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金融时报,作者爱德华·卢斯是《金融时报》美国国内编辑兼专栏作家。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英国《金融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其他职务包括南亚分社社长、《资本市场》编辑和驻菲律宾记者。卢斯曾担任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财政部长劳伦斯·H·萨默斯的演讲稿撰写人。

2025年还没过半,但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特朗普以近乎精准的节奏,一次次将巨大的好处送到中国手中。
面对习近平的强硬姿态,特朗普对他的敬畏反而日益增长,让人不禁怀疑,特朗普是否真的希望中国继续赢下去。
在华盛顿,两党普遍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而特朗普则是最后一个对中国持温和态度的人。
偏偏他的声音最为关键。
特朗普对中国很尊重,独一无二。曾经,布热津斯基批评另一位地缘战略大师基辛格,“对敌人明显着迷,却对朋友感到厌倦”。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每一个盟友,都曾经历过特朗普的冷遇。
这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特朗普的眼中钉是日本,而不是苏联。如今,哪怕偶尔把责任归咎于中国,他也会强调真正的问题出在美国公司。
特朗普说,如果他站在中国的立场,也会“吞掉美国的午餐”。
特朗普二次执政在地缘政治上带来的影响难以低估。自本世纪初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在努力扶持中国周边国家。而特朗普正以惊人的速度摧毁这一战略。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印度。
印度总理莫迪在国内表现得强势,但在对待特朗普时却谄媚至极。但这种奉承毫无回报。上周,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征收25%的关税,并指责新德里通过进口石油资助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未来甚至可能对印度征收100%的“次级制裁性关税”。
在过去25年中,推动印度强大、平衡中国力量,是美国最重要的对华战略。但特朗普却不断加码的行为,使外界对这是否仍然成立产生怀疑。他声称(印度方面否认)是他阻止了印巴在5月爆发战争。与此同时,特朗普还积极拉拢巴基斯坦。
今年6月,他邀请莫迪访问华盛顿的同一天,又与巴基斯坦军方最高将领穆尼尔私下共进午餐。美国总统从不单独与外国军队领导人共餐,而特朗普却为巴基斯坦破例。莫迪礼貌地婉拒了邀请。
如今,特朗普嘲讽印度“经济已死”,还说未来可能得从巴基斯坦进口石油。这正是失去朋友、丧失影响力的方式。
台湾的处境与印度一样堪忧。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中心,(中华民国控制下的)台湾正被特朗普征收20%的关税,还被指责“掠夺”美国。
上周,他不允许中华民国总统赖清德在纽约短暂停留,以免惹恼中共。基辛格曾主张对台保持战略模糊——让中国永远无法确定美国是否会出手相助——但这一立场正被特朗普的战术短视所取代。
为了换取中国的贸易让步,特朗普甚至可能拿台湾的安全作筹码。
特朗普的“疯狂”背后,是否存在地缘政治上的逻辑?勉强可以这么说,他尊重中国的势力范围,并希望中国也尊重美国的势力范围,逻辑是每一个“森林中的大掠食者”都应该在自己的一片区域自由活动。
特朗普依然惦记格陵兰,还对巴拿马运河念念不忘,因为他认为中国正在蚕食北极圈与西半球。但他对中国周边几乎毫不在意。
最近,当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向他抱怨中国“单方面改变世界秩序”时,他轻描淡写地回应:“我们和中国关系很好。”
习近平有太多理由感谢特朗普,其中两个方面对全球格局影响深远。
首先,特朗普正在将全球南方的博弈拱手让给中国。他削弱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又对非洲和拉丁美洲最贫困国家发起关税战,使这些地区越来越倾向中国。
其次,正如经济学者亚当·图兹所指出的,特朗普正在让中国赢得清洁能源的工业竞赛。
他还在放松了拜登对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的限制。去年,中国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自今年1月起,特朗普又削减了美国绿色能源补贴,并将“钻探吧,继续钻探”作为其总统任期内化石能源政策的核心。
这种对碳能源的怀旧情结,才是中国收获的最大红利。
世界的未来正在中国书写,而特朗普正无意中成为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