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场内纳指ETF高溢价,等待溢价回落期间有哪些替代投资方式?额度释放后如何判断买入时机?

2025-11-12 14:35:39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这段时间很多给选基小助手的留言提到QDII额度缩紧的话题,我们看了下,确实,从22年之后QDII基金获批额度几乎就没增长了,很多场外的纳指基金都限额1000或几百。于是,有些朋友开始在想,那通过场内买入纳指ETF是不是就可以不受额度限制了,想法虽好,但到场内一看,

这段时间很多给选基小助手的留言提到QDII额度缩紧的话题,我们看了下,确实,从22年之后QDII基金获批额度几乎就没增长了,很多场外的纳指基金都限额1000或几百。于是,有些朋友开始在想,那通过场内买入纳指ETF是不是就可以不受额度限制了,想法虽好,但到场内一看,各家的纳指ETF普遍都已经溢价5-10%。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场内买入纳指ETF,买入的瞬间就会比它的实际价值贵5-10%,某种层面上说,对于不愿意溢价买东西的普通基民来说,好像还不如在场外买纳指基金,至少不用支持这么高的溢价。

等待溢价回落期间,有哪些替代投资方式?

额度释放后,如何判断纳指ETF的买入时机?

结合WIND AliceChat 的回复,若面临5%-10%的高溢价,提醒切莫盲目追高买入。当前溢价主要源于QDII额度枯竭导致场外申购受限、市场情绪过热与套利机制失灵,溢价本身蕴含显著回撤风险。理性应对策略应以“规避溢价成本、把握替代机会、等待收敛窗口”为核心。根据WIND数据整理,截至2025年11月11日,纳斯达克100ETF相关产品溢价率情况(见下表)。历史数据显示,纳指ETF溢价率在2025年1月曾达7%以上,随后在1月27日迅速回落至合理水平,期间指数震荡横盘,但ETF价格大幅杀溢价。当前溢价已处于历史高位区间,若美股回调或QDII额度未释放,溢价有快速收敛可能。

在等待纳指ETF溢价回落期间,还有哪些替代方式?

结合WIND AliceChat 的整理可供参考:

第一,选择开放申购的场外QDII联接基金或LOF基金,以净值买入

尽管场内ETF普遍溢价7%–12%,但多只场外QDII联接基金仍开放申购,且申购费率低、无溢价,是当前最稳妥的替代路径。这些基金与场内ETF跟踪同一指数,净值表现高度一致,可作为“缓冲仓位”长期持有。从操作上,每日定投或分批申购,锁定净值成本。待场内ETF溢价回落至3%以下时,可赎回场外基金,转为低溢价场内ETF持仓,实现“低成本买入→溢价收敛后切换”的套利闭环。

第二,配置高相关性、低溢价的港股科技/创新药ETF,实现风格替代

若希望分散风险或规避QDII额度限制,可关注与纳指100指数相关性较高、波动相似但溢价可控的港股科技类ETF。这些基金通过港股通机制投资科技龙头,不受QDII额度制约,流动性好,当前溢价普遍低于2%。此种方法的逻辑支撑为纳指100前十大成分股中,苹果、微软、英伟达、亚马逊等均在港股通标的范围内,且港股科技ETF与纳指100近一年相关系数达0.85以上。虽然短期受港股流动性影响波动略大,但长期收益特征高度趋同,是优质替代品。

第三,利用通信设备、人工智能等A股硬科技ETF进行“产业逻辑替代”

若您看好科技成长主线,但不愿承担QDII溢价风险,可转向A股市场中与纳指科技龙头业务协同性强、估值合理、无溢价的行业ETF,实现“中国版科技成长”配置。这个策略的价值是通信、AI、芯片等A股科技板块,是全球科技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直接跟踪纳指,但其核心企业(如中兴、中芯国际、寒武纪等)与美股科技巨头存在供应链与技术协同,具备相似的“成长驱动逻辑”,且无QDII溢价压力。

在QDII额度释放后,判断纳指ETF的买入时机,应重点关注溢价率收敛信号、基金规模与融资热度变化、以及指数波动节奏三大核心指标,而非单纯依赖额度发放本身。WIND AliceChat提供了以下判断维度: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由AI内容生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基金公告及市场实时动态审慎决策。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