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渐进式路线的乘用车车企(以特斯拉,华为,新势力带领),在技术路线上通过采用以数据驱动的端到端路线,相比跃进式路线为主的 L4 玩家(Waymo, 萝卜快跑等)真正跑通高阶智能驾驶(L4-L5)的可能性更大(PS: 关于两种技术路线的分析具体详见海豚君《终极拷问,FSD 真能撑起 1.5 万亿特斯拉?》中的分析)。 而在电动化创新已接近终结,车企围绕智能化的竞争也开始兴起,而继特斯拉在业绩会中明确提及智能汽车才是未来,不带高阶智能化的汽车就像翻盖手机的变体,终将会被智能汽车(对标 iphone)一样淘汰,所以车企围绕高阶智能的竞争是大势所趋,并且这个拐点已经不远。 虽然车企在智驾技术路线上仍尚未呈现收敛状态(车企基本都已经向端到端路线实现切换,但仍分为纯视觉(以小鹏,特斯拉为代表)和激光雷达两大流派),但随着激光雷达的成本逐步下沉,部分车企即使智驾技术处于领先状态,仍然搭载激光雷达作为安全冗余(如华为/理想)。 2) 从禾赛的供给端来看: 禾赛通过对车企提供半固态激光雷达 AT 系列(详细产品信息见后文总结),在成本端就实现了相比固态激光雷达 Pandar 的大幅降低,且成本还在逐年下滑,更能兼顾下游车企对于性能和成本的双重需求,从而实现乘用车 ADAS 激光雷达出货量的大幅提升。 2022 年量产了面向乘用车 ADAS 激光雷达之后,ADAS 成为了禾赛激光雷达出货的主力军,到 2024 年 ADAS 雷达占到总激光雷达出货量比例达到 91%,而在收入端 ADAS 激光雷达占整体雷达收入的比例达到 68%,主要由 AT128 的出货所带动。 在 2025 年,禾赛指引总激光雷达出货量为 120-150 万台,而其中 100-130 万颗是 ADAS 激光雷达的出货。 而这个指引也意味着,在今年的 ADAS 激光雷达领域出货量方面,禾赛继续实现了同比 120%-186% 的增速, 而 ADAS 出货的主力选手也从 AT128 切换到了 2025 年一季度开始量产且价格更低的 ATX。 c. 继续推出 JT 系列,布局机器人领域 2025 年 1 月,禾赛又继续推出 JT 系列 JT16 和 JT128,布局机器人领域。而目前 JT 系列的主要仍应用于追觅智能割草机器人与 Agtonomy 无人农业作业车为主(以 JT16 出货为主), 还尚未应用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更广阔的赛道。 但禾赛对泛机器人领域 2025 年的出货量指引为 20 万台,出货量同比增速达到了 340%,有望成为禾赛继 ADAS 乘用车雷达后下一个增长点,带来更广阔的对机器人赛道的应用场景想象空间。 小结: 所以由此看出,禾赛的激光雷达布局相对完善,公司善于踩中热门赛道实现产品切换。初期用 Pandar 系列布局 L4 Robotaxi 赛道,后在该赛道遇冷后,又迎合了乘用车赛道对激光雷达高增趋势,用 AT 系列布局乘用车 ADAS 赛道(2025 年主要出货产品为 ATX),在 2024-2025 年实现了快速放量。 而公司在泛机器人领域又推出的 JT 系列,目前主要订单仍以割草机为主,但仍然带来了对 2025 年收入/出货量的高增(海豚君预计 2025 年 Robotics 收入能实现翻倍增长), 而更广阔的机器人赛道应用场景还尚待解锁阶段。 2. 公司在三个大赛道产品布局相对完善,ADAS 赛道成功绑定大客户带来高增 ① 在目前为公司贡献主要收入的 ADAS 乘用车激光雷达板块:公司 ADAS 雷达产品包括 AT/ET/FT 系列,其中 AT 系列是公司主力出货产品,ET 系列主要用于车内(安装与挡风玻璃内测,主要兼顾美观性),FT 系列由于目前受制于 Flash 纯固态方案成熟度不高,对于精度和探测距离都较低,主要用作于补盲雷达。 而从公司主力出货的 AT 系列来看,2024 年出货主要以 AT128 为主,而在 2025 年之后,公司新一代 ATX 实现了性能的再次提升,体积的缩小,与价格的继续下沉,成为 AT 系列出货主力(海豚君预计 2025 年 ATX/AT128 占比为 3:1,在 2026 年之后 AT128 不再出货)。 而从公司自己发布的对于乘用车 ADAS 的方案来看,公司之后希望以低价格 + 高性能两个版本实现出货(ATX 主打 L2+ 级市场,AT1440 主打 L4 级市场),同时希望高阶智驾搭载的激光雷达数量显著提升(仍然待验证,目前 L2+ 级智驾方案基本搭载一颗为主)。 而从 2024 年禾赛 ADAS 雷达的下游客户来看,其中前三大出货客户以理想,小米,零跑为主,出货量占 ADAS 出货量比例达到 93%,禾赛乘用车赛道通过绑定大客户实现了出货量的快速增长。 ② 在机器人领域: 禾赛的主要产品为 XJ 和 JT 系列,其中 XT 系列是公司 2020 年 10 月推出的产品,但由于线束较低,机械式激光雷达探测精度和距离也相对有限,所以定位主要为面向配送机器人和地图测绘市场的旗舰产品,适用于自动化仓储、物流、机器人、测绘以及低速至中速自动驾驶场景。 而公司在 2025 年 1 月发布 JT 系列,专为机器人和工业应用设计了微型三维激光雷达,该系列体积小巧、重量轻,便于在各种机器人应用中安装和隐藏,目前割草机器人领域先行,后续有向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AMR 物流/配送机器人等场景扩展的打算。 而 JT 系列也是禾赛 Robotics 主力出货产品,目前已斩获 10 万台以上订单(主要用于追觅割草机),同时也获得了 Agtonomy 的订单,主要应用无人农业车辆, JT 系列是 2025 年 Robotics 出货量的主要增量来源。 ③ 而在 Robotaxi 领域: 禾赛面向 Robotaxi 领域的主要产品包括 Pandar 系列和 QT 系列,主要产品为 Pandar128(主要用于 L4 Robotaxi)和 QT128 (无人小巴),而 2024 年 9 月又继续拓展了 OT128,目前下游 Robotaxi 的应用仍然受制于技术成熟度问题,扩展性仍然较弱。 而国内的 L4 Robotaxi 厂商也从之前价格贵,使用寿命短的 Pandar 系列切换到更便宜,性能更好的 AT 系列(如萝卜快跑/小马智行都搭载了 4 颗 AT128 系列雷达),所以该收入板块目前带来的收入/出货量增速都相对有限。 二. 禾赛为什么在 2024 年三季度后实现市值的爆发,禾赛做对了什么? 所以从上述分析来看,禾赛在 2024 年三季度后市值的爆发,直观是由乘用车 ADAS 激光雷达出货量快速增长所带动,以及 2025 年 120-150 台的指引隐含的 ADAS 雷达出货量持续保持高增趋势 + 机器人端 JT 系列出货带来的新增量。 而对于目前禾赛收入的主要来源乘用车 ADAS 系列,由于下游车企的竞争极度内卷,所以对于成本的压力很大,所以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基本可以归结为:需要同时兼顾高性能与低成本。 而禾赛的 AT 系列实现了 ADAS 激光雷达出货量的大幅增长,核心原因也正是由于满足了这两点需求: ① 踩对技术路线,AT 系列产品相比竞品性能更强: 在说技术路线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乘用车 ADAS 激光雷达赛道的主要玩家和其市占率情况: 国内激光雷达的主要玩家其实也就 4 家:禾赛,速腾,华为,图达通。目前激光雷达的市场集中度极高。 而由于华为目前激光雷达的主要客户都是在智选车模式和 HI 模式下的客户(软硬一体智能化的打包出货),除此之外基本并无向外供货,而图达通的激光雷达基本专供蔚来(波长 1550nm 方案成本较高),所以在国内 ADAS 激光雷达第三方市场赛道,实际的竞争其实聚焦在龙一禾赛与龙二速腾的竞争。 在从 2024 年 1 月,速腾的激光雷达出货量市占率还处于反超禾赛的状态,但后续禾赛在国内 ADAS 激光雷达的市占率不断提升,在 2024 年 7 月开始就实现了对速腾的反超,而在 2025 年一季度 ATX 出货之后,禾赛从出货量来看,也成功登顶国内 ADAS 激光雷达的龙一地位。 从下游客户来看,速腾市占率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大客户:华为和小鹏,华为已经逐步切换成自研的激光雷达路线,而小鹏也开始切换了纯视觉方案,导致的这两大客户订单量的丢失。 而从两家 2025 年 ADAS 雷达的主力出货产品性能对比来看: 速腾 MX 与禾赛 ATX 的价格基本持平,都在 200 美元左右,而在产品的实际性能上(衡量激光雷达主要参数为测距能力与点云质量—3D 建模的精细程度),禾赛稍超速腾。 目前来看 ATX 的最大测距会更远,同时点云率和规整性可能相对 MX 会相对更好(由于禾赛 all in 初始成本更高,但实际性能更强的转镜路线),所以在 2025 年获得车企的定点数会更多,目前看来禾赛的 ATX 采用的转镜式技术路线的实际表现上会更胜一筹。 再从两家的技术路线比较来看,目前的激光雷达技术端尚未呈现收敛状态: 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分类相对比较复杂,在测距原理上目前主流激光雷达以 TOF 为主,而 TOF 测距的原理如下: 激光雷达通过主动发射激光脉冲,激光遇到目标物体后反射回接收端。系统通过测量激光发射与接收之间的时间差(飞行时间法,TOF),结合光速,即可精确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同时激光雷达不断地扫描环境,最终获取三维点云,实现对周围环境的高精度感知。 而目前市场上对于激光雷达的划分方式主要以扫描方式进行划分:目前禾赛在扫描模块主要采用的是一维转镜方案,而速腾仍然采用的是 MEMS 方案。 禾赛在 ADAS 激光雷达上 all in VCSEL(发射模块)+ 半固态转镜式方案(扫描模块),目前看来在价格持平状态下性能相对更强: 禾赛在 ADAS 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上一直 all in VCSEL+ 半固态转镜方案,虽然初期在成本上并没有速腾使用的 EEL+ 半固态 MEMS 方案有优势(当时更成熟的方案,降本路径更清晰,著需要精简 EEL 激光器数量),所以速腾也一直采用低价战略抢占 ADAS 的市场份额(速腾的毛利率和 ADAS 激光雷达的价格相比禾赛更低)。 但禾赛采用的 VCSEL+ 一维转镜式方案,因为每一线激光都需要真实对应一颗激光器,而在早期元器件分离状态下成本相比更成熟的 EEL+MEMS 方案更高,但后其凭借芯片化架构迭代 + 集成度提高,同样也实现了大幅降本,所以最后两家主力的 ATX/MX 产品上,实现了几乎相同的定价,但 ATX 整体性能上还要略胜一筹(最远测距距离,点云规整度和密度 - 对应的 3D 建模的精度更强),所以目前看来禾赛采用的 VCSEL+ 一维转镜方案更兼具性能和成本优势。 也因此,速腾也在 M1 到 M3 产品的迭代下,从 MEMS 方案切换到了转镜方案,但技术一致性目前看来相比禾赛更弱,禾赛目前的技术路线在点云规整度和算法适配性上可能更强(如夜间和极端场景处理能力更强)。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激光雷达赛道的技术方案仍然尚未呈现收敛趋势,仍有可能随时发生技术路线的切换,所以站在目前的维度判断谁是最终的赢家还为时过早。 ② 通过芯片化和集成度提高实现大幅降本: 从目前禾赛的激光雷达均价来看,目前 ATX 价格报价仅 200 美元左右(1400 元),已经相比 2022 年刚推出时的 AT128 系列价格(5000 元左右)降幅达 74%,同时也大幅低于 AT128 元 350 美元(约 2500 元)的报价,但在整体性能上(测距能力和点云率上),几乎和 AT128 系列持平(测距能力更远,但点云率 ATX 略逊于 AT128 系列)。 而在体积和重量上,与 AT128 相比,ATX 系列体积缩小了 60%,重量减轻了 50% 左右,成为了更具备成本,美观度,和性能的选择,截至 2025 年 2 月,已获得 11 家车企的设计订单。 而激光雷达价格下降的核心在于,公司用芯片化 + 高集成度实现了大幅降本: 在激光雷达的成本结构中,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光电系统占激光雷达整机成本约 70%,由激光发射模组、激光接收模组、测时模组(TDC/ADC)、控制模组四部分构成,其中激光收发模组成本占比更高,占激光雷达整机成本约 60%,是激光雷达最核心的部件。 而禾赛采用了芯片化设计,将原先数量众多、结构庞大的激光器控制电路、信号采集转化电路、波形处理电路等数百个电子元器件逐步集成到几片小巧的芯片上,通过芯片实现对于上百个激光发射/接收通道的高质量控制和运算。禾赛已经实现了激光发射芯片 VCSEL、激光接收芯片 SPAD 及控制芯片 ASIC 的自研及生产。 由于结构简化,装备步骤更少,光学校准更具整体性,集成度也更高,所以实现了从分立式激光雷达向集成式激光雷达的进化,由此带来了生产效率成倍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 同时芯片化的设计也使激光雷达实现 ““摩尔定律”:每 18-24 个月芯片的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下降一半,也因此,禾赛的激光雷达能实现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探测距离更远,精度更高的优势。 而在下篇中,海豚君会回答剩下本篇中未完的三个问题:1)如何看待激光雷达的市场空间? ;2)激光雷达赛道是否强者恒强?禾赛的龙头地位能维持吗? ;3)对于禾赛的投资,还有空间吗?,敬请关注!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