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中国业务合资交易,星巴克保留40%股份,博裕持有至多60%股份,交易估值约40亿美元。此次合作并非退出中国市场,而是通过绑定本地合作伙伴,推动中国业务加速扩张。星巴克将授权合资公司使用品牌并收取许可费,同时继续执行新开门店至20000家的战略。
此次交易后,星巴克中国未来十年目标价值超过130亿美元,包括本次交易所得、剩余股份及十年以上授权费。粗略测算如下:
| 来源 | 金额(亿美元) |
|---|---|
| 本次交易所得(60%股份) | 24 |
| 星巴克所剩40%股份(扩张至2万店) | 40 |
| 未来十年授权费 | 66 |
分析显示,要实现总部预期价值,中国业务必须保持快速开店和单店表现持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扩张计划极具挑战性,同时对运营效率和产品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
韩国市场为星巴克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在韩国,星巴克通过与新世界集团的合资实现高密度门店布局,但也面临低价品牌扩张、人工成本压力和产品创新需求。数据显示:
| 指标 | 韩国星巴克 | 中国星巴克目标 |
|---|---|---|
| 门店数量 | 2050 | 20000 |
| 门店密度 | 高 | 超高 |
| 低价竞争品牌 | 加速扩张,价格低于星巴克 | 市场激烈,需提升产品性价比 |
韩国经验表明,单靠品牌力难以长期支撑市场,必须通过运营优化和产品提升来应对竞争。
星巴克长期依靠品牌力掩盖产品问题,但在中国市场,供应链及产品本身逐渐暴露短板。主要挑战包括:
咖啡豆供应:长期从美国进口深烘焙豆,风味不如本地新鲜烘焙豆。
奶制品供应:疫情前使用常温奶,近年来才普遍使用鲜奶,而竞争品牌早已采用新鲜奶。
原材料成本:海外烘焙及进口税增加成本,降低价格空间有限。
对比表如下:
| 因素 | 星巴克中国 | 竞争品牌 |
|---|---|---|
| 咖啡豆新鲜度 | 海外烘焙,口感偏深 | 本地烘焙,更鲜 |
| 牛奶 | 近期普遍使用鲜奶 | 多年使用鲜奶 |
| 价格竞争力 | 略高 | 低价高性价比 |
星巴克中国围绕“好产品、好服务、好门店”进行调整,包括:
推出30款新品饮品和烘焙产品,提供无糖风味糖浆选项。
价格调整:非咖啡饮品大杯平均降5元,推出月卡、外卖折扣等促销。
门店优化:核心地段直营店、景区特色店、兴趣社区空间店等布局。
服务优化:顾客体验培训、旋转杯子、写祝福语、加强店员互动,但同时增加KPI压力。
星巴克品牌力仍是核心优势:
高入驻率:核心购物中心门店入驻率从82%升至90%。
店铺首层率维持约35%,保持品牌曝光度。
员工培训及服务文化仍优于多数竞争对手,延缓了产品问题显现。
然而,品牌力无法长期掩盖产品劣势,尤其在面对供应链优化和本地竞争品牌时,提升咖啡及饮品质量成为关键。
星巴克中国通过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实现了资本绑定与快速扩张计划。但在扩张背后,产品和供应链问题日益显现,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本地低价品牌快速崛起。星巴克必须在保持品牌力优势的同时,通过供应链优化、产品升级和运营创新确保持续增长,否则即使品牌影响力强,也难以在高密度市场保持长期竞争力。
问:星巴克中国为何选择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公司?
答:星巴克希望通过本地合作伙伴加速扩张,同时保留一定控制权。合资模式可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利用博裕的本地资源和市场经验,实现门店快速增长和运营优化。
问:此次交易的40亿美元估值包含哪些部分?
答:估值包括博裕持有的60%股份,星巴克保留的40%股份,以及未来十年的品牌授权费。实际股权价值可能受现金与负债影响,交易旨在实现长期战略收益而非单纯短期回报。
问:韩国市场经验对中国星巴克有何启示?
答:韩国经验表明,单靠品牌力难以应对低价竞争。高密度门店布局和促销策略可以提升营收,但利润增长可能受限,产品创新和运营优化成为关键。
问:星巴克在中国面临哪些供应链和产品挑战?
答:咖啡豆长途运输导致口感不如本地新鲜烘焙,牛奶供应过去依赖常温奶且成本高,原材料价格受进口税和汇率波动影响。竞争品牌早已采用本地烘焙和新鲜奶,性价比更高。
问:品牌力还能在中国市场掩盖问题多久?
答:品牌力仍是星巴克的核心优势,包括门店位置、服务培训和消费者认知。但随着本地竞争者提升产品和服务,品牌力无法长期掩盖供应链和产品劣势,咖啡和饮品质量成为可持续竞争的关键。
来源:今日美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