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中国奥园盘中涨逾130%!中东土豪入主,昔日千亿房企变身外资房企
go
lg
...
知情人士透露,该中东投资集团对于中国的
房地产
市场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见地,他们认为有充足的耐心和资源,并长期看好中国
房地产
市场稳定发展。此外,新的投资者希望通过这次战略入资中国奥园,向潜在中国买家推荐阿联酋及中东地区的
房地产
业务相关产品。 中国奥园公告表示,Multi Gold战略进驻后,将加强及改善集团管理层工作,并确保其管理团队稳定,为中国奥园后续战略发展和日常运营提供全方面支持。 此前债务重组压力重重 资料显示,中国奥园是1996年成立于广州的老牌粤系房企,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2019年的销售额首度突破千亿元,2020年公司以1330亿元的销售额稳居行业TOP30。 但据中国奥园2023年全年业绩公告显示,公司在2023年总营业额约为275.33亿元,同比上升47.1%;年内亏损达到96.41亿元,股东应占亏损为95.34亿元。 不过,在境内外债权人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奥园完成境内标准化公开债务产品的整体展期以及境外债务的全面重组;并于2024年3月20日达成所有重组条件,境外重组计划生效。 据郭梓文在股东大会上透露,境外债务重组完成后,奥园净资产整体增厚约313.5亿元,截至6月末的有息负债较去年底减少约284亿元,资产负债表状况得到改善。 得益于境外债务重组完成带来的收益,中国奥园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股东应占溢利约223.12亿元;若撇除该收益,奥园实则亏损约45.38亿元。 事实上,境外债务重组完成让奥园的流动资金压力在短期内得到部分缓解,但长期来看,依然压力重重。 截至今年6月末,包括借款、优先票据及债券等在内的有息债务,奥园共计有762.05亿元,其中约534亿元将于一年内到期;同期,奥园的资产总额约为1886.34亿元,负债总额约为1904.07亿元,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 作为2024年首家完成境外债重组的粤系民营房企,此次迎来中东豪门资本入局,更被业界视为奥园重组战略上的又一实质性进展。 业内人士普遍看好中国奥园此番引进新股东,相信中东投资集团入主,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奥园强化公司日常经营和资金压力,更好完成保交楼等重要经营目标;同时在深化重组战略方面,新股东也将助力中国奥园获取更多发展机遇,为
房地产
市场重塑和复苏摸索可行道路。 虽然目前中国
房地产
市场依然处于调整阶段,但新的国际战略资源的注入有助于市场情绪的恢复和信心的重振。
lg
...
格隆汇
2024-09-23
水泥外加剂国内第一,海螺水泥的供应商冲刺港股IPO
go
lg
...
率为-0.8%,主要由于下游水泥市场受
房地产
行业调控政策影响导致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根据沙利文分析,至2028年,中国水泥外加剂产量预计将稳步增长至112.35万吨,2023年至2028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0%。 水泥外加剂产量及消费量(中国),来源:招股书 近年来,随着行业不断整合,中国水泥外加剂市场的参与者数量逐渐减少,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约有200家水泥助磨剂生产商。以2023年水泥助磨剂销量计,中国前五大市场参与者约占49.6%,海螺材料位列第一,市场份额约为34.6%。 中国水泥外加剂和助磨剂市场前五大市场参与者,来源:招股书 2019年至2023年,中国混凝土外加剂产量从2000万吨下降至1610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5.3%。尽管
房地产
行业经济低迷,导致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产量及消费量下降,而海螺材料销量仍能保持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的新产能投产,进而扩大了公司的地域覆盖范围,以及对第三方客户采取更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等因素所致。 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市场相当分散。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约有4000家混凝土外加剂生产商。以2023年高性能减水剂销量计,中国前五大市场参与者约占38.7%。以2023年的混凝土外加剂销量计,海螺材料约占中国混凝土外加剂总销量的0.8%。 关联交易占比较大 报告期内,港A上市公司海螺水泥集团(00914.HK、600585.SH)是海螺材料的最大客户。由于海螺集团是海螺材料的控股股东,同时也持有海螺水泥30%以上控股权,因此,海螺材料和海螺水泥之间构成关联关系。 自2018年起,海螺材料即与海螺水泥维持悠久且持续的业务关系。报告期内,海螺材料对海螺水泥销售产生的收入分别占前者当期总收入的约52.5%、41.6%、31.8%及30.7%。根据公司招股书,大型水泥生产商自关联方采购水泥外加剂属行业惯例。 除海螺水泥之外,海螺材料还与其他关联方有少数关联交易。报告期内,公司与关联方及第三方的交易占比如下表,从趋势上看,含海螺水泥在内的关联交易占比有所下降,与第三方客户的交易占比逐步提升。 海螺材料与关联方及第三方的交易占比情况,来源:招股书 这表明公司多年来对海螺水泥集团的依赖呈下降趋势,反映了公司在寻找非控股股东客户方面所作的努力。招股书称,海螺材料自2020年起开始加大力度寻找海螺水泥集团以外的客户。从长远来看,公司来自非控股股东客户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 不过,海螺材料向海螺水泥等关联方客户销售的毛利率高于向第三方客户销售的毛利率。报告期内,公司向关联方客户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32.7%、36.5%、42.1%及45.4%;而同期,公司向第三方客户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23.1%、31.7%、34.0%及40.2%。 主要原因在于,海螺水泥等关联方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及要求提供长途送货服务及配套服务等增值服务。例如,海螺水泥等关联方客户通常需要外加剂供应商能够提供全国范围内的大批量订单、必需的技术要求和及时的技术支持,以及能够满足他们于全国范围内的生产需求。因此在参与竞标时,海螺材料的报价相对较高。 此外,为维持业务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元化及扩大公司的客户群,海螺材料向第三方客户提供较低的价格,通过低价竞争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的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达8.79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36%,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不过账期以1年以内为主。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由2021财年的68.8天增加至2024年六个月的99.7天,主要原因包括向若干客户授出较长的信贷期及逾期贸易应收款项增加。 从客户结构看,公司关联方应占贸易应收款项的平均周转天数分别为80.1天、84.4天及92.7天、106.7天,比第三方客户应占贸易应收款项的平均周转天数要长。 分客户类别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来源:招股书 尾声 海螺材料最初在海螺集团的支持下成立,其发展离不开集团内关联方海螺水泥的支持,不过近年来,海螺材料也在努力拓展第三方客户,由此也带来报告期内营收的增长。不过从长远来看,水泥外加剂和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发展前景与国内地产及基建行业的前景息息相关,公司能否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保持增长,还需要持续跟踪。
lg
...
格隆汇
2024-09-23
一周基金回顾:美联储降息提振交易情绪,股票ETF成交显著活跃
go
lg
...
行业方面,本周涨幅较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
房地产
、家用电器和有色金属行业,涨幅为6.78%、4.78%和4.22%;而国防军工、医药生物和农林牧渔行业下跌幅度较大,跌幅分别为2.07%、0.56%、0.13%。 三、 上周(9.18-9.20)绩优基金一览 单基金方面,剔除掉创新封基类型基金的影响,上周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为西部利得聚禾混合C,周涨跌幅为10.1688%,为混合型基金;分基金类型看,同样剔除掉分级杠杆及固定收益两类基金的影响,股票型基金冠军为工银产业升级股票A,周涨跌幅为7.0859%;债券型基金冠军为西部利得鑫泓增强债券A,周涨跌幅为2.6020%; 混合型基金冠军为西部利得聚禾混合C,周涨跌幅为10.1688%; 货币型基金冠军为太平日日金货币B,周涨跌幅为0.0616%;ETF型基金冠军为银华中证内地地产主题ETF,周涨跌幅为7.1459% ;LOF型基金冠军为鹏华中证800地产指数(LOF)A,周涨跌幅为6.8887%;QDII基金冠军为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QDII),周涨跌幅为6.1097%;下面是不同类型基金周涨跌幅TOP5 (剔除掉分级基金的影响) 股票型基金TOP(5) 排名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周增长率 基金经理 统计日期 1 007674 工银产业升级股票A 7.0859 陈小鹭 2024-09-20 2 007675 工银产业升级股票C 7.0677 陈小鹭 2024-09-20 3 005660 嘉实资源精选股票A 6.7381 刘杰 2024-09-20 4 005661 嘉实资源精选股票C 6.7280 刘杰 2024-09-20 5 015042 国泰国证
房地产
行业指数C 6.6146 吴中昊 2024-09-20 债券型基金TOP(5) 排名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周增长率 基金经理 统计日期 1 010102 西部利得鑫泓增强债券A 2.6020 何奇、袁朔 2024-09-20 2 010103 西部利得鑫泓增强债券C 2.5955 何奇、袁朔 2024-09-20 3 011038 新华利率债债券A 2.2942 王滨、李洁 2024-09-20 4 011039 新华利率债债券C 2.2815 王滨、李洁 2024-09-20 5 000068 民生加银转债优选债券C 1.3910 关键 2024-09-20 混合型基金TOP(5) 排名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周增长率 基金经理 统计日期 1 007424 西部利得聚禾混合C 10.1688 何奇、吴海健 2024-09-20 2 007423 西部利得聚禾混合A 10.1682 何奇、吴海健 2024-09-20 3 673071 西部利得新动力混合A 9.6460 何奇 2024-09-20 4 673073 西部利得新动力混合C 9.6386 何奇 2024-09-20 5 671010 西部利得策略优选混合A 9.4142 何奇 2024-09-20 ETF联接型基金TOP(5) 排名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周增长率 基金经理 统计日期 1 159768 银华中证内地地产主题ETF 7.1459 张亦驰、谭跃峰 2024-09-20 2 159707 华宝中证800地产ETF 7.1345 蒋俊阳 2024-09-20 3 515060 华夏中证全指
房地产
ETF 6.8501 李俊 2024-09-20 4 512200 南方中证全指
房地产
ETF 6.7960 罗文杰 2024-09-20 5 560860 万家中证工业有色金属主题ETF 6.7574 杨坤 2024-09-20 LOF型基金TOP(5) 排名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周增长率 基金经理 统计日期 1 160628 鹏华中证800地产指数(LOF)A 6.8887 闫冬 2024-09-20 2 015674 鹏华中证800地产指数(LOF)C 6.8885 闫冬 2024-09-20 3 160218 国泰国证
房地产
行业指数A 6.6384 吴中昊 2024-09-20 4 014197 国泰行业轮动股票(FOF-LOF)C 5.3756 曾辉 2024-09-20 5 501220 国泰行业轮动股票(FOF-LOF)A 5.3709 曾辉 2024-09-20 QDLL型基金TOP(5) 排名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周增长率 基金经理 统计日期 1 513130 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QDII) 6.1097 柳军、何琦 2024-09-20 2 513010 易方达恒生科技ETF(QDII) 6.0296 张湛、潘令旦 2024-09-20 3 513380 广发恒生科技ETF(QDII) 5.9766 刘杰 2024-09-20 4 513580 华安恒生科技ETF 5.9516 倪斌 2024-09-20 5 015283 华安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C 5.9501 倪斌 2024-09-20 四、 基金主题近一周(9.18-9.20)平均收益率top10 主题基金名称 平均收益率(%) 热门基金 近一周 近一月 今年以来 近一年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近一周收益率(%)
房地产
服务 8.26 6.93 -6.78 -17.48 160218 国泰国证
房地产
行业指数A 6.64 工业金属 7.56 0.55 11.53 6.94 019198 华富灵活配置混合C 7.03 国资云 7.31 8.03 -18.94 -16.29 016073 创金合信软件产业股票发起A 3.96
房地产
6.72 5.27 -11.59 -24.23 007424 西部利得聚禾混合C 10.17
房地产
开发 6.65 5.19 -11.88 -24.33 007424 西部利得聚禾混合C 10.17 小金属 6.33 0.98 3.55 -4.18 005660 嘉实资源精选股票A 6.74 黄金 5.82 -2.34 12.97 6.17 005660 嘉实资源精选股票A 6.74 有色金属 5.45 -0.85 2.07 -0.85 019198 华富灵活配置混合C 7.03 家用电器 4.30 5.93 12.34 10.63 013054 天弘国证龙头家电指数C 4.25 软件开发 4.29 4.54 -27.26 -27.60 016073 创金合信软件产业股票发起A 3.96 五、 上周(9.18-9.20)新发基金一览(不包含传统封闭式基金) 基金代码 基金简称 基金经理 首次募集目标(亿元) 投资类型 发行截止日期 021243 富国中证中央企业红利ETF联接A 金泽宇 50.0000 ETF联接基金 2024-10-08 021244 富国中证中央企业红利ETF联接C 金泽宇 50.0000 ETF联接基金 2024-10-08 021829 招商中证100ETF联接C 许荣漫 5.0000 ETF联接基金 2024-09-27 021828 招商中证100ETF联接A 许荣漫 5.0000 ETF联接基金 2024-09-27 180502 招商基金招商蛇口租赁住房REITs 郭王炅、任吉伟、陈如琳 未公布 REITS型 2024-09-19 022073 天弘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C 胡超、杨恋令 未公布 股票型 2024-09-19 022072 天弘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A 胡超、杨恋令 未公布 股票型 2024-09-19 021693 招商资管智达量化选股混合C 范万里 未公布 混合型 2024-09-20 021692 招商资管智达量化选股混合A 范万里 未公布 混合型 2024-09-20 022026 金鹰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A 王怀震 未公布 债券型 2024-12-17 022027 金鹰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C 王怀震 未公布 债券型 2024-12-17
lg
...
金融界
2024-09-23
中金:大宗商品供需新范式,分化仍是主线
go
lg
...
统的需求框架中,有色金属需求主要受中国
房地产
与基建周期驱动。不过,对比2018与2023年的铜铝下游数据,我们发现五年间新能源需求占比呈迅速提升的趋势。在我们的历史平衡表中,铜的新能源需求占比(包括光伏、风电、新能源车)已从2018年的4%上升至2023年的14%,铝的新能源需求占比(包括光伏、特高压、新能源车)从2018年的3%上升至2023年的16%。虽然新能源增速边际有所放缓,但是从基数看已足以与传统建筑需求相抗衡,近年来新能源领域对铜需求的增量,已能基本抵消国内地产周期下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给侧,新旧能源、地域之间与上下游分化明显,可能埋下风险 新能源未立而旧能源已破,能源供给可能缺乏弹性:在绿色转型压力下,我们看到跨国石油、煤炭企业保持了较高的产能纪律,过去几年较为丰厚的现金流向资本开支转化的比例并不高,资本开支意愿普遍不强,也面临诸多外部约束。这使得化石能源的供给侧可能缺乏足够应对需求波动的弹性。尽管对新能源的投入仍在不断加码,但受制于自然条件的新能源电力供给稳定性不足,对电解铝、化工等能源密度较高的商品可能意味着阶段性的供给风险。为满足碳排放要求而实施的相关产业政策也会对商品供给形成约束。 新兴资源国提供增量,但不确定性同步上升:从地域分布看,大宗商品的产能挖掘愈来愈集中于亚非拉地区的新兴资源国,譬如智利和秘鲁的铜,印度的铁矿和煤炭,印尼的煤炭、镍和铜,蒙古的煤炭,几内亚的铝土矿和铁矿,缅甸的锡矿等。这些国家或出于本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需要,或出于商品出口需求,近年来矿业开发投资迅速增长。我们预计这些国家和地区或成为未来大宗商品的供给侧增量的主要来源。这些地区资源禀赋足够但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政治局势风险较大,开发进度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在逆全球化趋势下,资源国可能“持货而沽”,资源“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基于资源安全这一主题下的各类贸易政策可能将成为大宗商品市场不可忽视的供给风险来源。 上下游资本开支密度和扩产周期不匹配,矿冶矛盾加剧:我们看到近几年大宗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普遍向上游倾斜,具体表现为铜行业TC/RC的大幅下降,铁矿与焦煤价格对钢厂利润的挤占,或是农产品行业里饲料价格对生猪养殖利润的压制。相比于冶炼端,上游资本开支相对偏低,矿山的平均品位也在逐步下滑,供给相对更有瓶颈,这本质上可能是传统资源开发规模不经济特征与制造业规模经济的矛盾。下游制造业环节相比于上游原料扩产弹性较大,在利润分配中不占优势,同时相比于终端需求产能相对过剩,也使得成本压力难以往下传导。中间环节的利润不得不双向承压。 供需条件新范式,分化仍是当下主线 大宗商品市场中,供给条件不足已初露端倪,但周期下半场的开启仍有待需求的趋势性破局。在供需条件新范式下,分化仍是当下主线。需求是我们区分价格表现的主要依据。同样的上游投资不足,对于铜矿而言是价格向上的驱动,但对铁矿和煤炭而言却只可作为价格的底部支撑,本质在于需求方向的差异。我们预计黑色和有色的价格分化可能仍将是长期趋势。 对于铜等需求前景相对乐观的品种,投机情绪催化的脉冲式上涨对于供给释放反而无益,只会放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并触发需求端的负反馈。而持续稳定的高价可能是鼓励供给侧持续投入以满足缺口必不可少的途径。当然,所谓的供需缺口只是理论层面上对未来供需的推演,长期来看,供需双方将通过价格机制匹配彼此。价格将上涨直到刺激出足够的边际供应,或是挤出边际需求者。以铜为例,在需求相对刚性的前提下,为刺激出足够多的铜矿供应增量,铜的理论激励价格应在10600美元/吨以上。 对于铁矿、煤炭等需求相对悲观的品种,价格可能将向下寻求成本支撑,长期的均衡价格应当锚定成本曲线的边际位置。以铁矿为例,从成本曲线看我们预计远期价格的理论中枢在80美元/吨左右。但预期也有反身性,市场缺乏足够动力去扩大投资,也会造成成本曲线的自发收缩,从而缺少应对需求波动的弹性。 未来几年铜价的表现可能是过去几年铁矿价格走势的镜像。2021年以来,铁矿价格的中枢也逐步下移,同时价格波动的上下沿也在逐步收窄。在中国钢材需求达峰的转折点,市场的认知建立需要过程。市场对供需前景的认识愈清晰,价格波动也愈窄。对比之下我们预计未来几年铜价格可能是中枢震荡抬升但价格波动亦逐步收窄的过程,一方面,价格上涨是供需匹配的大概率路径,另一方面,铜的供需曲线的弹性也将更加明朗,极端的高价或低价因此可能更难出现。 需求侧新旧接力,从量变走向质变 中国驱动的需求增长或已接近尾声 从两条曲线看中国大宗商品消费增长轨迹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是驱动大宗商品消费增长的两股力量。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仅有房屋与各类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也有随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而提升的各种消费需求。中国的工业化也并不仅限于满足内需,同样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产业链往中国的集中一方面推升了对上游矿产资源的进口,另一方面中游大宗品的直接与间接出口也水涨船高。因此,我们看到20多年来中国在各类大宗商品消费里的绝对量与占比双双上升,许多商品的消费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表1:2000年至今中国各类大宗商品消费量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BP,Energy Institute,USDA,WoodMac,Wind,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中国各类大宗商品人均消费及全球平均(灰线),2000年对比2023年 资料来源:BP,Energy Institute,USDA,WoodMac,Wind,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中国消费占全球的比例 资料来源:BP,Energy Institute,USDA,WoodMac,Wind,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截至2023年,中国的人均煤炭、钢材、铜、铝、原油和豆粕消费分别为2.23吨标煤、648千克钢材、11.8千克铜、28.9千克铝、685升原油和54.7千克豆粕,占全球消费的比重分别为56%、51.1%、51.6%、58.4%、16.3%和30.3%。具体来看,作为中国的主体能源,煤炭的人均消费量在2000年的时候已高于全球平均值,过去20多年也支撑了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消费稳健增长,录得了约5.1%的年化增速。钢材、铜、铝等工业金属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制造业,2000年以来的年化消费增速均在10%左右。相比较下,石油消费的增长曲线似乎稍显平缓与滞后,且2023年的人均消费仍略低于全球平均。受资源禀赋制约,石油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比一直不高。农产品方面,居民蛋白需求逐年提升,豆粕等饲料的人均消费是23年前的5倍左右。 从中国以及部分先发国家的经验来看,大宗商品的历史消费增长轨迹一般可以简化为两条曲线。一条是S型的人均消费量(versus人均GDP)增长曲线。 图表4:大宗商品人均消费量S型增长曲线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主要经济体人均石油消费与人均GDP 资料来源:BP,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主要经济体人均铜消费与人均GDP 资料来源:WoodMac,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另一条是用单位GDP的大宗商品消费量(强度/intensity)来勾勒。大宗商品消费强度实际反映的人均消费与人均GDP曲线的斜率。先发国家的大宗商品的消费强度一般已进入到长期回落的趋势,能源品种如原油、煤炭或一次能源消费的趋势往往从高位下滑,意味着需求增长弹性往往要持平或弱于GDP增速。但发展中国家工业品的消费强度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前半场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即快于GDP的增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触顶回落,这也基本是人均消费曲线斜率放缓的时间点。 图表7:单位GDP大宗商品消费量(消费强度)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中国单位GDP耗油量 资料来源:Wind,Energy Institute,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中国单位GDP耗铜量 资料来源:Wind,WoodMa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国别对比看,同一品种在不同国家的增长斜率与见顶位置也不尽相同,见顶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发展路径与经济节奏,因此不能机械地对比。 图表10:中国大宗商品人均消费S型增长曲线(1978-2023年) 资料来源:BP,Energy Institute,USDA,WoodMac,Wind,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大宗商品需求增长有先后与弹性之别 农产品:一般而言,粮食类农产品的消费增长要先于能源和工业品达峰,不过蛋白、油脂等改善类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相对偏晚一些。中国的人均口粮(水稻、小麦)消费早于1980年代就已见顶(约200千克/人)。2015年以来的二次增长主要是生物燃料需求的驱动,这属于农产品的工业化应用。 工业品:工业品中,铜与钢材的需求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黑色与有色在地产、基建、机械、汽车、家电等均有许多重叠的应用场景。先发国家的经验来看,日本两者消费见顶的时间基本一致,而韩国铜消费反而先于钢材见顶。不过,我们认为中国钢材需求增长大概率将早于铜见顶,主要是钢材在中国的应用场景更加偏重于经济发展前半场,譬如固定投资属性较强的房屋、铁路、桥梁等基础建设,但铜的下游需求中汽车和家电等消费品比重相对较高,电气化的提升也为铜消费提供了更多机遇。 图表11:中国人均铜与钢材消费 资料来源:WoodMac,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铝的消费增长弹性远大于铜和钢材,我们认为这主要体现了供给端对需求的影响。据我们测算,近30年间电解铝的成本上升速度远慢于铜,1990-2023年电解铝成本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仅为1%,但同时期铜成本增长了170%,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1%。铝在部分物理性质上,如导电性、耐腐蚀性等方面弱于铜,但其成本优势推动铝在工业场景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如在一般低压导线中,相同导电性的铝导线成本约比铜导线低87%,其重量也更轻。因此在开阔地带的长距离输电中,钢芯铝绞线成为主流选择。 能源:煤炭与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增长斜率弱于电力和工业品。过去20年,以相对GDP的弹性衡量,中国化石能源的增长相比发电量与有色、黑色等工业品偏弱。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随经济发展保持增长,但在经济与电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煤炭的消费强度实际是在下滑的。不过,煤炭消费在2013年第一次见顶后并未持续下滑,而是保持了一定韧性,自2019年以后再度回升。石油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一直不高,油车的增长空间亦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所抑制。 图表12:中国人均原油和煤炭消费对比 资料来源:Energy Institute,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国大宗商品消费见顶在即 向前看,我们预计中国驱动的大宗商品需求增长可能将逐步放缓。一是人口达峰叠加城镇化斜率走缓并接近尾声,中国地产需求中枢已跨过拐点开启下滑趋势,传统基建的增量空间也比较有限,工业金属消费将明显承压。过于依赖地产与基建的黑色系首当其冲,铜、铝建筑相关的消费占比亦将呈下滑之势。二是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的消费将逐步削减,煤炭消费见顶在即,石油上方空间受限。从人均消费的S型曲线看,口粮和钢材已基本见顶,煤炭见顶在即,不过,双碳目标下的电气化趋势下,有色和原油可能将不遵循传统需求增长路径。从单位GDP消费强度看,除电力外各类大宗商品基本都进入了下行趋势,意味着未来消费即便有增量空间,增长的弹性也要弱于经济增长。 图表13:中国各类大宗商品增长轨迹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黑色系:人均铁元素消费见顶,钢材消费与经济增长开始脱钩。地产是过去钢材消费增长的第一大驱动。我们测算2000-2020年间中国生产共约123亿吨粗钢,其中40%来源于
房地产
建设的直接需求,这还没有考虑地产产业链上相关的机械、家电等钢制品。新开工和施工面积的萎缩将对螺纹等钢材品种的消费形成持续拖累。另外,基建对地产下滑的对冲也很难持续。传统的铁路、公路、城市交通等基建项目的每年新增量也将逐步减少,单位基建投资的耗钢强度将逐步下滑。考虑到中国制造业的体量规模以及新能源相关等新的需求增长点,部分领域的钢材需求可能有结构性亮点,譬如汽车、钢结构等。但从体量上看结构性增量难以带动整体钢需向上。 煤炭:在双碳目标下,我们预计中国的煤炭需求达峰在即。2024年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1]明确提出未来5年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发电仍是最大的煤炭消费领域。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显著增长,我们预计火电发电量将在未来1-2年内见顶,中国煤炭消费达峰也将同步到来。不过,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得可再生能源出力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考虑到在电气化趋势下电力需求可能超预期增长,火电仍将承担“压舱石”作用。当下正处在火电从主力电源向支撑调节电源转变的过渡阶段,火电在达峰后可能仍将在高位波动一段时间。 石油:能效提升与绿色转型限制国内石油消费的增长空间,因此我们认为在电气化趋势下,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可能并不会遵循部分先发国家的路径,中国石油需求的达峰高度和时间点都将明显小于和早于先发国家。石油需求的增长比较依赖于汽车保有量的提升,一般来说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汽车保有量才会加速上升,这使得石油增长一般滞后于工业品。当前中国的每千人汽车保有量245辆,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可能是为数不多也低于全球平均的大宗商品。如果以其他商品作为参照,中国的石油需求仍有比较大的增长潜能,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意味着中国可能将绕过这个进程。 不过当前新能源汽车可能暂未对传统油车形成存量替代。短期燃油乘用车存量或将继续增长。 有色:铜、铝因其优良的导电性能,在电气化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有色的新能源需求将对冲其传统需求的下滑,相比于钢材等品种,其需求增长趋势因此将得以延长。后文针对这一点将作进一步的阐述。 农产品:我们预计中国的农产品消费在总量上增长将放缓,但在结构上趋于多元,并向高端化、健康化的方向转变。 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需求正从量变走向质变 1900年至今的四次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背后,均有欧美、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在城镇化与工业化驱动下商品需求的大幅提升。印度及东南亚等地作为处于需求上行通道的新生力量,能否在全球需求回归内生驱动之际,成为商品需求的增量贡献者,也备受市场关注。我们在2023年10月发布的《印度商品需求:机会与挑战并存》中已经从一个偏宏观的视角分析了印度需求的潜力与掣肘,并对能源、黑色、有色和农产品各个品种均做了定性的展望。 从理论上讲印度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亦当遵循S型曲线。当前其各类商品的人均消费均处于偏低的水平,在S型曲线上仍处在增长前期。随着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大宗商品需求应有比较大的增长潜能。综合考虑印度需求的全球占比,我们认为当前印度对各类商品全球平衡的“影响力”排序为:焦煤>油脂>石油>铁矿>铜、铝。本文将主要聚焦未来几年内印度对焦煤、铁矿和石油等品种全球平衡表的影响几何。 黑色系:钢材消费或率先受益,长流程份额将持续提升 以中国的经验看,钢材下游中固定资产投资属性偏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印度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前半场,钢铁及焦煤、铁矿等原料的需求或将率先受益。印度在2017年提出的国家钢铁政策[2]中计划到2030年将人均钢铁消费提升到160千克/人,同时将粗钢产能提升至3亿吨。近年来印度粗钢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1-7月印度粗钢产量已同比增长7.2%。供给端,在炼铁环节,2023年印度生铁和DRI产量分别为8570万吨和5110万吨。在炼钢环节,2023年印度转炉钢和电炉钢产量分别为6430万吨和7190万吨。需求方面,2023年印度钢材表观消费量约1.35亿吨,人均粗钢消费量94.7千克。从需求结构上看,印度钢铁下游消费中建筑占约七成,机械约17%,汽车约8%。进出口方面,2023年印度转为了钢材净进口国,未来可能维持小幅的净出口状态。 我们预计以高炉-转炉为基础的长流程炼钢或将成为印度钢铁产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当前印度转炉份额约为47.2%。根据其2017年提出的规划,印度将在2031年将高炉-转炉工艺产量提升至60-65%。历史上,印度因焦煤资源缺乏的原因,煤基DRI-电炉的工业比较普遍,同时印度铁矿也适合生产DRI所需的球团。印度球团/粗钢产量比约为55%,而中国仅为20%。当前印度是全球最大的DRI生产国,不过其DRI是以动力煤为能源,而非像中东、美国等地一样利用天然气。相较于电炉钢,长流程在规模、效率、质量、承载就业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是大规模钢铁工业的重要基础。向前看,我们预计印度转炉钢在其粗钢生产中的份额或将逐步提升。 图表14:印度人均钢材消费 资料来源:CRU,WoodMac,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5:印度粗钢产量:分工艺 资料来源:CRU,中金公司研究部 毋庸置疑,印度对铁矿、焦煤的需求将随高炉产量的释放而逐年增长,但印度增长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且自身煤、矿产量亦在增长,因此其对全球平衡表的影响仍要进行具体分析。印度焦煤和铁矿不同的资源禀赋使得其在海运市场上的未来角色并不相同。我们在本文中提供了3个印度钢材消费增长情形,自下而上地分析焦煤与铁矿海运市场可能受到的影响。 从中国经验看,“两化”前半场的时候,钢材消费增长的弹性应大于其经济增速,即单位GDP的钢材消费强度在逐步上升。因此在基准情形上我们预计到2030年印度钢材消费将达到2.14亿吨,对应2023-2030年间6.8%的年化增长,略快于同期内6.3%的GDP年化增长(参考标普的印度GDP增长预测),到2030年人均钢材消费约140公斤。在悲观情形中,2030年印度钢材消费增长到1.83亿吨(23-30 CAGR 4.5%),对应120公斤的人均钢材消费。在乐观情形中,2030年印度钢材消费增长到2.44亿吨(23-30 CAGR 8.9%),对应160公斤的人均钢材消费。 焦煤:海运市场需求增量可期 在基准情形中,到2030年印度生铁产量将增长至1.7亿吨左右。除高炉外,烧结、铸铁和合金等环节亦消费一定量的焦炭。我们预计印度的焦煤进口需求将与其生铁、焦炭产量保持同步增长。尽管印度煤炭资源量比较充裕,但焦煤的资源禀赋较差,质量亦偏低。根据CRU,进入焦化环节的焦精煤产量占其官方公布的焦原煤产量仅约9%,主因在于焦煤的灰分较高,一般在28%-45%之间,同时印度洗选矿能力较为有限,剩余的焦煤实际上是被应用于发电环节的。因此,即便印度煤炭产能在不断扩张中,我们认为印度钢厂对进口炼焦煤的高依赖度在未来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观。我们认为到2030年印度实际可利用的焦煤资源也仅在1500万吨左右。印度将不得不向海外索求焦煤资源。在基准情形中,到2030年印度对海运焦煤的进口需求约为1.38亿吨,较今年进口量增长近一倍,相当于今年焦煤总出口的45%。即便未来中国焦煤进口需求可能是一个下滑的趋势,印度的增量对海运煤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图表16:印度焦煤平衡表及分情形展望 资料来源:WoodMac,CRU,CEIC,S&P Plat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当然从理论上说,印度也可以通过进口焦炭的形式来满足高炉的需求。我们的平衡表里并没有考虑印度未来焦炭的进口增量。从一定程度上说,进口焦炭的需求将通过焦炭生产国,譬如中国和印尼来传导到海运焦煤市场上。因此,印度如果选择从中国进口大量焦炭的话,对海运煤市场的需求压力可能会被蒙煤分担一些。蒙古焦煤资源较为充裕,远期产量预期较高,但运输到海运市场成本较高。通过国内的焦化产能出海在逻辑上是可行的。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印度焦炭进口量明显增长,同比增幅达15.3%。印度进口焦炭的不确定性主要在政策端。今年4月印度商工部宣布建议对进口低灰冶金焦炭(Low Ash Metallurgical Coke)以进口数额限制的方式实施为期1年的保障措施[3]。 铁矿:尚不足够影响全球平衡 印度对海运铁矿市场的影响可能并不如焦煤大,主因在于其铁矿资源亦比较充裕。印度铁矿资源以赤铁矿为主,出口以球团和低品粉矿为主。印度铁矿分为商业矿(可出口)和钢厂自有两种,前者可以用于出口,而后者则一般是钢厂自我消化。当前商业矿占比较高。历史上印度铁矿生产和出口受法院的非法开采禁令、出口关税等影响较大。近几年钢厂自有矿的开采权得以延长,商业矿矿权也经历了重新拍卖,印度铁矿产量随粗钢产量的增长水涨船高,2023年达到了历史新高的2.49亿吨,同比增长了28.2%,我们预计到2030年其产量可能达到3亿吨。 印度生铁产量的增长叠加自有矿占比的提升,可供出口资源可能面临一定压力。另一方面,印度对海外铁矿,特别是高品矿的进口需求长期来看也将提升。不过,短期来看,因为其自身产量的增长,印度对海运铁矿石市场的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小的。从我们的平衡表可以看出,在基准情形下,要到2028年印度才可能转变成铁矿的净进口国,即印度的铁矿石需求大于其本国供应量。在乐观的情形下,这个时间点可能提前到2026年。在悲观情形下则要到2030年以后。 图表17:印度铁矿平衡表及分情形展望 资料来源:WoodMac,CRU,CEIC,S&P Plat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动力煤:用电强度提升利好用能需求 印度的动力煤需求亦将受益于其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发电量的快速增长。与新能源发电相比,火电持续稳定、灵活调节的特质对工业化早期供电与电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叠加印度自身的煤炭资源禀赋较强。尽管印度亦有清洁能源计划,但我们认为煤电仍将是印度电源建设的首选。煤电在其发电结构中可能仍将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其煤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约为75%,煤电装机量约一半。根据印度电力部发布的《国家电力规划2022-2032》[4],为满足其尖峰能源需求,到2032年印度煤电装机需新增46-54GW(在当前基础上再增加20%)。 我们预计在中长期内印度煤炭需求仍将增长。除了占印度煤炭消费近7成的电力外,其余领域,如钢铁和水泥的产量亦将保持增长。近几年需求增速快于自身产量释放,印度对进口动力煤的依赖明显提升。长远来看,随着印度着力推进煤炭产能开发与释放,我们预计印度对海运动力煤进口的需求可能并不会像炼焦煤一样同步增加,而是呈一个逐步降低的趋势。 原油:印度已成为全球石油需求的重要增长来源 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强度的拉动遵循相似的轨迹,从人均石油消费与人均GDP的相关性来看,印度石油需求仍处于上行通道。2014年以来,印度开始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来源, 2023年,印度石油消费约为541万桶/天,全球占比达5.3%,与1997年我国占比基本相当。 往前看,我们认为印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或继续支撑道路运输需求扩张,并驱动印度石油需求重回长期增长路径,2022-25年需求复合增速或有望达到6.8%,为全球石油需求贡献重要增量。 农产品:受益于人口与人均消费的双重增长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叠加人口基数的扩张,我们认为印度对肉类和大豆等高蛋白食品以及油脂的需求有明显的增长空间,有潜力成为未来全球农产品市场增长的新动力。根据USDA-ERS的研究,印度2019年的人均卡路里摄入量约为2500卡路里/天,其中肉类卡路里摄入量仅为300卡路里/天,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居民的卡路里摄入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印度的农产品消费也将受益于印度持续增长且庞大的人口基础。我们预计印度将在未来的全球农产品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绿色需求对冲传统领域逆风 “双碳”目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利好有色金属需求增长 我们认为,“双碳”目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利好有色金属需求增长,一是前端能源的结构转型,二是终端电气化率的提升,三是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电网系统。三条主线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铜、铝等有色金属消费的长期增长。 首先,全球来看,电力生产是最主要的碳排放量来源,约占总排放量的30%,因此其脱碳步伐也最为领先,对铜、铝等有色金属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最为显著。根据BNEF预测,到2028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722GW,GWEC预测风电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162GW。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发电效率提升、以及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光伏、风电需求对于支持政策的依赖性或将减弱,逐步转向以经济性为主要指导的内生性增长,需求韧性将显著提升。 其次,终端消费电气化对于有色金属需求增长的推动以新能源车领域最为突出。不过,我们也意识到政策变化对于新能源车渗透率的短期影响不可忽视。年初以来,欧洲补贴退坡,进口关税提升以及美国电池采购新规导致补贴口径收窄,中国之外市场的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因此较为疲软。2024年上半年,中国以外新能源车销量255万台,同比增速 6%,其中欧洲销量139万台,同比增速仅2%;北美销量81万台,同比增速10%。但长期来看,随着动力电池成本下探,新能源车性价比持续提升,同时补能网络不断完善,我们认为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上升路径仍较为明确。 另一方面,续航里程和补能效率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产品竞争力,各家车企均在加速技术迭代,驱动单车铜、铝消耗持续增长。铜受益于单车带电量持续提升,同时高压快充迭代趋势明确,整车需要串联更多的电芯。铝的增量则来自于汽车的轻量化需求。相较于高强度钢,铝合金材料密度仅为其 1/3,相较于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又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因此,铝合金是目前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最理想选择。 最后,上述的各类能源供给与消费侧的绿色转型,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电网系统作为基础。一方面,新能源发电侧与用电侧多存在地域错配,电力外送需求将推动特高压钢芯铝绞线用量增长。例如我国风能与太阳能资源集中在西北地区,但用电负荷中心却主要集中在东南部。风光大基地建设的逐步落地的同时,“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新增特高压交流线路1.26万公里、直流线路1.72万公里。 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变迁对配电网接纳容量与消纳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电网投资有望进一步向用铜密度更高的配电侧倾斜。3月1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5],提出要加大配电网投资。我们预计“十四五”配电网投资占比有望突破 60%。电网设施的完善也有利于潜在装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近年来,中国地产周期面临下行压力。开工数据自2021年末、竣工数据自2024年初均进入深度负增长区间。与此同时,在地方债务压力与投资回报率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基建投资也出现边际放缓。传统框架中,有色金属需求增量主要来自于中国,而中国需求又主要受
房地产
与基建周期驱动。因此,2022年以来,对于中国需求的担忧对有色价格形成明显压制。 不过,对比2018与2023年的铜铝下游数据,我们发现五年间新能源需求占比呈迅速提升的趋势。在我们的历史平衡表中,铜的新能源需求占比(包括光伏、风电、新能源车)从2018年的4%上升至2023年的14%,铝的新能源需求占比(包括光伏、特高压、新能源车)从2018年的3%上升至2023年的16%。虽然新能源增速已有所放缓,但是从基数看已足以与传统建筑需求相抗衡,近年来新能源领域对铜需求的增量,已能基本抵消国内地产周期下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从2024到2028年,全球铜的绿色需求占比将从14%进一步提升至17%,铝的绿色需求占比将从13%进一步提升至22%。从占比的提升幅度来看,新能源需求的增长并不逊色于2000-2010年间的中国需求增长。量变带来质变,随着边际需求增量让位于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铜铝价格周期或与能源转型进程关联愈发紧密,而与传统需求周期逐步分化。 图表18:全球铜绿色需求预测2023-2028 资料来源:WoodMac,BNEF,IEA,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9:全球铝绿色需求预测2023-2028 资料来源:WoodMac,BNEF,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数据中心铜消费量有限,但长期来看电网升级扩容可能利好用铜需求 AI与数据中心的发展可能通过电网升级扩容的需求来驱动铜的消费。必和必拓(BHP)预测,到2050年,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的兴起将会带来每年350万吨铜的消费。虽然目前数据中心相关的需求占铜总需求尚不足1%,但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6%-7%。这其中不仅包括数据中心内部的冷却系统、处理器连接系统,也包括配套的电力供应系统。数据中心自身铜消费需求有限,但数据中心需要稳定、庞大的电力供给,对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电网新建与改造升级需求有望驱动铜消费长期增长。根据IEA测算,2022年数据中心(不含加密货币)的用电量约为240-340TWH,约占全球用电量的1.3%;包含加密货币后约为450TWH,约占全球用电量的1.7%。IEA预计中性情形下,到2026年数据中心(包含加密货币)的用电量将提升至800TWH,CAGR约15%。我们认为,数据中心对于电力供给的平稳性诉求较强,因此目前的电网系统可能有升级扩容的需求,从而对铜消费形成利好。 美国再工业化提供边际增量 为了衡量再工业化进程对于大宗商品需求的拉动,我们在《美国再工业化需求测算:见微而知著》中测算了美国1988-2001年间主要大宗商品消费量对于实际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综合来看,美国制造业投资上行对于全球商品需求中石油需求的提振相对明显,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上升1%,全球石油消费或提振0.24%。这里仍需提示的是,由于《通胀削减法案》重点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回流美国,考虑到铜、铝在光伏、新能源车应用中更高的密度,我们预计对铜、铝的消费弹性可能高于历史水平。 自去年四季度起,我们已观察到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开始显露出由建筑向设备投资过渡的迹象,后续可能为石油、有色等市场带来一定边际增量。 供给侧,新旧能源、地域之间 与上下游分化明显,可能埋下风险 有色:干扰率上升推动资本开支约束提前兑现 正如我们在2024下半年展望中所指出的,铜、锡、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本开支长期不足。以铜矿为例,全球铜矿资本开支自2013见顶后,多年维持低位,即使在2020-2021年的铜价上行周期中,推动铜矿产能内生增长的扩张性资本开支也并未有显著的增加,大型矿山更加倾向于以并购的形式扩张自身铜矿产能。 从存量角度来看,逆全球化趋势、资源民族主义带来的矿端干扰率提升正推动供给收紧逻辑的提前兑现,我们预计全球铜矿供给将在2026年达峰。具体影响事件如2023年11月28日,巴拿马最高法院裁定政府与第一量子矿业方面续签的Cobre铜矿20年运营合同违宪,勒令该矿停止开采[6]。印尼也可能将在今年12月31日实施铜精矿出口禁令。此外,现有运行项目大多来自于2000-2012年的开采周期。随着浅表资源的消耗,矿山品位下降,开采成本趋于上升。矿山设备的老化也导致检修停产更加频发。 从增量角度来看,未来潜在的铜矿大多为绿地项目,所需的初始资本投入趋于上升,如图表所示,Baimskaya、El Abra等远期大型项目初始资本开支强度高达2.5万美元/年产吨铜。且未来的项目大多分布在政治动荡、基建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激励价格中所需风险补偿大幅提升。根据WoodMac的测算,IRR=15%的基准情形下,铜矿激励价格高达4.85美分/磅(折合10689美元/每吨)。 图表20:铜矿资本开支与产量(3MMA) 资料来源:WoodMa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1:全球铜矿激励价格曲线 资料来源:WoodMac,中金公司研究部 铁矿:资本开支回升幅度稍显逊色 我们认为,矿端资本开支不足、供给弹性较弱也是近几年铁矿价格在下游需求逆风中得以保持相对坚挺的重要原因。近几年铁矿价格长期维持在100美元/吨以上的水平,在黑色产业链内部的利润分配中也占据明显优势。对比四家主流矿山的铁矿业务资本开支周期与产量来看,上一轮CAPX周期见顶于2011年,稍微滞后于2010年铁矿年均价的高点。这轮资本开支推动矿山产量逐年释放并于2018年见顶停滞。产量高点落后资本开支高点约7年, 与铁矿项目的开发周期基本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本轮铁矿“牛市”的种子在上一轮资本开支周期见顶的2011年可能就埋下了。 本轮资本开支周期自2017年见底后开始上行,与价格回升的趋势保持一致。按照上一轮资本开支与产量间隔7年的规律,产能投放周期应自2024年开始,这与今年铁矿发运量的表现也基本符合。近几年海外矿山项目接连投产并开始产量爬坡,譬如力拓的Gudai-Darri、BHP的South Flank、FMG的Iron Bridge II等项目。除主流矿山外,一些低品位的非主流矿山的供给也开始释放,贡献了许多增量,譬如Mineral Resources的Onslow项目。这使得2024年铁矿成本曲线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右移,铁矿的供需均衡价格也承压下行。未来几年,我们预计全球铁矿供给将脱离停滞期并延续今年增长的趋势,比如几内亚的西芒杜,作为当前世界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待投产项目,最早可能在2025年底试运行。 但相比于上一轮,本轮资本开支回升的幅度仍相对逊色,特别是2020年以来,四大矿山的CAPX相比于铁矿价格的上涨弹性偏弱。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矿山对远期需求较为悲观,对于产能投资也相对谨慎。一方面,中国的铁矿消费面临下降已基本是市场共识,另一方面,钢铁行业也面临脱碳需求,西澳铁矿资源为赤铁矿,主要用来生产烧结粉,但烧结环节碳排放较大,在未来钢铁生产中可能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这都是西澳的几家矿山在进行投资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相比之下,可应用于DRI和氢冶炼的球团在近几年比较受到青睐,是钢铁与铁矿行业投资的热点。印度和中国分别出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安全的诉求,在政策主导下对自有矿的开发力度反而在加大。总的来看,海运铁矿市场供给端的资本开支意愿并不足够,尽管说需求端面临较大压力,但铁矿价格的底部支撑相比于过去可能是抬升的,其回落的过程可能也比较曲折。 图表22:四大矿山铁矿业务资本开支与铁矿价格 资料来源:CRU,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3:四大矿山铁矿业务资本开支与产量 资料来源:CRU,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煤炭:新增产能投资主要在印度、印尼和蒙古 过去几年的高煤价下,全球煤炭企业均收获了丰厚的现金流,但在转型压力下,澳大利亚、美国等传统煤炭出口国的产能投资提升幅度仍比较有限,煤炭企业的资本开支意愿不高,也面临诸多外部约束。俄乌冲突的短暂扰动过后,欧洲煤电需求重回下行通道,抑制了煤炭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但即便是需求前景相对乐观一些的焦煤,企业对产能投资的兴趣也并不大。从图表可以看出,三家主要海运焦煤生产商的资本开支增长平平与处在高位的煤价形成了鲜明对比。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海运焦煤市场的供给侧可能缺乏足够应对需求增长的弹性。 但在印度、印尼和蒙古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煤炭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亦或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可能仍有一席之地。我们看到这些地区对于煤炭行业的投入仍呈上升趋势,以满足本国或是出口需求。正如前文所述,印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离不开煤炭。印度煤炭资源禀赋高,当前约有1100亿吨煤炭储量,全球排名第5(次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中国),且储产比高达147(中国为37),意味着较大的待挖掘潜力。印度煤炭以露天矿为主,开采成本偏低。图表24显示了印度最大煤炭企业CIL近几年水涨船高的资本开支,我们预计印度煤炭产量将保持较高增速。印尼煤炭行业近几年享受到了地缘冲突导致的煤价高企的红利,出口量增长很快,对产能投资也相对积极。我们预计印尼煤炭将以满足印太地区经济发展和用能需求为主。蒙古方面,中国自身焦煤资源瓶颈叠加澳煤贸易流向转变,蒙煤出口量增长较快。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蒙古政府鼓励开发国内煤炭资源。除公路外,中蒙边境上AGV、铁路等跨境运输通道也在积极推进中,以甘其毛都口岸为例,若铁路通车,跨境运输能力最高有望突破1亿吨/年。我们预计未来蒙煤的消费比例或随进口量进一步提升,海运煤的进口需求可能会被替代,这可能是未来海运煤市场的一个下行风险。 图表24:Coal India资本开支 数据说明:财年数据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国方面,产能投资依然是由政策主导的。在“双碳”目标下煤炭需求达峰在即,但短期煤炭“主体能源”的定位不会改变,依然是能源系统的压舱石,国家鼓励先进产能释放。《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7]中要求“保持煤炭产能合理充裕,增强煤炭供给弹性和灵活度,有效应对煤炭供应中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等情形”,“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新疆对煤炭产能开发热度较高,未来可能将取代三西地区成为中国煤炭增量的主要来源。 原油:上游投资不足带来供应瓶颈 2021年以来的高油价对于上游投资的刺激效果有限,据IEA数据,2023年全球油气上游资本开支约5380亿美元,低于2019年水平约7%,但布伦特油价中枢却抬升了约28%。我们测算2024年全球石油供给的剩余产能或已基本集中在了主动约束产量的OPEC+国家,而在美国原油产量在2023年创历史新高后,增产速度可能已经步入放缓通道。 2024年美国大选为石油供应前景增添变数,共和党在竞选承诺中明确提出“让美国成为全球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国”[8]。但历史经验显示共和党执政或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国原油增产。我们认为共和党再次执政,可能也难以改变今明两年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增长放缓趋势。近年来高油价对美国油气上游资本开支的刺激有限,新井钻探不足,库存油井释放后也已经降至历史低位。并且由于美国页岩油主产区中联邦土地的使用率已高达91%,即使共和党当选,在短期内可能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有效缓解增产减速。 长期看,存在环保争议的阿拉斯加州和墨西哥湾海上的石油产量或直接受大选结果影响,但供给增量的实际兑现或需要较长周期。概率相对较高的是,特朗普当选或有望促进阿拉斯加州的储备项目如期投产,在2026-30年带来15-20万桶/天的新增产量。此外,如果特朗普再次增加阿拉斯加州和墨西哥湾海上油气的租赁范围,从政府释放油气租赁到最终投产或需要约10年周期,且政策后续的推进也存在不确定性。 本文摘自中金研究2024年9月22日已经发布的《新宏观策略研究(七):大宗商品供需新范式,分化仍是主线》,分析师: 王炙鹿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3030003 缪延亮 联系人 SAC 执证编号:S0080123070015 SFC CE Ref:BTS724 郭朝辉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3070006 SFC CE Ref:BBU524 李林惠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4060004 陈雷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4020004 赵烜 联系人 SAC 执证编号:S0080123080030 庞雨辰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4070004
lg
...
格隆汇
2024-09-23
李迅雷:人民币升值有望破7,A股市场并购机会将大幅增加,建议投资者重配黄金和国债
go
lg
...
的升值过程将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 对于
房地产
市场,李迅雷认为,当前市场上关于新房销售面积下跌至某一水平就能见底的说法并不成立。他指出,中国目前的租售比仍然偏高,这对房价有长期的抑制作用。他强调,不能仅仅因为销售量达到一定水平就认为房价会触底,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房价的估值水平和对未来企业成长性的预期。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李迅雷建议政府应加杠杆,特别是中央政府,每年发行5万亿,10年发行50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他认为,多发国债没有后果,只有好处,可以增加政府的有形之手,加大力度。他强调,中央政府的杠杆水平相对较低,有很大的加杠杆空间。 李迅雷认为,A股市场的并购机会将大幅增加。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企业日子不好过,很多企业经营不下去,这为并购重组提供了机会。他指出,美国的股票市场80%的股票消失了,而A股市场的退市股票比例还不到2%,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公司退市或被收购兼并。 对于未来的利率走势,李迅雷认为利率可能还是会下行。他提到,美联储已经降息,而中国央行目前表现出了定力,没有立即跟进降息。但他强调,有定力不等于不降息,考虑到中国实际利率水平比美国要高,未来中国央行仍有可能降息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李迅雷建议投资者应重配两类资产:黄金和国债。他自2016年起就一直推荐黄金,认为在全球经济低增长、高震荡的背景下,配置黄金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同时,他也看好国债,认为在当前的资产荒背景下,国债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选择。
lg
...
金融界
2024-09-23
基金早班车丨权益类新品占比近九成,基金加大逆周期布局力度
go
lg
...
09-20 3 160218 国泰国证
房地产
行业指数A 1.3614 吴中昊 2024-09-20 4 501311 嘉实港股通新经济指数(LOF)A 1.3594 刘珈吟、王紫菡 2024-09-20 5 161226 国投瑞银白银期货(LOF)A 1.3535 赵建 2024-09-20 QDLL型基金TOP(5) 排名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日增长率 基金经理 统计日期 1 513120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QDII) 3.0735 刘杰 2024-09-20 2 019671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联接(QDII)C 2.8862 刘杰 2024-09-20 3 019670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联接(QDII)A 2.8785 刘杰 2024-09-20 4 159892 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ETF(QDII) 2.8467 赵宗庭 2024-09-20 5 159615 南方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ETF(QDII) 2.8354 朱恒红 2024-09-20
lg
...
金融界
2024-09-23
北京打头阵!新一轮楼市刺激政策或将出台,两类企业有望受益
go
lg
...
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提到,优化
房地产
政策,适时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优化商品住宅用地交易规则,改革
房地产
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光大证券分析称,随着北京率先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预计后续更多的城市有望跟进,推动楼市回暖。 在现行政策下,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购房者所需支付的契税、增值税等税费:普通住宅通常享受较低的税费优惠,而非普通住宅则面临较高的税负。如果取消这两个标准,意味着所有住宅将享受相同的税费标准,从而减轻了部分购房者在购买高价住宅时的税费负担,刺激居民的购房热情。 从最新的楼市销售数据来看,9月上半月,重点城市一二手房成交表现环比继续走弱,预计9月新房市场继续承压,二手房市场有望呈现一定活跃度,全月
房地产
市场销售量环比增长或有限。 在此种情况下,楼市政策方面,未来需求端刺激政策可能会有进一步加码,例如: 1)下调新增房贷利率。在美联储启动降息周期后,国内降息预期亦升温,LPR利率有望持续下行。 2)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近期,市场对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美联储正式降息之后,这一预期兑现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一旦预期兑现,有望提振楼市的信心。 3)核心城市限购放松或变相放松限购,以及降低购房成本等。 4)
房地产
收储政策继续加码。目前,收储仍处于市场化、法制化框架下,需保证商业可持续原则,随着各地收储方案落地,去库存效用仍需观察,在刺激楼市的大背景下,收储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展望后市,光大证券认为,
房地产
多端数据迎边际改善,同时“收储”等政策端动作加速推进,行业底部特征信号显现;伴随政策持续发力,行业有望由局部企稳向全局扩散。落脚到A股市场,当前地产板块主要个股市值及仓位均处于历史低位,且市场对于楼市下行及业绩承压反应已相对钝化,关注优质龙头房企及二手房中介企业。根据市场公开资料显示,相关概念股包括:招商蛇口、保利发展、我爱我家、世联行等。
lg
...
金融界
2024-09-23
十大券商一周策略:A股磨底有望提速,两大底部信号出现,四个视角筛选机会
go
lg
...
以来的40%以下分位数,仅钢铁、汽车、
房地产
、煤炭、建筑材料处于2010年以来40%以上分位。 此外,中证A500 ETF发行中非同寻常的快,或意味着市场各方对它有着较高的重视程度。相较于沪深300指数,中证500ETF主要在成长风格的行业上有一定超配,其中电力设备、医药生物、国防军工超配较多,而银行与非银金融均低配4%,食品饮料也有一定程度低配。 华金证券:国庆假期风险有限,可持股过节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风险可能有限,可持股过节。(1)外部事件和政策可能偏积极,风险有限。一是今年假期期间外部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可能较低:首先,近期中美经济工作组举行第五次会议,短期内中美贸易摩擦激化的风险可能有限;其次,当前美国大选持续推进,哈里斯支持率略高于特朗普,美国拜登政府短期内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大概率维持稳定。二是国内外政策短期可能偏宽松:首先,美联储9月降息50BP,全球降息周期开启,外部流动性维持宽松;其次,美联储降息导致人民币汇率近期明显升值,再考虑到9月LPR并未调降,而商业银行超储率低位、政府债发行加速、临近假期流动性需求上升,短期降准窗口可能打开;最后,8月份国内经济数据继续走弱,临近四季度,超长国债发行、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政策短期内也可能进一步出台。(2)假期期间海外经济数据可能偏弱,但国内假期消费数据可能继续回升。一是从当前美国经济和就业放缓的趋势上看,国庆假期期间公布的美国9月份制造业PMI、非农就业等重要数据可能偏弱。二是中秋假期消费已回升至同比2019年出现明显增长的水平,国庆假期期间的国内消费数据可能继续回升。(3)假期期间美元指数可能维持偏弱走势,全球资本市场风险偏好有望上行。 节前继续逢低布局科技成长、部分核心资产和低估值红利等行业。(1)节前科技成长和部分消费值得逢低布局。一是历史经验上,国庆假期后一周科技、消费行业表现相对占优。二是当前来看,首先,产业趋势与政策催化不断,科技值得逢低布局;其次,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政策可能出台、国庆假期期间消费可能修复,使得大众消费相关板块也有配置机会。(2)节前部分核心资产也可能有配置机会:一是历史经验上,美联储降息后,核心资产和部分科技等成长行业相对占优;二是历史经验上,美联储降息后外资可能流入A股,核心资产可能受益;三是当前来看,电新、医药、食品饮料等部分核心资产基本面可能边际改善,短期可能有配置机会。(3)8月经济数据偏弱,长期经济潜在增速下行的趋势不变,叠加当前部分高股息板块调整已较多,高股息短期仍有配置机会。(4)节前建议逢低布局:一是政策和产业催化下的计算机(国产化、鸿蒙、自动驾驶)、传媒(游戏)、电子(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算力);二是景气可能改善的电新、大众消费(社服、商贸、纺服);三是低估值红利的银行、交运等。 光大证券:国庆长假临近,避险情绪下高股息方向在阶段调整后,配置性价比凸显 现阶段,市场信心扭转的关键在于国内政策,后市可以重点跟踪两条线索:一是更大力度的宽货币政策(比如降准降息)何时启动。二是宽财政政策能否加快落实实物量。 近期,多家中小银行纷纷宣布下调存款利率,说明自8月份以来的降息潮还在延续,这有利于缓解银行业的净息差压力。在存款利率下调后,后续可关注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会否进一步下调,进而引导LPR报价跟进下调,从而实现存量房贷利率的进一步下调。而在增量政策落地之前,大盘突破底部震荡格局的难度较大。 配置上,国庆长假临近,避险情绪下,高股息方向(比如银行、煤炭、公用事业等)在阶段调整后,配置性价比凸显;基于二季报景气线索,动力电池、电网设备、创新药、保险等也有很好的防御价值。 中信建投证券:“一批增量政策”到底有哪些,会成为后市行情选择方向的重要决定因素 当前A股面临的主要宏观环境为基本面偏弱+政策预期模糊。本周公布的8月最新金融数据和投资、消费等核心经济数据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于经济偏弱的判断,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于政策的期待很高,尤其是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后,市场期待周五公布的LPR也能有所调整,所以在前两天的行情表现中反映了这一预期,但周五LPR调降落空,市场情绪再次受到影响,午后在ETF放量下勉强收红。 但市场对于政策的预期和政策之间的博弈并未结束,而且这仍将成为短线影响行情表现的关键,后市需主要关注存量房利率会否调整以及高层一再强调的“一批增量政策”到底有哪些,这会成为后市行情选择方向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此之前,行情在政策博弈中的波动会进一步加剧。我们认为后市的政策空间可能仍会集中在货币政策和地产政策两个领域,在降准、新增信贷、降息、调整存量房贷利率、一线地产政策、收储政策等领域均有进一步的空间。 市场机会上,我们认为后续依然要围绕稳增长政策发力的方向、挖掘低位业绩边际改善的板块、短期有政策和事件刺激及央国企改革等几条主线,继续耐心等待市场情绪的修复和行情筑底的过程。 海通证券:两大底部信号出现,内外积极因素共振望推动股市中枢抬升,结构上重视业绩占优的高端制造 ①底部信号1:宽基指数接近2/5低点,估值、风险溢价处在历史底部;近半行业估值创年初以来新低,回吐2/5以来全部涨幅。②底部信号2:历史市场见底顺序高股息股>宽基指数>基金重仓股,当前高股息板块调整已经显著,后续观察能否企稳。③海外流动性环境已改善,国内政策或箭在弦上,内外积极因素共振望推动股市中枢抬升,结构上重视业绩占优的高端制造。 天风证券:把握波动率阶段放大机会,长期仍看“耐心资产” 等待地量之后的波动放大,把握消费阶段大波动,重视恒生互联网:首先,8月以来的A股行情展示出市场对内需政策预期的高度敏感性;第二,内需类消费板块在24H2可能反复的海外衰退交易+美国大选交易中相对出海链或占优。 长期来看,高股息超额反转条件或有两类:一是长期国债利率中枢不再下行,二是高股息板块股息率进一步提升受阻。长期风格切换需耐心等待更多右侧信号,具备垄断性、稀缺性的高股息资产有望获得价值重估。 东吴证券:目前阶段A股应切换为赔率思维,从四个视角筛选机会 当前市场对于全球流动性拐点这一外部因素存在明显低估,具备预期差和交易空间。海外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随着美联储降息进程的逐步推进,国内基本面有望基于外需的修复逐步迎来改善。 目前阶段,A股应切换为赔率思维,从四个视角筛选机会:1)股价超跌而基本面/基本面预期边际改善的领域;2)美元利率敏感型资产;3)高景气方向;4)产业趋势/产业政策预期强化的板块。 华创证券:行业配置维持现金流稳定的红利+低估值成长的估值修复 四季度政策因子权重加大,国内三个重要政策时点,关注10-11月稳增长发力窗口及25年总量部署,海外关注美联储降息进程及美国大选靴子落地。 三种假设推演:1、短期强刺激:财政和货币大幅双宽,市场或迎反转;2、中性稳增长:围绕地产、三中、特别国债,市场或企稳反弹;3、政策定力足:更多政策工具等待经济工作会议和明年“两会”后部署,市场仍需耐心等待。我们倾向于沿着中性稳增长路径演绎,但不排除短期强刺激的概率。 行业配置维持现金流稳定的红利+低估值成长的估值修复,红利关注石化、家电、教育出版、港口、银行等;成长估值修复关注电子、通信、电力设备、医药等。 平安证券:资本市场继续推进科技培育和并购重组 当前海外宽松周期已经开启,政策预期的博弈进一步延续,资本市场继续推进科技培育和并购重组(科技并购/国企重组等),科技产业蓄势,向上弹性风格更偏向于成长。中期继续建议关注政策支持和产业转型的方向,包括新质生产力(TMT/国防军工等)、高端制造业(汽车/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等)、国企改革等。
lg
...
金融界
2024-09-23
贺博生:黄金原油今日行情涨跌趋势分析及最新独家操作建议
go
lg
...
求担忧主要集中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疲软。
房地产
市场、老龄化的人口和蓬勃发展的清洁能源支出给东方大国的石油需求前景蒙上了阴影。经合组织欧洲石油需求的弹性也受到质疑,甚至季节性的美国夏季石油需求热潮也未能达到预期。标普全球商品观察的石油分析师在9月19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较低的利率最终将支持经济,因此支持汽油和柴油需求,但季节性需求疲软仍然存在,并将限制任何近期的上涨。” 原油技术面分析:原油日线一波连阳式低位反弹,短期进入宽幅震荡。4小时图依托中轨走出一波持续性的反弹,目前是二浪反弹当中,上方接近下行趋势线的阻力,面临关键选择点。多空持续性是个问题,短线留意4小时结构中的三角区间破位,以中轨做多头防守,下行趋势线为空头防守,破位延续的行情。综合来看,原油今日操作思路上建议以回踩低多为主,反弹高空为辅,上方短期关注72.0-72.5一线阻力,下方短期关注70.0-69.5一线支撑。 对现货黄金,白银TD、伦敦金,沪金、沪银、纸黄金、美原油投资感兴趣的、刚步入金市,资金遭到严重缩水、收益不理想的朋友、可以找-到我。你可以添加贺博生老师,我会根据你的进场点位、资金大小、给你进行合理的操作方案。由于我不知道你的仓位被套的点位在哪里,无法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带上你的单仓位找到贺博生(微信:hbs5686),我定尽力为你解决问题。 【投资风控第一、其次才是盈利】 A:控制止损,防范风险 黄金投资可以容许亏损,但是必须把亏损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严格设置止损是投资者盈利的第一步。投资者每次交易时最好将止损设置在成本的5%-10%范围内,如果价格一旦突破,则立刻平仓离场,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B:做好计划,保住盈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投资者在入场交易前首先应该对今日的行情走势作全面的预判,并对自己的盈利和损失范围做出设置。如果投资出现盈利时,提醒投资者要学会保住自己的盈利,可先将成本逐渐撤出,然后再用盈利的部分去博弈。 C:顺势操作,总结经验 黄金投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顺势而为,投资者只有顺着市场的前进方向才能更安全的获利,当然这需要投资者准确判断市场接下来的走势。当投资出现亏损时,投资者最应该做的就是总结自己交易中的失误,总结经验教训,防止错误再次发生。 贺博生寄语:茶可醉人,佛可渡人。投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赚更多的钱,为了让身边的人过的更好,没有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路上白捡的,这个市场不缺老师,缺的是一个有良心的老师,一个有责任心,站在客户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老师,我会和你们荣辱与共,共进共退,负责任的老师可以走进你的内心,知道你需要什么,一点即通。本人做人原则:说实在话,做良心事!我做单原则,点位没到我们就看,点位到了我们就干!为不同的客户定制不同的投资方案。 本文由黄金原油分析师贺博生(微信:hbs5686)独家策划,由于网络推送延迟性,以上内容属于个人建议,因网络发文有时效性,文中建议仅供学习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章的观点和策略不管和大家意见是否一致大家都可以来找我一起探讨和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投资本身就带风险,提示大家认准权威平台,实力老师,资金安全第一,其次考虑操作风险,最后才是如何盈利。
lg
...
贺博生hbs6762
2024-09-23
三重打击下,中国终于提高退休年龄!例外论不奏效了?
go
lg
...
然而,最终那些困扰其他国家的问题——从
房地产
泡沫到疫情引发的经济放缓——也会出现。 北京决定提高退休年龄表明它再次追随其他国家的步伐。尽管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将无法实现5%的年度增长目标,当局在解决经济疲软问题上反应迟缓。但这一次,中国将务实置于政治之前。 许多大国和小国都在与这些问题作斗争,但中国的情况尤为严峻。之前的领导人因为担心引发公众抗议,推迟解决这一问题。这是自1978年以来政府首次调整这一政策,而该政策最早是在1951年制定的,当时民众的预期寿命要短得多。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中国人口已翻了一番。 文章称,目前存在三重打击:退休年龄全球最低、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上升使得财政负担沉重。中国有一个三支柱体系:基本的国家养老金、公司或工厂的缴费以及私人部分。 绝大多数人——超过10亿人——都涵盖在国家养老金计划中。根据中国社科院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广为引用的报告,主要养老金基金预计到2035年将耗尽,可能导致当局与民众之间的社会契约崩溃。 着对一个以让每代人生活比上一代更好为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政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需要填补养老金的缺口,让更多人工作更长时间。 从2025年1月开始,男性的退休年龄将从60岁提高到63岁,普通女性的退休年龄将从50岁提高到55岁,管理岗位女性的退休年龄将从55岁提高到58岁。这些变化将在15年内逐步进行,但即便是这种渐进的变化也是一次重大调整。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Alfred Wu表示,北京错失了在经济表现较好时改革退休政策的黄金机会。 “即使在互联网限制的情况下,当代人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他说,“当中国崛起时,他们看到了,并为此感到自豪。现在中国经济在下滑,他们也能看到这一点。” 中国例外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当局在制定政策时保持谨慎的原因。与法国等国家不同,中国不需要面对喧闹的政治局势。法国民众仍未原谅总统马克龙在去年将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4岁,尽管有数百万人长时间抗议。 除了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抱怨外,北京的这一决定正被定位为有利于经济的。彭博社的分析显示,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是合理的,并且可能比取消对家庭生育子女数量的限制更有效。政治局在2021年决定允许所有夫妇生育第三个孩子,这是在五年前将一孩政策改为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之后的又一次调整。 但这并未奏效。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生儿数量一直在稳步下降,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中的工人将减少。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63年,平均每位中国女性生育不到八个孩子。而到2022年,这一数字仅略高于一个。也就是说,中国父母没有实现自我替代。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一样,中国女性选择生育更少甚至不生育,这部分是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抚养孩子的成本增加以及对未来的更悲观预期。 新加坡的先例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未来的预见。自2022年以来,新加坡一直在提高退休年龄和工人可再就业年龄。根据该计划,工资可能会根据新的职责或责任进行调整。今年,它宣布将再次提高,分别达到64岁和69岁,从2026年起生效。政府的最终目标是到2030年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再就业年龄提高到70岁。与此同时,经合组织(OECD)建议日本取消强制退休规定,以保障劳动力并维持养老金制度。 诚然,这些国家的问题比中国小。尽管如此,中国政府推出的渐进式改革之后,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退休年龄,同时还会出台其他政策措施,以抵消人口拖累给经济带来的挑战。
lg
...
超启
2024-09-22
上一页
1
•••
941
942
943
944
945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2009年来“最冷”一年!又一数据传来“坏消息” 全球市场“跌”声再起、黄金一枝独秀
lg
...
突发!一则数据搅乱降息押注,美元短线跳水黄金重返4000
lg
...
特朗普政府祭出大动作!这两种重要金属被列入“关键矿产”清单 恐被征关税
lg
...
特斯拉股东大会登场:马斯克或获8780亿美元天价薪酬,AI投资与公司治理改革成焦点
lg
...
【黄金收评】美国重要就业数据突然“爆雷”!金价巨震55美元 如何交易黄金?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24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4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