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工信部推动“机器人+”落地:工业与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工厂

2025-11-11 18:05:37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宣布,工信部将以场景牵引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加速推动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这一举措是“机器人+”应用行动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重点场景突破,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向智能化、高

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宣布,工信部将以场景牵引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加速推动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这一举措是“机器人+”应用行动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重点场景突破,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场景牵引为核心,多领域拓展应用边界

姚珺在发布会上强调,“场景对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基于此,工信部将重点培育“5G+”“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北斗+”等领域应用场景,其中“机器人+”行动将聚焦两大方向:

一是工厂核心场景率先落地: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技术成熟度高的细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些场景不仅能直接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还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尤其契合当前企业对自动化的迫切需求。

二是复杂恶劣环境拓展延伸:逐步将机器人应用拓展至采矿、民爆、应急等领域。此类场景环境危险、操作难度大,机器人替代人工既能保障工人安全,又能提高作业精度与稳定性。

事实上,中国机器人市场已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此次政策推动,将进一步加速机器人在制造业的渗透。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近期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50万套,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从应用量来看,我国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2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0.2万台,比2020年累计增长68.7%,占全球总销量的54%;保有量突破200万台,比2020年的96万台增长1.1倍,位居全球首位。

政策红利释放,产业链企业迎发展机遇

随着“机器人+”行动推进,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领域企业已显现积极动态,龙头企业与新兴力量均迎来订单与研发突破,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工业机器人方面,埃斯顿、新松机器人、汇川技术等头部企业成为关注焦点。其中,埃斯顿产品覆盖焊接、搬运等核心场景,政策利好有望进一步提振业绩;新松机器人在集成解决方案领域优势显著,长期服务汽车、电子行业,目前正加大人形机器人研发投入,以适配工厂智能化需求。

近期人形机器人领域频现亿元级、千台级订单,且多数聚焦工业场景落地。据不完全统计,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至少8家企业官宣重大订单。

具体来看,优必选Walker系列全年斩获近8亿元订单,3月已向东风柳汽汽车工厂部署20台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智元精灵G2拿下龙旗科技数亿元ODM订单,前期将应用于平板产线;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千台级战略合作,订单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签约,未来三年将在惠科全球基地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金额近5亿元;松延动力上半年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破1亿元;蓝思科技承诺2025年向越疆采购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用于产线人机协同与柔性部署。

工信部推动机器人进工厂,标志着中国智能制造进入政策、技术、市场三重驱动的新阶段。随着应用场景持续丰富,机器人产业链将加速完善,未来,机器人不仅将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更将成为构建安全、智能工业生态的核心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