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上交所: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净利润4.16万亿元 同比增长2%
go
lg
...
企业天然气供销量合计约645亿立方米;
中国
神华
、陕西煤业、兖矿能源、中煤能源商品煤产量合计6.9亿吨,同比增长3%;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油气当量产量合计2798百万桶,同比增长5%。物流运输方面,京沪高铁本线列车全年运送旅客1723万人次,大秦铁路货物发送量6.8亿吨;圆通速递、德邦股份全年快递业务合计完成量182亿件,同比增长6%。医疗保障方面,在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谈判工作的带动下,医药公司积极控费降价、惠民让利,化药、中药公司费用率压降1.76个百分点。 三、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协同发展良好格局 沪市主板汇集了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蓝筹企业,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以新型基础设施为例,以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沪市主板三大通信运营公司以5G基站为基点,辐射了整条从系统设备到手机芯片再到终端设备的、具备完整性和竞争力的本土移动通信产业链,合计净利润增速12%。作为目前世界能级最高的输电技术,特高压产业链中,国电南瑞、中国西电、平高电气、四方股份等公司精耕主要核心零部件环节,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4%、14%、200%、20%。轨交方面,轨交施工领域龙头中国铁建、铁路装备龙头中国中车占据绝对份额,净利润同比增长8%、13%,带动从零部件、整车制造到其他配套基建环节的协同发展。 受益于新能源格局加速布局,沪市主板公司从上中游光伏设备、到下游光伏发电企业,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全覆盖”。主要光伏发电公司全年合计完成发电量约5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带动全产业链业绩攀升,产业链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81%、102%。产业链协同发展催生出一批龙头企业。上游硅料龙头通威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120%、217%;上中游单晶硅龙头隆基绿能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60%、63%;下游浙江新能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42%、12%。 在稳增长、促消费的政策驱动下,沪市主板由89家汽车零部件、16家整车企业组成的汽车产业链扛住多重挑战,展现发展潜力。头部车企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3%、10%。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发展期,由此带来的增量环节配置,使汽车零部件公司广泛受益。福耀玻璃、旭升集团等一批实力强劲的零部件龙头企业分别实现净利润增长51%、70%。汽车产业链资源集聚的同时,也发挥细分行业外溢效应,新能源汽车带动半导体等相关产业实现联动增长。其中,IGBT龙头斯达半导新能源业务快速放量,净利润同比增长105%,连续两年实现业绩翻倍增长。 四、高端制造增速强劲,房地产出现企稳迹象 沪市主板以轨交装备、航天航空装备、通信设备、新能源电力设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经济发展驱动力。轨交设备、工控设备、能源重型设备、航空航天装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净利润同比增长9%、12%、19%、17%。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通信线缆铺设加快推进,通信设备净利润同比增长113%。与此同时,光伏设备、电网设备受益于能源结构调整,净利润分别增长117%、59%,新能源消纳也推动储能设备企业提质增效。南网储能聚焦抽水蓄能的技术攻关,净利润同比增长33%。 房地产行业业绩筑底,经营情况出现边际改善。2022年,沪市主板房企的业绩整体承压,营收同比下降9%、净利润出现亏损。从杠杆情况看,剔除预收账款后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71%,较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以来,金融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三支箭”政策持续发力,销售端出现明显反弹。保利发展、金地集团等大型房企销售签约面积分别同比增长14%、33%,2023年第一季度,房企净利润同比略有增长,环比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转正。总体看,沪市房企融资环境得到改善,投资意愿出现边际修复,行业底部逐渐形成,景气度正在逐步恢复。 五、消费景气度持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步入扩张区间 伴随各项扩大内需政策渐次落地见效,消费潜力渐进释放。2022年,沪市主板消费板块呈现明显复苏态势。必选消费方面,食品饮料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1%,农林牧渔业净利润同比增幅达50%。可选消费方面,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家用电器、建筑装饰全年净利润增幅分别为21%、8%,促消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值得一提的是,沪市主板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保持较快增长,邮政业、装卸搬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3%、19%、48%,对消费复苏形成了有力支撑。 在市场信心持续修复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亦步入扩张区间。2022年,沪市主板实体公司购建长期资产支出合计2.76万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制造业增幅达18%,化工、电气机械、汽车表现较为突出,同比分别增长37%、24%、22%。同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9大龙头基建公司全年新签订单合超15万亿元,同比增幅超14%。2023年第一季度,沪市主板实体公司购建长期资产支出增幅达9%,龙头基建公司新签订单增幅达15%,投资保持较快增速。 六、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坚定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体类公司合计研发投入841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建筑、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中车、长城汽车等19家公司研发投入超百亿元,9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通信行业。大额研发投入为相关公司带来不俗的市场表现。截至2022年年末,研发投入金额超1亿元且研发强度超5%的高研发投入公司平均市盈率、市净率分别达46倍、3.59倍,高于其他公司36倍、3.15倍的平均估值水平,研发创新实力已成为支撑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要素。 随着科技研发不断深入,各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新兴动能日益提升。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5G渗透率突破60%,云业务均实现同比翻倍增长,为全社会多产业数字化提供技术保障;工业企业智能化布局更加深入,中远海控旗下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全面投产运营,中铁工业研制的世界首台桩梁一体造桥机“共工号”成功实现了从工厂化预制到智能化架设的新型桥梁建造模式。另一方面,新技术突破持续涌现,中国海油年内完成国内首套深水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应用,在深海油气开发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打破了境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新能源领域亦频频出现技术革新,光伏龙头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26.81%,东方电气新型储能装备研制成功,建成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 七、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外资保持净流入 2022年,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沪市主板公司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港口数据显示,上港集团、宁波港、青岛港等三大港口运营公司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2亿吨,同比增长3%;集装箱吞吐量11475万标箱,同比增长6%。956家披露海外业务收入的企业在境外创收6.24万亿元,同比增长20%,创利5919亿元,同比增长23%。一批公司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海外业务持续发展壮大。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量达到102万辆,同比增长46%,创历史新高;国机重装投资运营的柬埔寨达岱水电站年发电12亿度,碳减排57万吨,为完善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民生做出了贡献。一批沪市公司依托扎实的核心技术积累实现产品出海、技术出海。万华化学坚持自主创新,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MDI制造商,市占率达27%,全年海外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净利润破百亿;隆基绿能深耕光伏行业,全年单晶硅片出货量达85GW,连续3年位列全球出货量第一。 伴随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实现新突破,外资保持对境内市场高关注度。一方面,境内资本市场对于境外资本的吸引力不减。2022年末,沪市主板以沪港通、QFII、RQFII为代表的外资持仓规模达1.64万亿元,全年外资净买入合计约928亿元,外资增持公司数量达892家。另一方面,沪市主板公司积极拓展境外融资渠道。2022年,共有19家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发行海外债1621亿元;16家沪市主板公司披露发行GDR公告,明阳智能、杉杉股份、科达制造和健康元等公司先后完成GDR发行并分别在英国和瑞士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13亿美元,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走出去”步伐稳步加快。 八、直接融资保持稳定,并购重组推动优化产业布局 2022年,沪市股票、债券市场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为沪市主板公司融资提供保障。首发融资方面,全年新增上市公司合计31家,融资规模1068亿元;再融资方面,全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合计104家,融资规模2706亿元,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公司合计54家,融资规模1361亿元;债券融资方面,上交所债券市场全年为沪市主板实体公司发债融资规模约3020亿元。在多元融资渠道的有力支撑下,沪市主板实体公司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合计融资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直接融资金额1.32万亿元。 与此同时,沪市主板公司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共计披露56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合计交易金额2366亿元。传统产业通过并购重组积极布局新业态,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重组标的占比约23%。同时,多家央企集团公司加快资源整合步伐,通过重组改善经营效率。如,中航电子吸收合并中航机电,实现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空机电系统的深度融合;中国建材旗下的宁夏建材和祁连山分别通过资产出售和置换方式调整各板块业务,推动“两材重组”后的业务整合并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九、现金分红大幅创新高,增持回购成为稳定市场重要手段 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持续用真金白银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投资者,全年共有1194家公司推出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7%,现金分红总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具体来看,分红金额方面,161家公司派现10亿元以上,26家派现100亿元以上。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移动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1082亿元、973亿元和821亿元。分红比例方面,864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占比72%,287家公司分红比例超50%,635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30%。股息率方面,以整体法下的年末收盘价为基准,2022年平均股息率3.6%,较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113家公司股息率超过5%,34家公司连续3年股息率稳超5%,现金分红的市场文化日益浓厚。 回购增持保持高位,成为上市公司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手段。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新增披露回购计划174家次,拟回购金额上限合计逾679亿元,新增计划实施金额合计约348亿元。其中,中国平安、宝钢股份、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11家公司回购斥资超10亿元。增持方面,全年新增重要股东增持计划129家次,拟增持金额上限合计超342亿元。中国移动、上汽集团、贵州茅台、恒力石化等行业龙头公司大股东纷纷实施大额增持,体现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和长期价值的信心。从效果来看,回购增持信息对公司股价起到了有效提振,在公告发布后的5个、10个交易日,公司股价相对大盘的累计涨幅偏离度均值分别达1.7%、2.1%。近7成公司在公告发布后的下一个交易日股价上涨,平均涨幅3.2%。 十、绿色发展成效显著,ESG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年有870余家公司披露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超1300家公司建立环境保护相关机制,报告期内投入资金合计近1500亿元,超1200家公司积极采取减碳措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超8亿吨。化工、装备、汽车等工业行业减碳降碳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化学优化绿色生产流程,能源消耗总量60.37万吨标准煤,同比减少9%;中国中车研发绿色生产装备,节省底漆用量约30%;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五大乘用车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70万辆,同比增长57%。此外,绿色金融亦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沪市债券市场共发行绿色债券752亿元,同比增长9%。 沪市主板公司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与所处行业的特点,积极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年度报告显示,约有750家公司深入扶贫一线,合计投入近800亿元,通过资金帮扶、消费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人才振兴等多种举措,促进当地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这之中,各行业龙头公司各施所长,中国联通在定点帮扶地区选派帮扶干部1552人,投入无偿帮扶资金2.3亿元;东航物流为双江、沧源两地提供520吨免费航空运力额度,无偿运输8021件物资;中国建筑建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为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线上培训15.6万人次。 十一、常态化退市格局更趋稳固,上市公司风险呈现收敛态势 2023年年初以来,已有11家公司锁定终止上市。其中,4家公司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3家公司预计重大违法退市,4家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此外,还有17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其中,触及“营业收入+净利润”组合指标、净资产为负、审计意见类型触及*ST的分别有6家、9家和5家,3家公司同时触及多项情形。总体来看,多元化退市制度彰显威力,退市渐趋常态化,优胜劣汰机制更趋稳固。 另一方面,沪市主板公司在巩固现有化解成果的基础上,各项风险实现进一步收敛。清欠解保方面,截至年末仍存在占用担保公司17家,较上年末减少13家,占用担保余额合计12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5%。股票质押方面,年内股票质押总市值减少3762亿元,下降22%,合计待偿还余额减少431亿元,下降6%,质押规模持续收敛;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80%的高比例质押公司家数年内继续减少约3成,存量仅占沪市公司总数的2%。 十二、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加速修复拐点已现,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2023年第一季度,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市场需求回暖,积极变化有所增多。沪市主板公司第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16万亿元,净利润1.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 具体而言,前期调整幅度较深的接触消费类行业第一季度实现加速回暖,住宿餐饮、旅游、影视院线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5%、139%、200%;主要消费产品(如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增速较上年第四季度有所加快,同比增速分别加快10个和4个百分点。部分前期亏损行业实现明显扭亏,航空运输业第一季度亏损额72亿元,较上年同期收窄178亿元,较上年第四季度收窄302亿元;钢铁行业第一季度实现盈利22亿元,环比上年第四季度实现扭亏,边际改善较为明显。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共有288家公司发生亏损,亏损额合计280亿元,亏损家数、金额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显示出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已步入整体性好转轨道。 总体看,2023年经济预计延续复苏进程,市场需求正在逐步恢复。第一季度沪市主板公司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态势得到持续巩固。
lg
...
金融界
2023-04-29
ETF前沿|中特估板块获资金大量增持,如何用ETF布局优秀国企
go
lg
...
国石油、中国建筑、中国移动、宝钢股份、
中国
神华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中铁、中国铁建。 相关跟踪ETF:中国国企ETF(517180)、央企共赢ETF(517090)、国企共赢ETF(159719)
lg
...
证券之星
2023-04-23
2023年以来北向资金大幅加仓哪些“中特估”?(附名单)
go
lg
...
北向资金减持的前十大国企有:陕西煤业、
中国
神华
、安琪酵母、保利发展、海螺水泥、中国电信、衮矿能源、华侨城A、中国国航、巨化股份。 这些个股覆盖的行业有:煤炭、食品加工制造、房地产、建筑材料、通信服务、机场航运、化工。 煤炭板块作为去年的行情“王者”,今年按照A股的演绎规律来看很难再次登顶热门概念榜首,在去年高盈利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的相关标的在全球通胀回落的周期中很难继续高增长。 但是,在全国煤炭增产保供的形势下,煤炭供给偏紧、趋紧形势或将持续整个“十四五”乃至“十五五”,亟待新建一批优质产能以保障我国中长期能源煤炭需求。但是当前,煤炭板块仍具有高业绩、高现金、高分红属性,叠加行业长周期、高壁垒特征,以及极低的估值水平和严重的一二级估值倒挂,依然具备良好的中长期投资价值,这部分北向资金的减持或只是短期的止盈。 安琪酵母被很多投资人认为是A股的隐形冠军之一。公司是国内酵母市场的头部企业,强大的渠道+超高的品牌辨识度+一定的使用习惯形成的客户黏性综合形成公司的护城河。但是原材料白糖价格的高涨使得这家龙头企业的盈利增速不再那么亮眼,北向资金的减持或是基于行业周期的判断。 北向资金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减持或更是源于对国内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当前,房地产行业回归居住需求本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背景下,寄望房地产行业再重塑当年的辉煌是不现实的,对于可能长期低增速的行业进行减配具有合理性。 综合来看,北向资金今年以来的投资“中特估”的方向较为犀利,在行业布局上加大了有色金属以及高端消费的配置,减少了煤炭、地产产业链的行业持仓,可见是十分看好中国在2023年的经济高质量复苏,并且相信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即将得到印证。
lg
...
证券之星
2023-04-23
指数配置价值逐步显现,红利ETF易方达(515180)今日微跌0.45%
go
lg
...
中国石化、唐山港、南钢股份、光大银行、
中国
神华
、兖矿能源、中文传媒、华发股份、山东高速、中南传媒。(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公司,指数成份股不代表个股推荐) 中特估背景下,国企央企权重占比70%的中证红利指数具备估值修复空间。民生证券表示,2022年11月21日以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或将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推动工业和制造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风险提示:界面有连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lg
...
有连云
2023-04-21
银河证券:短期煤价承压 仍需关注供需变化积极因素
go
lg
...
计煤价下跌幅度有限。个股推荐动力煤龙头
中国
神华
、中煤能源、陕西煤业、兖矿能源;焦煤龙头山西焦煤、焦炭煤化工行业龙头中国旭阳集团。
lg
...
金融界
2023-04-18
中国
神华
等成立新公司 注册资本34亿
go
lg
...
设备租赁服务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
中国
神华
全资子公司国能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蒙西正和国有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lg
...
金融界
2023-04-04
千亿市值榜:三安光电、同花顺、恒生电子等市值突破千亿关口,多只中字头市值大跌
go
lg
...
电信本周市值蒸发274.52亿元亿元,
中国
神华
、中国人寿、中兴通讯、中国中铁、中国平安本周市值跌超100亿元,海康威视本周总市值跌掉181.66亿元。 千亿市值公司市值增长、蒸发金额TOP10 从市值增幅来看(即周涨幅),前五名分别为荣盛石化、金山办公、海光信息、同花顺、兖矿能源;总市值降幅来看,前五名分别为中兴通讯、中国中铁、航发动力、智飞生物、中国铁建。 截至当前,千亿市值榜单中总市值TOP5为:中国银行(9950.31亿元)、宁德时代(9917.83亿元)、中国人寿(9409.32亿元)、招商银行(8642.84亿元)、中国平安(8335.79亿元)。
lg
...
金融界
2023-04-02
一周透市:主板新股罕见上市首日破发,A股3月小幅下跌,人工智能板块高位分化,计算机仍是牛股摇篮
go
lg
...
电信本周市值蒸发274.52亿元亿元,
中国
神华
、中国人寿、中兴通讯、中国中铁、中国平安本周市值跌超100亿元,海康威视本周总市值跌掉181.66亿元。 千亿市值公司市值增长、蒸发金额TOP10 从市值增幅来看(即周涨幅),前五名分别为荣盛石化、金山办公、海光信息、同花顺、兖矿能源;总市值降幅来看,前五名分别为中兴通讯、中国中铁、航发动力、智飞生物、中国铁建。 截至当前,千亿市值榜单中总市值TOP5为:中国银行(9950.31亿元)、宁德时代(9917.83亿元)、中国人寿(9409.32亿元)、招商银行(8642.84亿元)、中国平安(8335.79亿元)。 六、新股风向 本周A股7只新股上市,从首日收盘涨幅表现来看,主板新股联合水务首日顶格暴涨44%,创业板新股科瑞思收盘上涨36.41%,主板新股苏能股份、科创板新股日联科技分别收涨28.48%、27.44%,上述四只新股在首日及本周随后的交易日中均为遭遇破发,创业板新股未来电器、主板新股海通发展、北交所新股东和新材均遭遇不同程度破发。值得关注的是,海通发展是2012年10月11日海欣食品上市首日破发后(排除因吸收合并等原因上市的新股),首家在“主板”市场上市首日就遭遇破发的新股。 七、主力资金 本周主力资金5日累计净卖出净额为1407.86亿元。 行业维度来看,仅酿酒行业、光伏设备、石油行业、美容护理、物流行业、商业百货、公用事业7大行业在本周累计获得净流入,其中酿酒行业、光伏设备净流入额超过1亿元;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两大板块5日主力净流出金额均达到了119亿元,半导体板块净流出超95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消费电子、文化传媒等板块净流出规模居前。 个股方面,主力资金5日净流入规模靠前的个股分别为苏能股份、三安光电、阳光电源、恒生电子、比亚迪等,其中苏能股份5日主力净流入金额达到了8.16亿元,另外中国石化、科士达、世纪华通、金山办公等主力净流入规模也相对靠前;三六零5日净流出规模达到了33.6亿元,浪潮信息净流出26.53亿元,中兴通讯、中天科技、荣盛石化、歌尔股份、常山北明、润和软件、万科A、拓维信息、中科曙光、中国长城等5日主力净流出额超10亿元。 八、北向资金 北向资金在本周小幅净流出后连续四日净买入,其中周四单日净流入48.07亿元。数据显示,北向资金本周累计成交5797.06亿元,成交净买入104.64亿元。其中,沪股通合计净买入53.92亿元,深股通合计净买入50.72亿元。另外,北向资金3月累计净买入超350亿元。 北向资金净流入情况叠加上证指数 从行业增仓情况来看,截至3月30日的近5个交易日数据显示,半导体板块被北向资金净买入最多,达到18.13亿元,汽车整车板块紧随其后,达到了17.46亿元,酿酒行业、电子元件、光学光电子行业分列第三、第四位、第五位,分别为14.58亿元、13.35亿元、12.19亿元,另外文化传媒、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板块也成为重点加仓的方向。而银行板块被北向资金净卖出最多,达到21.32亿元,软件开发、家电行业位列行业净卖出额第二、第三位。 截至3月30日的近5个交易日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大比例加仓个股名单中,天娱数科、江苏雷利、北化股份位列前三,长城军工、卓朗科技、和林微纳、江化微、科力远、蓝天燃气、盛美上海等增持变动比例靠前。 近5日北向资金大比例加仓个股 截至3月30日的近5个交易日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大比例减仓个股名单中,上海电影、美利云、欧林生物、南岭民爆、湖北广电等变动比靠前。 近5日北向资金大比例减仓个股 九、机构调研 本周已披露相关调研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96家,其中9家公司获得超100家机构调研,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成为机构“宠儿”,合计有549家机构调研了该公司。另外,广联达、璞泰来同样较为受关注,分别获得了309家、212家机构的扎堆调研,涪陵榨菜、正海磁材、华菱钢铁等等迎来超过100家机构的关注。 本周调研机构超50家的上市公司
lg
...
金融界
2023-03-31
国企改革继续深化,中字头走强,央企共赢ETF(517090)涨超1%,中国石油涨超6%
go
lg
...
走强,中国石油涨超6%,中国通信服务、
中国
神华
、东风集团等多股跟涨。央企共赢ETF(517090)涨超1%。 国盛证券表示,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央企投资机遇凸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党和国家近年来着力推动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项重大工作。随着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结束,2023年国企改革再次步入新的阶段,主要强调国企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目前整体而言央企的估值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类型企业,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衡量企业的价值需要充分考虑到国家政策这一重要因素,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央企的价值有望得到重估。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3-03-30
不满自家股票流动性、欲节省成本,伊泰煤炭公告H股回购退市,股价应声大涨40%,沪市B股也涨了
go
lg
...
炭板块表现出色,兖矿能源两年上涨8倍,
中国
神华
也上涨了142%。
lg
...
金融界
2023-03-30
上一页
1
•••
262
263
264
265
266
•••
28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究竟发生了什么!?黄金惊现大跳水 金价创新高后暴跌近50美元 接下来如何走
lg
...
突发重磅!金融时报:特朗普要求欧盟对中国和印度征100%关税 以施压普京
lg
...
三个月来首次:中国CPI跌入负值!经济今夏开始全面放缓?
lg
...
中国反腐突传重磅!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当局拘留一名高级银行家
lg
...
【直击亚市】中国CPI又跌破零!特朗普准备对中印出手,今日PPI打头阵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0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