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融合的未来应用(如自动驾驶仿真、元宇宙、数字孪生)时,具有显著的效率和兼容性优势。 (图片来源:摩尔线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上会稿)) 2. 软件生态与兼容性: 芯片的成功离不开生态。国产GPU的主要策略就是先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把用户迁移成本尽量降低。摩尔线程在软件层面投入巨大,不但兼容英伟达CUDA,其MUSA软件栈支持PyTorch、百度PaddlePaddle等主流AI框架,并兼容国际主流GPU生态。公司依托 MUSA 架构构建了完整的软硬件生态系统 公司提供的MUSIFY自动化移植工具,能大幅降低开发者将现有应用从其他平台迁移至MUSA平台的成本和周期,这是打破现有生态垄断的关键一步。摩尔线程CTO张钰勃今年在接受采访时称,“开发者移植到夸娥集群上,几乎不需要修改代码,迁移成本接近0,可以在数小时之内完成迁移。” 3. 系统级智算集群能力: 不止于单芯片,摩尔线程展示了强大的系统级设计与交付能力。其夸娥(KUAE)智算集群可扩展至万卡规模,采用先进的网络架构和调度系统,支持超大参数模型(如千亿级)的预训练,为公司切入大型互联网企业、智算中心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市场与竞争格局:在巨擘林立,空间无限 全球GPU市场目前由英伟达(NVIDIA)和AMD主导,其中英伟达独占54%份额。然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地缘政治因素正为中国企业创造历史性机遇。 巨大市场空间:据招股书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AI计算加速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13,3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3.7%。其中,GPU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份额预计从2024年的69.9%提升至2029年的77.3%。 国产化替代需求:近年来,国际高端GPU芯片出口受到限制,使得国内市场对国产自主可控的GPU解决方案需求迫切。摩尔线程与国内其他GPU企业(如海光信息、寒武纪、景嘉微等)共同肩负着国产替代的使命,但技术路径和产品侧重点各异。国内市场“一超多强”,作为国内极少数具备“全功能GPU+万卡集群”交付能力的企业,已在政务云、运营商、高校等多个场景实现0到1的突破。 财务:营收高速增长,研发投入彰显决心 尽管处于高投入的芯片设计行业,摩尔线程的财务数据仍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营收跨越式增长:报告期内(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4,608.83万元迅猛增长至43,845.95万元,2024年营收同比增幅高达253.5%,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达70,176.19万元。这印证了其产品商业化落地取得显著进展。 研发投入巨大: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摩尔线程持续重金投入研发。2022年至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8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率达309.88%。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拥有873名研发人员,占比77.81%,其中超75%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构建了深厚的技术人才储备。 结语 摩尔线程的科创板征程,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上市故事,更是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突围的一个缩影。在“AI+”时代带来的算力井喷和国产化替代的双重驱动下,摩尔线程凭借其全栈技术能力、全功能产品矩阵和前瞻性的生态策略,已在国内GPU市场占据了重要一席。成功上市将为其注入强劲的资本动力,助力其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战场”上,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奔赴“万卡集群”的广阔未来,为中国数字经济打造坚实的算力基座。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