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中国长期担心大豆短缺问题,这也巩固其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地位,让美国、巴西等国的农民受益。但随着经济放缓,中国正在悄然改变大豆制品的贸易格局。
由于国内消费者减少外出就餐,而全球对生物柴油的需求上升令运往国外的价格具有吸引力,中国正罕见地增加豆油出口。同时,中国也首次试运来自阿根廷的豆粕,以替代进口大豆并在国内压榨成动物饲料。
这两种变化虽然量不大,但打破长期的贸易流向,也为中国在中美贸易战持续的情况下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提供了新途径。
中国成为豆油供应国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豆油约12.7万吨,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出口目的地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等食用油需求旺盛的国家。
国泰君安期货高级分析师Fu Bo在一份报告中称,这一趋势反映了全球植物油市场的供需再平衡。“豆油出口的增加,是因为中国需要豆粕,而其他国家需要豆油。”
全球豆油市场仍受美国强劲的生物燃料需求支撑,美国约一半的本地产量用于生产可再生柴油。与此同时,南美如巴西、阿根廷的国内生物燃料掺混要求和较低的价格竞争力限制了额外供应。
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出现供应过剩。据上海钢联的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中国商业豆油库存激增70%,达到112万吨的高位。为保证畜禽饲料中有足够的豆粕,国内压榨厂保持高开工率,反而形成从传统进口国出口多余豆油的套利机会。
在豆粕方面,中国正在开辟来自阿根廷的新供应渠道。邦吉集团近期已向中国买家出售至少两船这种高蛋白饲料成分。
早在2019年中美贸易紧张时期,北京就批准阿根廷豆粕进口,但直到现在才真正落实。阿根廷降低出口关税的举措提升了其豆粕的竞争力。同时,这些成交也显示,中国买家希望在中美再度陷入贸易摩擦之际,对美国供应的不确定性进行对冲。
StoneX金融公司的首席大宗商品经济学家Arlan Suderman表示:“中国有充足的压榨能力,但近期购买阿根廷豆粕向美国释放了一个信号——如果巴西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中国宁愿牺牲部分产能,也要避免购买美国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