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公司日报|A股反弹,电池板块大涨,新能源ETF(516160)午后拉升收涨2.30%
go
lg
...
涨3.92%、2.59%。 港股方面,
恒生指数
收涨0.88%,报16618.32点;恒生科技指数收涨1.00%,报3471.49点;国企指数收涨1.23%,报5825.42点。 截至2024年3月26日,南方基金旗下涨幅居前的产品为新能源ETF(516160)、香港科技ETF(159747)、
恒生指数
ETF(513600)、H股ETF(159954)、房地产ETF(512200)涨幅分别为2.30%、1.89%、1.46%、1.44%、1.43%。其中,新能源ETF近1月以来累计上涨4.89%,涨幅排名可比基金2/5。 截至2024年3月26日,南方基金旗下成交额居前的产品为中证500ETF(510500)、中证1000ETF(512100)、沪深300ETF南方(159925)、房地产ETF(512200)、有色金属ETF(512400)成交额分别为25.50亿元、10.66亿元、2.83亿元、2.02亿元、1.86亿元。其中,中证500ETF成交额25.50亿元,居可比基金1/19。 资金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南方基金旗下资金净流入居前的产品为中证2000ETF(159531)、标普500ETF基金(513650)、银行ETF基金(512700)、房地产ETF(512200)、红利低波50ETF(515450)分别净流入1.32亿元、1.06亿元、5634.62万元、3251.15万元、2994.61万元。其中,标普500ETF基金近3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1.06亿元净流入,合计“吸金”1.59亿元,日均净流入达5310.40万元。 两融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南方基金旗下融资净买入额居前的产品为中证1000ETF(512100)、房地产ETF(512200)、证券ETF基金(512900)、新能源ETF(516160)、中国A50ETF(159602)。 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南方基金旗下规模居前的产品为中证500ETF(510500)、中证1000ETF(512100)、新能源ETF(516160)、证券ETF基金(512900)、有色金属ETF(512400)规模分别为782.24亿元、261.58亿元、58.42亿元、56.85亿元、40.89亿元。其中,中证500ETF本月以来基金规模增长10.40亿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1/19,实现显著增长。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2024年3月25日,南方基金旗下性价比居前的产品为创业板ETF南方(159948)、创新药ETF基金(159858)、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科创50增强策略ETF(588370)、新能源ETF(516160)跟踪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分别处于成立以来1.47%的分位、1.57%的分位、2.25%的分位、2.40%的分位、3.30%的分位,估值性价比突出。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3-26
公司日报|A股反弹收涨0.17%,中证A50ETF基金(159595)成交额达3.95亿元,位居可比基金首位
go
lg
...
涨3.92%、2.59%。 港股方面,
恒生指数
收涨0.88%,报16618.32点;恒生科技指数收涨1.00%,报3471.49点;国企指数收涨1.23%,报5825.42点。 截至2024年3月26日,大成基金旗下涨幅居前的产品为恒生科技ETF(159740)、碳中和100ETF(159642)、深成长龙头ETF(159906)、中证A50ETF基金(159595)、中证100ETF(159923)涨幅分别为1.54%、1.12%、0.92%、0.60%、0.39%。其中,碳中和100ETF近1月以来累计上涨5.73%,涨幅排名可比基金3/8。 截至2024年3月26日,大成基金旗下成交额居前的产品为恒生科技ETF(159740)、中证A50ETF基金(159595)、纳斯达克100指数ETF(159513)、有色ETF(159980)、交易货币ETF(511690)成交额分别为4.05亿元、3.95亿元、9735.53万元、5192.75万元、1437.04万元。其中,恒生科技ETF成交额4.05亿元,居可比基金3/10。 资金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大成基金旗下资金净流入居前的产品为中证A50ETF基金(159595)、有色ETF(159980)、纳斯达克100指数ETF(159513)分别净流入1594.14万元、478.01万元、335.12万元。其中,纳斯达克100指数ETF近3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1116.26万元净流入,合计“吸金”1562.81万元,日均净流入达520.94万元。 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大成基金旗下规模居前的产品为纳斯达克100指数ETF(159513)、恒生科技ETF(159740)、中证A50ETF基金(159595)、交易货币ETF(511690)、有色ETF(159980)规模分别为42.38亿元、27.78亿元、18.82亿元、9.98亿元、4.15亿元。其中,纳斯达克100指数ETF近半年基金规模增长31.28亿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2/12,实现显著增长。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2024年3月25日,大成基金旗下性价比居前的产品为深成长龙头ETF(159906)、碳中和100ETF(159642)、医疗服务ETF(516610)跟踪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分别处于成立以来2.42%的分位、12.56%的分位、18.92%的分位,估值性价比突出。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3-26
公司日报|电池50ETF(159796)强势收涨3.54%,连续8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800ETF(515800)尾盘拉升,成交额达1.20亿元
go
lg
...
涨3.92%、2.59%。 港股方面,
恒生指数
收涨0.88%,报16618.32点;恒生科技指数收涨1.00%,报3471.49点;国企指数收涨1.23%,报5825.42点。 截至2024年3月26日,汇添富基金旗下涨幅居前的产品为电池50ETF(159796)、新能源汽车ETF(516390)、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碳中和ETF(560060)、银行业ETF(512820)涨幅分别为3.54%、2.70%、1.69%、1.30%、1.11%。其中,电池50ETF近1月以来累计上涨9.23%,涨幅排名可比基金1/4。 截至2024年3月26日,汇添富基金旗下成交额居前的产品为800ETF(515800)、MSCI中国A50ETF(560050)、消费ETF(159928)、中药ETF(560080)、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成交额分别为1.20亿元、9852.08万元、8116.76万元、5218.60万元、5124.26万元。其中,800ETF成交额1.20亿元,居可比基金1/2。 资金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汇添富基金旗下资金净流入居前的产品为电池50ETF(159796)、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证券指数ETF(560090)、芯片50ETF(516920)分别净流入653.43万元、447.27万元、426.21万元、79.49万元。其中,电池50ETF近8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1146.44万元净流入,合计“吸金”5012.94万元,日均净流入达626.62万元。 两融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汇添富基金旗下融资净买入额居前的产品为纳指生物科技ETF(513290)、MSCI中国A50ETF(560050)、消费ETF(159928)、证券指数ETF(560090)、电池50ETF(159796)最新融资净买入额分别达410.59万元、129.83万元、85.00万元、29.69万元、12.01万元。 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汇添富基金旗下规模居前的产品为消费ETF(159928)、800ETF(515800)、上海国企ETF(510810)、MSCI中国A50ETF(560050)、中药ETF(560080)规模分别为92.15亿元、68.75亿元、63.90亿元、58.06亿元、18.26亿元。其中,消费ETF本月以来基金规模增长1.08亿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1/5,实现显著增长。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2024年3月25日,汇添富基金旗下性价比居前的产品为生物药ETF(159839)、医药ETF(159929)、恒生生物科技ETF(513280)、电池50ETF(159796)、光伏龙头ETF(516290)跟踪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分别处于成立以来0.35%的分位、1.57%的分位、2.25%的分位、2.34%的分位、3.36%的分位,估值性价比突出。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3-26
公司日报|A股三大指数全线翻红,新能车ETF(515700)强势收涨2.83%,中证A50指数ETF(159593)成交额超3亿元
go
lg
...
涨3.92%、2.59%。 港股方面,
恒生指数
收涨0.88%,报16618.32点;恒生科技指数收涨1.00%,报3471.49点;国企指数收涨1.23%,报5825.42点。 截至2024年3月26日,平安基金旗下涨幅居前的产品为新能车ETF(515700)、新材料ETF平安(516890)、恒生中国企业ETF(159960)、光伏ETF平安(516180)、养殖ETF(516760)涨幅分别为2.83%、1.87%、1.56%、1.29%、0.77%。其中,新能车ETF近1月以来累计上涨7.51%,涨幅排名可比基金1/2。 截至2024年3月26日,平安基金旗下成交额居前的产品为国开债券ETF(159651)、活跃国债ETF(511020)、中证A50指数ETF(159593)、公司债ETF(511030)、AI人工智能ETF(512930)成交额分别为9.27亿元、4.51亿元、3.02亿元、2.91亿元、1.43亿元。其中,中证A50指数ETF成交额3.02亿元,居可比基金2/8。 资金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平安基金旗下资金净流入居前的产品为AI人工智能ETF(512930)、中证A50指数ETF(159593)、港股医药ETF(159718)、恒生中国企业ETF(159960)、场内货币ETF(511700)。其中,场内货币ETF近9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1707.11万元净流入,合计“吸金”2046.13万元,日均净流入达227.35万元。 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平安基金旗下规模居前的产品为公司债ETF(511030)、新能车ETF(515700)、国开债券ETF(159651)、中证A50指数ETF(159593)、医疗创新ETF(516820)规模分别为62.91亿元、34.78亿元、24.65亿元、20.38亿元、11.39亿元。其中,国开债券ETF近半年基金规模增长1.53亿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1/2,实现显著增长。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2024年3月25日,平安基金旗下性价比居前的产品为创业板ETF平安(159964)、港股医药ETF(159718)、光伏ETF平安(516180)、新材料ETF平安(516890)、2000指数ETF(159521)跟踪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分别处于成立以来1.47%的分位、2.08%的分位、3.36%的分位、5.03%的分位、9.38%的分位,估值性价比突出。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3-26
公司日报|沪深探底回升收涨0.17%,新能源车ETF基金(516660)、新能源50ETF(516270)纷纷收涨超2%
go
lg
...
涨3.92%、2.59%。 港股方面,
恒生指数
收涨0.88%,报16618.32点;恒生科技指数收涨1.00%,报3471.49点;国企指数收涨1.23%,报5825.42点。 截至2024年3月26日,华安基金旗下涨幅居前的产品为新能源车ETF基金(516660)、新能源50ETF(516270)、恒生科技ETF指数基金(513580)、食品饮料ETF基金(516900)、银行ETF指数基金(516210)涨幅分别为2.50%、2.16%、1.71%、1.65%、1.42%。其中,恒生科技ETF指数基金近1月以来累计上涨3.04%,涨幅排名可比基金2/10。 截至2024年3月26日,华安基金旗下成交额居前的产品为国开债ETF(159649)、创业板50ETF(159949)、黄金ETF(518880)、纳斯达克ETF(159632)、恒生科技ETF指数基金(513580)成交额分别为17.10亿元、5.67亿元、4.82亿元、1.56亿元、1.33亿元。其中,创业板50ETF成交额5.67亿元,居可比基金1/3。 资金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华安基金旗下资金净流入居前的产品为黄金ETF(518880)、恒生科技ETF指数基金(513580)、日经225ETF(513880)、上证180ETF(510180)、证券ETF指数基金(516200)分别净流入2.03亿元、1412.46万元、712.80万元、330.88万元、253.03万元。其中,黄金ETF近3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2.03亿元净流入,合计“吸金”3.72亿元,日均净流入达1.24亿元。 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3月25日,华安基金旗下规模居前的产品为上证180ETF(510180)、创业板50ETF(159949)、黄金ETF(518880)、纳斯达克ETF(159632)、国开债ETF(159649)规模分别为193.65亿元、160.97亿元、149.44亿元、76.65亿元、46.20亿元。其中,纳斯达克ETF近1周基金规模增长1.29亿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3/12,实现显著增长。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2024年3月25日,华安基金旗下性价比居前的产品为医药50ETF(512120)、生物医药ETF基金(159508)、科创50ETF指数基金(588280)、创业板50ETF(159949)、新能源50ETF(516270)跟踪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分别处于成立以来0.30%的分位、0.35%的分位、2.40%的分位、2.81%的分位、2.88%的分位,估值性价比突出。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3-26
【A股收市】人民币走弱影响情绪!中港股市震荡反弹,房地产传两则消息
go
lg
...
非常忙碌,他们将仔细研究将于本周发布的
恒生指数
成份股公司的26份年报,寻找主要由政府干预推动的反弹能否在财报季持续下去的线索。他们还在等待一系列美国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将为美联储下一步的货币政策举措提供进一步的见解。 人民币兑美元在前一日大幅反弹后走软,因市场预期国内宽松货币政策和美元普遍走强将导致人民币进一步下滑。 地产股得到额外提振。知情人士周一表示,中国监管机构正敦促各银行加快审批向资金匮乏的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发放的新贷款。此外,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除日本外亚洲股指上扬0.01%,日本日经指数上扬0.04%。
lg
...
云涌
2024-03-26
港股收评:
恒生指数
涨0.88% 内房股走强黄金股走低
go
lg
...
26日截至收盘,港股
恒生指数
涨0.88%,报16618.32点,恒生科技指数涨1%,报3471.49点,国企指数涨1.23%,报5825.42点,红筹指数跌0.7%,报3462.95点。 大型科技股中,阿里巴巴-SW平收,腾讯控股涨3.74%,京东集团-SW涨1.36%,小米集团-W涨3.24%,网易-S跌0.67%,美团-W涨0.11%,快手-W涨0.62%,哔哩哔哩-W跌0.64%。 内房股持续活跃,世茂集团涨超3%。近日房地产行业频频传来利好,此举引发市场对于相关个股持续关注。根据不完全统计,3月20日至23日,黑龙江哈尔滨、山东济南和烟台、河北唐山、贵州毕节、安徽安庆、四川宜宾等多地出台住房公积金新政,内容包括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多孩家庭最高贷款限额上浮25%、购房首付款可提取公积金、提高新市民和青年人贷款额度计算倍数至20倍、降低首付比例、实施“先提后贷”政策等。 黄金股走低,灵宝黄金跌超5%。近期已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类似公告,上调黄金积存金起购金额,上调幅度在100元至120元不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近期,多家银行上调黄金积存业务定投交易起点金额,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投资者关注未来潜在波动风险,有助于市场回归理性,更好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lg
...
金融界
2024-03-26
全球增加167位十亿美金企业家,"已知"十亿美金企业家总数达到3279位
go
lg
...
00指数涨8%。中国股市表现不佳,香港
恒生指数
跌20%,深证指数跌19%,上证指数跌7%。英国富时100指数跌3%。 美元对日元和人民币分别涨11%和9%,但对英镑和欧元分别跌3%和2%。印度卢比没有变化。 榜单一览 《2024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共有来自73个国家、2435家公司的3279位十亿美金企业家上榜,高于去年的3112位。十亿美金企业家人数增加5%,总财富增长9%。 1933位财富比去年增加,其中480位新面孔。1346位财富减少,其中278位落榜。另有278位财富保持不变。67%是白手起家,比去年下降3%。33%是继承财富。61%面向C端,39%面向B端。62%提供实体产品,38%提供软件和服务。平均年龄为66岁。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全球十亿美金企业家人数增加了5%,几乎弥补了去年全球经济走出疫情影响以及对美国降息的普遍预期所造成的所有损失。我们的全球富豪榜通过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讲述了全球经济的故事。" "AI今年第一次深度影响我们的全球富豪榜,一半以上的新增财富是来自于AI。Meta、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甲骨文、微软等云计算相关的企业家财富大幅增长。英伟达的黄仁勋第一次财富明显增长,进入全球前30。其他从事半导体行业的如寒武纪的陈天石、联发科技的蔡明介,来自北京的AI公司第四范式的戴文渊等财富也增长较快。奇怪的是,OpenAI,虽然有接近1000亿美金的估值,但它的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据说没有股份,因此没有上榜。" "美国在新增十亿美金企业家方面走在了前列,纽约七年来首次夺回'全球十亿美金企业家之都'的桂冠,股市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印度最近一年表现良好,是美国之外新增十亿美金企业家最多的国家,增加了近100位。而孟买今年替代了北京,首次成为亚洲'十亿美金企业家之都',全球前三。" "中国的财富创造结构持续发生巨大变化。最近一年,中国有200多位十亿美金企业家落榜,而有50多位新面孔,总体减少了150来位。自2022年达到顶峰以来,这两年中国有近450位十亿美金企业家落榜,而有120多位新面孔。" "这两年,财富增长比较快的中国企业家,包括跨境电商做得比较成功的拼多多黄峥、游戏公司米哈游的蔡浩宇、半导体公司寒武纪的陈天石、消费品公司敷尔佳的张立国等,下降比较多的是房地产行业的万达王健林、碧桂园杨惠妍,新能源行业的宁德时代曾毓群、隆基绿能李振国等。" "这几年最突出的中国企业家之一是拼多多40多岁的黄峥,连续两年成为中国财富增长最多的企业家,而且很难想象,他创立拼多多才不到10年,就已经进入全球企业家前30名,拼多多市值也在去年第一次超过阿里巴巴,目前应该是中国出海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他抓住了全面供应链+数字化的互联网零售+国际快递的模式。" "这是俄罗斯经济对比鲜明的一年,虽然卢布对美元下跌了21%,但俄罗斯MOEX指数却飙升了44%,主要得益于金属矿产和能源行业强劲表现。相反,金融服务行业表现不佳。俄罗斯今年增加了6位十亿美金企业家。" "虽然加沙战争,但以色列增加了9位十亿美金企业家,以29位进入十亿美金企业家排名前20位的国家。" "自FTX崩盘以来,加密货币似乎已经向前发展了。虽然因洗钱被美国司法部罚款40多亿美元,但随着人们对加密货币的兴趣激增,币安赵长鹏的财富增长到了1300亿人民币。Coinbase创始人Brian Armstrong和瑞波创始人Chris Larsen的财富也增长了50%,分别达到460亿和245亿人民币。" "有些企业家,如杰夫·贝佐斯和拉里·佩奇,大幅反弹,就像我们全榜单这两年的变化,贝佐斯在去年缩水4700亿元后增加了4800亿元人民币,佩奇在去年缩水2700亿元后增加了350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理想汽车的李想在去年缩水120亿后今年增长了170亿。" "有些企业家是'电梯大王',财富好像坐电梯,快速上升,快速下降,比如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前两年涨了2000多亿,这两年下降了2000多亿;光伏行业德业的张和君,去年涨了190亿,今年缩水220亿;科士达的刘程宇、刘玲夫妇去年涨了130亿,今年缩水120亿。" "金融服务业取得了显著成功,330位十亿美金企业家的总财富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美国领跑。黑石集团的苏世民财富增长了800亿,达到2600亿人民币。" "全球财富越来越集中。进入我们全球富豪榜前十名的门槛已经从十年前的2150亿人民币增长到8300亿人民币。但是有可能更说明问题的是,今年前十名所增长的财富,占全榜单所增长的财富的六成。现在有13人的财富超过1000亿美金,而第一个千亿美金企业家出现于2018年。按照这个速度,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将出现第一批万亿美金企业家。" "34岁的霉霉以85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加入了十亿美金企业家俱乐部,她的财富并非来自一般的明星副业,而是她的音乐。她一半以上的财富来自版税和巡演收入,其中包括《时代巡演》首站所得1.9亿美元和票房收入3500万美元。剩下的部分来自于她的音乐专辑的价值,特别是在她的前六张专辑于2020年以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三叶草资本之后。" "新冠疫情后的影响使今年医疗健康行业充满挑战,100多位十亿美金企业家的财富缩水。" "榜单上移民的比例从五年前的10%增长了一半,达到15%。其中以美国最多,其次是英国和瑞士。出生于南非的埃隆·马斯克和出生于俄罗斯的谢尔盖·布林是最富有的移民。" "移居海外这个话题最近很受关注,但从我们榜单来看,真正出去的上榜企业家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少得多。在我们全球富豪榜上,有60来位中国企业家现在居住在海外,但其中一大头是改革开放前去了东南亚的,主要是菲律宾、印尼和新加坡,以及台湾一些去了美国的,比如英伟达的黄仁勋、雅虎的杨致远。最近新一批企业家移居海外的有住在新加坡的海底捞张勇、迈瑞李西廷、字节跳动张一鸣,住在美国的步步高段永平、盛大陈天桥,住在阿联酋的币安赵长鹏等。" "最近一年几乎没有大额捐赠,盖茨、巴菲特和彭博的布隆伯格各捐了200来亿人民币,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早年成立的公益信托最近价值上升特别快,比如两家著名减肥药的母公司背后的公益信托,一个是丹麦的诺和诺德,一个是美国的礼来,现在它们的公益信托价值涨到了全球第一的9000亿和5000亿人民币。" 家大业大酒代表表示:"所谓财富,就是'家大业大'!2024年,家大业大酒继续携手胡润百富,发布《2024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共同见证世界顶端财富的风向标。家大业大酒源自茅台镇核心产区,被誉为'酱酒八大金刚'。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稀缺的酱酒资源和品牌内涵,家大业大酒在行业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荣获酱酒新十大品牌、全球四大权威大奖巴拿马万博会、IWSC、CMB、SFWSC大满贯,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认可。同时,家大业大酒线下和线上销量屡创新高,被消费者誉为'最值得购买的财富酒',实现销量与口碑'双赢'!独家冠名《胡润全球富豪榜》,是家大业大酒与家大业大者的风云际会,共同见证世界顶端财富的风向标。品味家大业大,成就大家大业!" 《2024家大业大酒·胡润全球富豪榜》前十名 两位新面孔进入前十名:Meta的马克·扎克伯格(1.14万亿元人民币)和Alphabet的拉里·佩奇(8900亿元人民币),而爱马仕的贝特朗·皮埃奇(已去世)和欧莱雅的弗朗索瓦丝·贝当古·梅耶尔(6600亿元人民币)退出了前十名。 前十名增加了3万亿元人民币,占新增财富总额的56%,前十名总财富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占全榜单的10%。8位来自美国,1位来自法国,1位来自印度。伯纳德·阿诺特是前十名中唯一一位财富缩水的企业家。 进入前十名的门槛,从十年前的2150亿元到五年前的3600亿元,再到今年的8300亿元人民币。 更多详情:https://fx168media-1251576445.cos.ap-shanghai.myqcloud.com/market/%E6%96%B0%E9%97%BB%E7%A8%BF%EF%BC%9A%E3%80%8A2024%E5%AE%B6%E5%A4%A7%E4%B8%9A%E5%A4%A7%E9%85%92%C2%B7%E8%83%A1%E6%B6%A6%E5%85%A8%E7%90%83%E5%AF%8C%E8%B1%AA%E6%A6%9C%E3%80%8B20240325.docx
lg
...
FX168活动资讯
2024-03-26
墙内开花墙外香,上实城开(0563.HK)开年大涨仍低估,小而美不输行业龙头
go
lg
...
迅速反弹,最高涨幅34.6%,而同时期
恒生指数
从最低点反弹回升最高涨幅仅16.36%。历经三年的漫漫熊途,港股大盘似乎已经进入了技术性牛市。在这波内房股上涨行情中,笔者注意到上实城市开发(00563.HK)涨幅喜人,它的反弹势能甚至超过港股大盘,截至3月22日,今年2月以来,上实城开股价已上涨27.94%。 一、顶住行业压力净利润大增,毛利率不输于行业龙头 (数据来源:choice) 2023年财报显示,上实城开营业收入79.54亿港元,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4.95亿港元,同比增长21.6%。 减除非控股权益之后,2023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4.91亿港元,这一数字较上一年增长了60.9%,这表明企业在压缩内部运营成本过程中,取得较佳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股东应占溢利也同比增长了21.6%,达到了4.9457亿港元。每股基本盈利为10.32港仙,较上一年的8.47港仙有了显著提升。这些数据反映了公司在2023年取得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率的提升。 2023年房地产整体行业异常艰难,企业盈利较难。在这种艰难情况下,上实城开仍旧获得超过20%的净利润增速,实属不易,原因是上实城开主动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凭借前瞻性布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优异的执行力,克服宏观环境的影响,下半年把握市场机遇完成更多高端项目的交付,实现全年利润的韧性增长。 在分红派息方面,公司仍然维持着可观的股息分红。上实城市开发在2023年派发的每股现金末期股息2.1港仙,现金特别股息0.8港仙,公司在该年度继续向股东派发股息,虽然未见增长,但总金额仍然可观。这一举措可能有助于维持股东的利益,提高公司的股东回报率。 资料显示,上实城开是一家上海本地房企,背景深厚。2010年,上海实业控股收购了上实城市开发,控股后成为其母公司,而上海实业控股公司背后站着的,则是上海国资委。简言之,上实城开是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一家境外上市房地产国企。 上实城开(0563.HK)在香港主板上市,定位于核心都市产城融合发展商,产业立足于上海,辐射京津冀、珠三角和西安等一二线城市,主要有高端住宅、写字楼、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公寓等多种业态。 随着房地产下行周期的到来,大大小小房地产开发商营收净利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营业收入断崖式暴跌,同时不时爆出债务逾期的行业传闻。在这种环境下,上实城开在顶住行业下行压力的同时,依然保持营收正增长,并且抓住利率下行时期优化债务,降低负债率和融资成本,在同类的企业中,上实城开的创收能力和化债能力相比其他同行优秀很多。 从规模和业务方面来看,上实城开属于“小而美”的公司,不过尽管背靠上海国资委这棵大树,上实城开背景不俗,但它依然相当低调。笔者查阅了过往资料发现,这家公司的股票曾先后被瑞士银行、挪威银行、Vanguard、贝莱德、美国教师退休基金等外资持有,其股票价值被境外机构竞相挖掘,墙内开花墙外香。 作为小而美地产商的代表,上实城开保持多年跑赢行业毛利率的优秀记录。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41.8%,相较2022年公司毛利率26.9%,上升了14.9个百分点。这表明公司在当年取得了更高的毛利润,并且在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受益于公司交付的商品房项目占比较大且毛利率较高,这反映了公司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良好表现和高效运营能力。毛利率的增长不仅可以帮助公司提升盈利水平,还有助于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财务稳健性。 公司在2014-2023年期间平均毛利率超过30%,在此期间行业平均毛利率大约在25%。即使在地产行业周期见顶行业毛利率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公司毛利率依旧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毛利率5-10%的营利优势。 如下图:上实城开2016-2023年历年毛利率趋势。 (数据来源:choice) 作为比较,下图是笔者找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毛利率历年走势图”,从图中看出,2015-2021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毛利率中枢为25%左右。结合上下两张图可发现,在过去十一年来,除了2012毛利率15.5%、2013毛利率15.5%低于行业之外,上实城开没有一年毛利率低于行业中枢25%。 (图片来源:戴德梁行)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上实城开能够保持这么高的毛利率?笔者认为,由于公司的主营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品房开发,特别是上海本地,而上海的房价在此轮调整中保持较为坚挺,因此贡献了较高的毛利率。 第二个原因是上实城开经营方面非常专注,专注才能慢工出细活,才能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保持竞争壁垒。相比其他大型房企,上实城开的毛利质量更高,业务更加专注、服务更加高效,真正做到“小而美”。这也就是为什么被境外知名投资机构垂青的原因。 在营收规模上,尽管公司在行业中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公司单个项目的价值和利润释放空间相当大。公司在行业中打造的小而美、小而精的项目确保了不需要承担太大的成本压力或者运营压力,即可释放不输于行业龙头的盈利水准,公司销售规模整体稳扎稳打,而在利润端则持续释放增长动能,展现了相当稳健发展的一面,树立内房股小而美的标杆旗帜。 二、政策暖风力促融资宽松,上实城开发展前景明晰 政策方面,今年两会对房地产行业着墨颇多,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将是今年的房地产政策重点工作之一。从两会报告中可看出,今年政策上对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构建更加明确,后续或将从住房保障体系、土地管理制度、行业发展模式、金融财税配套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 笔者预计,政策上将会在短期内以稳预期、稳房价、稳地产为主,中长期将从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住房金融制度建设等方面,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自“金融16条”推出以来,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各金融机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舒缓流动性风险,并建立了房地产融资白名单项目。 在多种政策工具作用下,房地产跌幅逐渐收窄,今年融资环境相比过去三年会更加友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房企开发到位资金累计同比下降13.6%,降幅自9月以来保持稳定,其中国内贷款(-9.9%)和自筹资金(-19.1%)同比降幅较前值不同程度收窄。截至目前,已有超6000个项目进入房企融资白名单,贷款额度超2000亿元,整体对市场的正向影响有望进一步显现。 上实城开很好地利用了此轮宽松的融资环境。2023年,上实城市开发在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手段,大大充实了公司的现金流。 在债券发行方面,上实城市开发的附属公司上海城开于2023年9月7日完成了第二期境内公司债券的发行,本金总额为人民币18亿元,票面利率为3.5%,期限为3年。这次债券发行所得将用于偿还上海城开的旧有债务,这不仅节约了财务成本,也展示了资本市场对上实城市开发及其附属公司的信心。 最后,在贷款融通方面,上实城市开发于2023年11月30日与贷款人订立了补充融通函,修订了有关达5亿港元的循环贷款融通的若干条款及条件,将循环贷款融通的到期日延展至2024年10月31日或其他经延展的到期日。这表明上实城市开发正在通过贷款融通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以应对可能的资金需求和运营挑战。 综上所述,上实城市开发在2023年通过发行票据、债券以及贷款融通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以支持其运营和发展。这些融资活动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展示了资本市场对上实城市开发的信心。 财报显示,2023年融资成本为6.88亿港元,相比2022年的6.83亿港元,变化不大。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上实城开未来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中村改造 2023年4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推动在21个超大特大城市钟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作为上实城开的大本营,过去3年上海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旧改185.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9.2万户。《指导意见》指出,上海市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新启动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每年10个,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这为上实城市开发提供了广泛的市场机遇。 2)城市更新项目 在市场布局方面,公司积极拓展城市更新市场,在这一领域不断乘风远航。2021年7月公司TODTOWN天荟项目获得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会“最佳地标综合体奖”和RICS“年度城市更新项目优秀奖”。此外,2020年上实城开旗下上投新虹投资公司承担了上海闵行区新虹街道红星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内容包括动迁安置房项目的建设和配套商业项目“城开优享+欣虹汇”的开发,大力发展城市更新新气象,商业项目涵盖了生鲜超市、大众餐饮、亲子场所等多种业态,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完善的商业服务。 3)拓宽属地化优势 作为上海地方国企,依托母公司上实控股,上实城开具备较强的属地化优势。母公司上实控股2023年3月新闻稿披露,2022年上实城开与一名联合竞标人成功中标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六幅地块之土地使用权,可开发为约271,081平方米的住宅开发项目及9,892平方米的商业开发项目,该地块极具价值,进一步巩固上实城开在上海市场的领先地位。 4)项目经验优势明显 在项目经验方面,公司积累了丰富地产开发经验,在中国10个主要城市拥有28个房地产项目,分布于上海、北京、天津、无锡、沈阳、西安、重庆、烟台、武汉和深圳,当中大部分为中、高档住宅物业,兴建工程正全速推行。截至2023年财报披露,这些项目累计为公司提供约348.2万平方米的未来可售面积,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石。 三、估值远低于行业平均PB,反弹势能较强 (图片来源:富途) 截至2024年3月22日收盘,上实城开市净率为0.148倍,远低于行业平均市净率0.65倍(申万二级房地产开发行业平均PB),公司的估值仅为行业的23%,同时公司分红派息较为慷慨,叠加超低的股价,公司价值低估迹象非常明显。 现金流方面,根据公司公布的2023年财报,2023年上实城市开发的银行结余及现金为59.8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5.08亿港元,展示了公司在该年度的良好财务表现和资金管理能力。 2023年,公司资产负债情况大幅改善,公司的负债净额对权益总额比率(即借贷净额/权益总额)为58.4%,相比2022年的63.0%,负债比率下降了4.6个百分点,公司的债务情况不断得到优化。同时,公司的运营效率也在稳步提升,2023年公司的流动比率为1.4倍,相比2022年的1.1倍,提升了27.3%。 过去,上实城开股价长时间遭到压制,除了众所周知的行业因素之外,业内认为,影响其股价的原因还包括公司的资产高度集中在上海,而在行业调整之前,上海当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最严格的城市之一。不过,随着广州杭州等重要城市逐步放开限购政策,市场对上海房地产松绑预期日趋上升,未来上海将与江苏、浙江等地出现连通器效应,不排除公司长三角项目销售现金流多元化。 公司小而美、质而优,在整个港股市场萎靡的情况下,管理层频频回购股份,看好公司的未来前景。报告期内,2023年公司累计购回289.4万股普通股,购买价共计132.2万港元。公司完成以上股份回购后,完成股份注销,大大有利于已持股股东,提振投资者信心。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截至2023年9月12日,主流港资开发商自2010年以来,平均PB中枢为0.6倍,像长实集团0.51倍、恒基地产0.57倍,九龙仓0.57倍,恒隆地产、新鸿基地产和太古地产稍微高一些,分别为1.03倍、0.76倍和0.70倍。而作为内房股的上实城开(0563.HK)目前的PB仅0.15倍,估值上特别便宜,正处于价值洼地中,远低于港资地产股行业中枢值,相比之下,其触底反弹的势能相信会比港资地产股来得更加强烈。
lg
...
格隆汇
2024-03-26
墙内开花墙外香,上实城开(0563.HK)开年大涨仍低估,小而美不输行业龙头
go
lg
...
迅速反弹,最高涨幅34.6%,而同时期
恒生指数
从最低点反弹回升最高涨幅仅16.36%。历经三年的漫漫熊途,港股大盘似乎已经进入了技术性牛市。在这波内房股上涨行情中,笔者注意到上实城市开发(00563.HK)涨幅喜人,它的反弹势能甚至超过港股大盘,截至3月22日,今年2月以来,上实城开股价已上涨27.94%。 一、顶住行业压力净利润大增,毛利率不输于行业龙头 (数据来源:choice) 2023年财报显示,上实城开营业收入79.54亿港元,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4.95亿港元,同比增长21.6%。 减除非控股权益之后,2023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4.91亿港元,这一数字较上一年增长了60.9%,这表明企业在压缩内部运营成本过程中,取得较佳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股东应占溢利也同比增长了21.6%,达到了4.9457亿港元。每股基本盈利为10.32港仙,较上一年的8.47港仙有了显著提升。这些数据反映了公司在2023年取得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率的提升。 2023年房地产整体行业异常艰难,企业盈利较难。在这种艰难情况下,上实城开仍旧获得超过20%的净利润增速,实属不易,原因是上实城开主动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凭借前瞻性布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优异的执行力,克服宏观环境的影响,下半年把握市场机遇完成更多高端项目的交付,实现全年利润的韧性增长。 在分红派息方面,公司仍然维持着可观的股息分红。上实城市开发在2023年派发的每股现金末期股息2.1港仙,现金特别股息0.8港仙,公司在该年度继续向股东派发股息,虽然未见增长,但总金额仍然可观。这一举措可能有助于维持股东的利益,提高公司的股东回报率。 资料显示,上实城开是一家上海本地房企,背景深厚。2010年,上海实业控股收购了上实城市开发,控股后成为其母公司,而上海实业控股公司背后站着的,则是上海国资委。简言之,上实城开是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一家境外上市房地产国企。 上实城开(0563.HK)在香港主板上市,定位于核心都市产城融合发展商,产业立足于上海,辐射京津冀、珠三角和西安等一二线城市,主要有高端住宅、写字楼、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公寓等多种业态。 随着房地产下行周期的到来,大大小小房地产开发商营收净利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营业收入断崖式暴跌,同时不时爆出债务逾期的行业传闻。在这种环境下,上实城开在顶住行业下行压力的同时,依然保持营收正增长,并且抓住利率下行时期优化债务,降低负债率和融资成本,在同类的企业中,上实城开的创收能力和化债能力相比其他同行优秀很多。 从规模和业务方面来看,上实城开属于“小而美”的公司,不过尽管背靠上海国资委这棵大树,上实城开背景不俗,但它依然相当低调。笔者查阅了过往资料发现,这家公司的股票曾先后被瑞士银行、挪威银行、Vanguard、贝莱德、美国教师退休基金等外资持有,其股票价值被境外机构竞相挖掘,墙内开花墙外香。 作为小而美地产商的代表,上实城开保持多年跑赢行业毛利率的优秀记录。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41.8%,相较2022年公司毛利率26.9%,上升了14.9个百分点。这表明公司在当年取得了更高的毛利润,并且在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受益于公司交付的商品房项目占比较大且毛利率较高,这反映了公司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良好表现和高效运营能力。毛利率的增长不仅可以帮助公司提升盈利水平,还有助于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财务稳健性。 公司在2014-2023年期间平均毛利率超过30%,在此期间行业平均毛利率大约在25%。即使在地产行业周期见顶行业毛利率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公司毛利率依旧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毛利率5-10%的营利优势。 如下图:上实城开2016-2023年历年毛利率趋势。 (数据来源:choice) 作为比较,下图是笔者找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毛利率历年走势图”,从图中看出,2015-2021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毛利率中枢为25%左右。结合上下两张图可发现,在过去十一年来,除了2012毛利率15.5%、2013毛利率15.5%低于行业之外,上实城开没有一年毛利率低于行业中枢25%。 (图片来源:戴德梁行)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上实城开能够保持这么高的毛利率?笔者认为,由于公司的主营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品房开发,特别是上海本地,而上海的房价在此轮调整中保持较为坚挺,因此贡献了较高的毛利率。 第二个原因是上实城开经营方面非常专注,专注才能慢工出细活,才能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保持竞争壁垒。相比其他大型房企,上实城开的毛利质量更高,业务更加专注、服务更加高效,真正做到“小而美”。这也就是为什么被境外知名投资机构垂青的原因。 在营收规模上,尽管公司在行业中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公司单个项目的价值和利润释放空间相当大。公司在行业中打造的小而美、小而精的项目确保了不需要承担太大的成本压力或者运营压力,即可释放不输于行业龙头的盈利水准,公司销售规模整体稳扎稳打,而在利润端则持续释放增长动能,展现了相当稳健发展的一面,树立内房股小而美的标杆旗帜。 二、政策暖风力促融资宽松,上实城开发展前景明晰 政策方面,今年两会对房地产行业着墨颇多,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将是今年的房地产政策重点工作之一。从两会报告中可看出,今年政策上对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构建更加明确,后续或将从住房保障体系、土地管理制度、行业发展模式、金融财税配套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 笔者预计,政策上将会在短期内以稳预期、稳房价、稳地产为主,中长期将从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住房金融制度建设等方面,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自“金融16条”推出以来,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各金融机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舒缓流动性风险,并建立了房地产融资白名单项目。 在多种政策工具作用下,房地产跌幅逐渐收窄,今年融资环境相比过去三年会更加友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房企开发到位资金累计同比下降13.6%,降幅自9月以来保持稳定,其中国内贷款(-9.9%)和自筹资金(-19.1%)同比降幅较前值不同程度收窄。截至目前,已有超6000个项目进入房企融资白名单,贷款额度超2000亿元,整体对市场的正向影响有望进一步显现。 上实城开很好地利用了此轮宽松的融资环境。2023年,上实城市开发在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手段,大大充实了公司的现金流。 在债券发行方面,上实城市开发的附属公司上海城开于2023年9月7日完成了第二期境内公司债券的发行,本金总额为人民币18亿元,票面利率为3.5%,期限为3年。这次债券发行所得将用于偿还上海城开的旧有债务,这不仅节约了财务成本,也展示了资本市场对上实城市开发及其附属公司的信心。 最后,在贷款融通方面,上实城市开发于2023年11月30日与贷款人订立了补充融通函,修订了有关达5亿港元的循环贷款融通的若干条款及条件,将循环贷款融通的到期日延展至2024年10月31日或其他经延展的到期日。这表明上实城市开发正在通过贷款融通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以应对可能的资金需求和运营挑战。 综上所述,上实城市开发在2023年通过发行票据、债券以及贷款融通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以支持其运营和发展。这些融资活动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展示了资本市场对上实城市开发的信心。 财报显示,2023年融资成本为6.88亿港元,相比2022年的6.83亿港元,变化不大。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上实城开未来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中村改造 2023年4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推动在21个超大特大城市钟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作为上实城开的大本营,过去3年上海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旧改185.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9.2万户。《指导意见》指出,上海市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新启动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每年10个,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这为上实城市开发提供了广泛的市场机遇。 2)城市更新项目 在市场布局方面,公司积极拓展城市更新市场,在这一领域不断乘风远航。2021年7月公司TODTOWN天荟项目获得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会“最佳地标综合体奖”和RICS“年度城市更新项目优秀奖”。此外,2020年上实城开旗下上投新虹投资公司承担了上海闵行区新虹街道红星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内容包括动迁安置房项目的建设和配套商业项目“城开优享+欣虹汇”的开发,大力发展城市更新新气象,商业项目涵盖了生鲜超市、大众餐饮、亲子场所等多种业态,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完善的商业服务。 3)拓宽属地化优势 作为上海地方国企,依托母公司上实控股,上实城开具备较强的属地化优势。母公司上实控股2023年3月新闻稿披露,2022年上实城开与一名联合竞标人成功中标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六幅地块之土地使用权,可开发为约271,081平方米的住宅开发项目及9,892平方米的商业开发项目,该地块极具价值,进一步巩固上实城开在上海市场的领先地位。 4)项目经验优势明显 在项目经验方面,公司积累了丰富地产开发经验,在中国10个主要城市拥有28个房地产项目,分布于上海、北京、天津、无锡、沈阳、西安、重庆、烟台、武汉和深圳,当中大部分为中、高档住宅物业,兴建工程正全速推行。截至2023年财报披露,这些项目累计为公司提供约348.2万平方米的未来可售面积,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石。 三、估值远低于行业平均PB,反弹势能较强 (图片来源:富途) 截至2024年3月22日收盘,上实城开市净率为0.148倍,远低于行业平均市净率0.65倍(申万二级房地产开发行业平均PB),公司的估值仅为行业的23%,同时公司分红派息较为慷慨,叠加超低的股价,公司价值低估迹象非常明显。 现金流方面,根据公司公布的2023年财报,2023年上实城市开发的银行结余及现金为59.8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5.08亿港元,展示了公司在该年度的良好财务表现和资金管理能力。 2023年,公司资产负债情况大幅改善,公司的负债净额对权益总额比率(即借贷净额/权益总额)为58.4%,相比2022年的63.0%,负债比率下降了4.6个百分点,公司的债务情况不断得到优化。同时,公司的运营效率也在稳步提升,2023年公司的流动比率为1.4倍,相比2022年的1.1倍,提升了27.3%。 过去,上实城开股价长时间遭到压制,除了众所周知的行业因素之外,业内认为,影响其股价的原因还包括公司的资产高度集中在上海,而在行业调整之前,上海当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最严格的城市之一。不过,随着广州杭州等重要城市逐步放开限购政策,市场对上海房地产松绑预期日趋上升,未来上海将与江苏、浙江等地出现连通器效应,不排除公司长三角项目销售现金流多元化。 公司小而美、质而优,在整个港股市场萎靡的情况下,管理层频频回购股份,看好公司的未来前景。报告期内,2023年公司累计购回289.4万股普通股,购买价共计132.2万港元。公司完成以上股份回购后,完成股份注销,大大有利于已持股股东,提振投资者信心。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截至2023年9月12日,主流港资开发商自2010年以来,平均PB中枢为0.6倍,像长实集团0.51倍、恒基地产0.57倍,九龙仓0.57倍,恒隆地产、新鸿基地产和太古地产稍微高一些,分别为1.03倍、0.76倍和0.70倍。而作为内房股的上实城开(0563.HK)目前的PB仅0.15倍,估值上特别便宜,正处于价值洼地中,远低于港资地产股行业中枢值,相比之下,其触底反弹的势能相信会比港资地产股来得更加强烈。
lg
...
格隆汇
2024-03-26
上一页
1
•••
590
591
592
593
594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双方在TikTok协议上取得进展,但仍有工作待完成
lg
...
令人震惊的数字!美股基金单周遭遇431.9亿美元资金撤离,创九个月最大净流出
lg
...
【美股收评】美联储降息支撑市场信心 美国股市延续涨势 科技股分化明显
lg
...
中国需求井喷!瑞士对华黄金出口激增253% 华尔街大佬一致喊话“买黄金”
lg
...
黄金创纪录高位后震荡整理 市场分歧加大 Kitco调查:华尔街更趋谨慎,散户看涨情绪降温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界盛会#
lg
...
123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