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特兰大街头,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一些外形奇特的小机器正缓慢穿行在人行道上。它们方方正正的身体像一个装着冰块的大号冷藏箱,前端嵌着两盏闪烁的灯,仿佛在模仿人类的“眼睛”。其中一台名叫“科特尼”(Courtney),它和同伴“迪安德雷”“奥赖恩”一样,都是由 Serve Robotics 打造的自动送餐机器人,主要承担 Uber Eats 的短距离配送任务。
然而,这些机器人在亚特兰大的“处女秀”并不顺利。它们在斑马线上显得手足无措,走走停停,忽快忽慢,时常被路面的裂缝或高低不平的石板绊住,动弹不得。刚开始,它们吸引了不少目光,市民拍照发 TikTok,感叹“未来已来”。可三个月后,热闹散去,它们已经和街头的共享滑板车一样,成为人们习惯绕行的“路障”。
Serve Robotics 的首席执行官阿里·卡沙尼(Ali Kashani)却信心满满:“如果你生活在这些城市,你就能亲眼看到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再过几年,它们会遍布各地。”
科特尼和同伴们都有可爱的名字和装饰,设计团队还特意给它们加上了拟人化的细节。卡沙尼解释说,这是为了让机器人更容易被社区接受,也是一种“让科技更有趣”的方式。可不少学者对这种“拟人化策略”持怀疑态度。
长期研究人工智能伦理的学者乔安娜·布赖森(Joanna Bryson)提醒:“这些机器并不是你的朋友,它们本质上是企业的‘眼睛和耳朵’。”在她看来,公众的戒心完全合理。
科技评论人、研究员爱德华·翁格韦索(Edward Ongweso Jr.)更直言,这类机器人通常是企业单方面推进的结果,并非居民的共同选择。“它们的到来没有经过讨论和征求意见,只是被突然塞进了社区。”他指出,这种策略的目的,是让人们逐渐觉得机器人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测试机器人的效率,一位本地居民连续两个月下了 12 次 Uber Eats 外卖,希望能让机器人来送餐。然而,接单的始终是骑手,送餐速度也相当快——通常只需 15 分钟。尽管他住在机器人聚集点附近,却始终没能如愿收到“机器人送餐”。
Serve 公司宣称,这些机器人在亚特兰大的平均送餐距离不足一英里,完成一次任务大约需要 18 分钟,而且不受极端天气影响。但现实情况却是,它们常常“趴窝”在餐馆门口或人行道边,成为市民新的“障碍物”。
更值得警惕的是,机器人并非只带来便利。去年在洛杉矶,就有残障人士投诉机器人频繁挡路,甚至与其电动代步车发生碰撞。
表面上看,机器人能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碳排放、让商家降低成本。但在批评者眼里,这背后更重要的是资本的逻辑。机器人不会索要小费,不会要求工会权益,却能替代人类骑手的工作。
“当我们把机器人当作‘可爱的科特尼’而不是冷冰冰的商业工具时,就更容易接受它们进入社区,”翁格韦索提醒,“可本质上,它们是一种商业模式,是资本渗透公共空间的方式。”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学者迪伦·卢西(Dylan Losey)认为,机器人本身没有错。如果它们能替代人类完成枯燥的体力劳动,社会整体会受益。但他强调,目前这些机器人运行的硬件与算法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独立的安全认证,公众只能被动选择“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所谓的‘安全标准’仍然模糊不清。”卢西写道,“换句话说,人们与机器人互动的同时,其实是在承担潜在风险。”
机器人在亚特兰大已经不再是新奇的景观,它们悄然融入了城市生活。有人与它们合影,有人冲它们挥手致意。甚至还有人把它们当作“城市的宠物”。但也有人依旧对它们心怀戒备。
一位市民在街头调侃:“我并不是讨厌这些机器人,而是担心当我们习惯依赖它们时,会不会慢慢失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机器人取代了人类的劳动与交流,我们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或许,真正让人恐惧的不是这些速度迟缓的小机器,而是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未来图景:一个逐渐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重塑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