里斯托弗森表示,公司正在与比亚迪、奇瑞等中国制造商合作,提供更灵活的国际运输能力。
比亚迪已开始自建八艘汽车运输船,以支撑全球出口,并在巴西、匈牙利、印尼、泰国、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建设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制造+运输+销售”一体化体系。
尽管中国品牌拥有自建船队的能力,克里斯托弗森认为这并不会立即形成直接竞争:“中国客户购船更多是为确保运力安全,而非取代现有承运商。”
他补充说,真正的潜在竞争或来自**中远海运(COSCO)**等大型中资航运集团。
从造车到造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正推动全球制造与物流体系重新洗牌。欧洲车企若无法在电动化、智能化与成本效率上实现突破,或将继续在全球市场失去主导地位。正如克里斯托弗森所言:“中国车企不再只是价格赢家,他们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