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文章
外卖大战退潮!美团、淘宝、饿了么、京东同日发声:抵制无序竞争
go
lg
...
行业恶性竞争乱象。 此前,中国经济学者
盘
和
林
向指出,官方此次约谈平台是想引导平台重新回归理性、有序竞争;这一轮补贴竞赛预计会逐渐退潮,未来平台补贴政策则需要更加透明、合理。
lg
...
风起
08-01 15:38
增收不增利的云知声,AI赛道的领跑者还是掉队者?
go
lg
...
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盘
和
林
对新浪科技表示,国内AI大模型百模大战,边缘化的算法公司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也很难战胜头部的AI。当前的云知声,虽然与格力、美的、长虹、海尔等众多知名家电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增收不增利的问题将会成为其长期困扰。 2025年3月3日,大模型时代的创业先锋百川智能进行了业务和架构调整,以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加速实现“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的愿景。4月10日,百川智能王小川发布全员信,强调接下来百川智能将要聚焦于百小应、AI儿科、AI全科和精准医疗四个方向,再次坚定了医疗赛道的布局。 2022至2024年,云知声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87亿元、2.86亿元和3.70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7.8%、39.4%和39.4%。持续的投入反应了云知声对于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但相比较其他体量更大的企业,云知声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可能与竞争对手存在差距,未能形成明显的技术壁垒。 大模型对于算法、算力和数据要求更高,这意味着对于企业的体量和资金的要求更高。当前云知声的体量不足以玩转每一个环节,需要做个取舍。或许放弃AI基础设施,全力集中在云知大脑和AI解决方案更适合当前的云知声。正如李彦宏所说,卷AI原生应用才有价值。 智能语音方案、物联网芯片到大模型,在每一次技术变革中,云知声都进行了技术和业务更新,这大大消耗了其资金和精力。福利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收入计算云知声中国生活AI解决方案排名第三,在医疗AI服务及解决方案排名第四。这表明了在这两个赛道,云知声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影响力。以垂直赛道为核心,进行业务和技术的布局,似乎更适合云知声。 当然,在深潜atom看来,云知声依然有一个巨大的敌人,那就是时间。特别是在智慧医疗当中,药物研发有双十定律,同样严谨的智慧医疗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打磨完善产品。放弃高投入低产出的业务,聚焦到优势赛道,后期形成规模再进行优化,或许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若能够在港交所成功IPO,在充足的资金和港交所品牌加持下,对于云知声的业务开展帮助巨大。
lg
...
金融界
04-12 09:00
每周股票复
盘
:
和
林
微纳(688661)2025Q1营收2.05亿,净利润2700万扭亏为盈
go
lg
...
截至2025年3月28日收盘,和林微纳(688661)报收于45.96元,较上周的48.6元下跌5.43%。本周,和林微纳3月24日盘中最高价报48.8元。3月27日盘中最低价报45.21元。和林微纳当前最新总市值51.92亿元,在半导体板块市值排名127/160,在两市A股市值排名2772/5140。 本周关注点 业绩披露要点:和林微纳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05亿元,同比增加112%左右 业绩披露要点: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27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公告汇总:受益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需求,芯片测试探针领域主要客户出货量显著提升 业绩披露要点 和林微纳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1-3月归属净利润盈利约27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盈利约2500万元,营业收入2.0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从0.97亿元增长到2.05亿元,增加了112%左右;利润总额从-805.87万元转正,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从-541.80万元转正至2700万元,每股收益从-0.06元转正。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需求、研发趋势、项目规划之间的高效互动,以
lg
...
证券之星
04-04 02:19
特斯拉FSD入华或带来反向效果,
盘
和
林
建议中国车企转变思维
go
lg
...
SD入华内容导读 事件概述 市场影响
盘
和
林
评论 编辑观点 名词解释 2024年相关大事件 专家点评 事件概述 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近日,在新浪科技发起的《特斯拉FSD悄然入华 中国车企该如何接招?》微博连麦活动中,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盘
和
林表
示,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入华不会对销量产生显著提升,甚至可能带来反向影响。他认为,国内消费者对FSD的接受度有限,且本土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已有竞争力,因此FSD并不能成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杀手锏。 市场影响
盘
和
林
的观点凸显了特斯拉FSD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本土品牌已经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特斯拉FSD的入华可能带来的影响如下: 影响因素 特斯拉FSD 中国本土车企 功能独特性 非独家技术,国内已有类似方案 小鹏、华为等已推出L2+、L3级别自动驾驶 消费者接受度 高昂价格降低普及度 本土品牌更具性价比,消费者更愿意尝试 盈利模式 依赖软件销售盈利 比亚迪等企业先抢占市场,再推广软件盈利
盘
和
林
评论
盘
和
林
认为,FSD入华不仅不会拉动特斯拉销量,还可能产生反向影响。普通消费者未必愿意花费高昂费用购买自动驾驶软件,尤其是当前市场上已有多种替代方案。他建议国内车企放弃传统的“硬件思维”,转而采用“软件思维”,例如比亚迪的模式——先提升市场占有率,再在软件层面盈利,而非单纯依靠硬件盈利。 编辑观点
盘
和
林
的观点突显了特斯拉FSD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劣势。相比国外市场,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程度仍受价格和实用性的影响。特斯拉FSD虽然具备技术优势,但国内企业如小鹏、华为等,已经提供了类似甚至更具本土化优势的自动驾驶方案。此外,比亚迪等企业的“先占市场,再盈利”模式或许更符合中国市场的运作逻辑。 名词解释 FSD(全自动驾驶):特斯拉推出的自动驾驶系统,可在特定环境下实现完全自主驾驶。 L2、L3级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分级标准,L2为辅助驾驶,L3允许车辆在特定情况下自主操作。
盘
和
林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2024年相关大事件 2024年2月:特斯拉FSD正式入华,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2024年1月:比亚迪新能源车型销量突破历史新高,市场份额持续攀升。 2023年12月:小鹏汽车发布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XNGP,挑战特斯拉FSD。 专家点评 “特斯拉FSD在国内并非刚需,消费者更关心价格与实用性。”——汽车行业分析师(2024年2月) “中国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FSD的竞争力不如想象中强。”——市场研究专家(2024年2月) “比亚迪等车企采用的市场策略更符合国内消费习惯,FSD模式难以短期内见效。”——汽车产业顾问(2024年2月) “智能驾驶是未来趋势,但FSD的高昂成本限制了其市场拓展。”——科技评论员(2024年2月) “特斯拉若想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必须调整价格策略或提供更多本地化优化。”——汽车科技分析师(2024年2月)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2-28 00:12
中国经济重要声音!中国经济学家:相信本轮经济刺激力度不会低于2008
go
lg
...
》周二(12月10日)引述中国经济学家
盘
和
林
说,中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政策刺激周期,他也相信本轮经济刺激力度“不会低于2008年那次”。
盘
和
林分
析称,中国经济当前有陷入通缩的风险,11月CPI同比增长0.2%,环比下跌0.6%,物价越来越低,说明经济活跃度在下降。
盘
和
林
说,9月官方曾出台一轮楼市股市救市政策,但物价仍然走低,说明防通缩将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说,中国正进入新一轮刺激周期。 他表示,相信本轮经济刺激力度“不会低于2008年那次”。中国在2008年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占当年GDP比重超过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周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这场会议通常被视为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吹风会”,为来年经济工作定调。 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自2011年以来首次调整货币政策,意味着延续14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将调回2008年至2010年的“适度宽松”取向,也是中国三类货币政策中最宽松的取向。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近期警告称,上任后要对中国加征关税。
盘
和
林
称,特朗普上台的确给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提名索罗斯基金前首席投资官贝森特当美国财长,其善于抓住他国经济弱点来掠夺他国财富,因此,中国要未雨绸缪。 政经分析师元淦恭也指出,宏观政策基调已很清楚,理由是外部“惊涛骇浪”要来了,政策面要做对冲。 此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向《星岛日报》称,虽然中国货币政策在前些年一直称为“稳健”,但实际工作中却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现在明确表述为“适度宽松”,是更好地对应现实工作给出方向性定位。 贾康强调,这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改善企业预期有重要意义。 美国彭博社周二报道称,中国经济学家表示,在中国高层领导人发出多年来最大胆的刺激信号后,中国可能会将预算赤字提高到30年来的最高水平。 至少七家中国券商预测,明年的财政赤字目标可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为1994年重大税制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政府历来将预算赤字率保持在3%或以下。 彭博社指出,更大的财政赤字意味着,政府将借入更多资金,为增加的公共支出提供资金,在企业和家庭减少支出和投资之际,这可能有助于提振国内需求。 此外,中国经济学家预计,中国央行明年将进行自2015年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息。根据周一晚间中国高层领导人会议后发布的研究报告,六家券商预计明年将降息40-60个基点,这与几家外资银行早些时候的预测相呼应。
lg
...
tqttier
2评论
2024-12-11
银行业前三季度被罚11.81亿!贷款违规成"重灾区",监管仍将高压不减
go
lg
...
势表明监管力度始终未松懈。知名经济学者
盘
和
林
预测:"接下来,监管层可能会继续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关注,并加大对新兴业务模式下潜在风险点的监控力度。"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则认为:"从前三季度的罚单信息来看,表明银行机构过往存在的违规风险已在一定程度上缓释,同时也意味着银行机构正不断强化内控及风险管理,将合规作为展业的基本底线。"这一观点反映出银行业在合规管理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持续努力。 总的来说,2024年银行业监管"严字当头"的态势已经显现。面对11.81亿元的高额罚单,银行业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强内控管理,提升合规水平。只有将合规经营贯穿于各项业务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稳健发展,为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lg
...
金融界
2024-10-08
保险中介上市热潮背后的隐忧:七家机构扎堆IPO,股价频频破发
go
lg
...
险中介行业前景的谨慎态度。知名经济学者
盘
和
林
指出,此类股票标的未来业绩表现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导致上市后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险中介机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保险中介机构在上市后频频遭遇股价破发,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这些公司的担忧。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保险中介机构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大多依赖佣金收入和第三方流量平台合作。同时,传统保险公司正在加速"去中介化",通过建立自己的在线平台直接销售互联网保险产品,这对保险中介机构构成了巨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保险中介机构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赋能,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只有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盘
和
林
预测,未来保险中介行业将迎来一轮大洗牌,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一些中小型保险中介机构将因客户资源单薄而逐渐退出市场;部分具有技术优势的保险中介机构会选择出海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最终留存下来的将是那些规模大、客户资源充足、善于线上营销的保险中介机构。 总之,保险中介机构的上市热潮反映了行业对资本市场的渴求,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险中介机构必须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真正建立起独特的优势,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心,在资本市场上获得长期的认可和支持。
lg
...
金融界
2024-08-12
盘
和
林
:城市之间“抢人才”违反公平性,是反户籍制度改革的
go
lg
...
籍改革的前奏。浙江大学联合商学院研究员
盘
和
林
近日在今日头条《头头是道》栏目表示,“抢人才大战”恰恰相反,是违反公平性的,更强化了户籍制度。
盘
和
林分
析,长期来看我国人口实下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抢人才大战”实际上是在争夺年轻人,争夺有知识有一定创造力的人才。“以户籍作为福利,从别的地方把人才争夺过来。”
盘
和
林
认为,这种行为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反而是用传统的户籍福利来争夺人才,是反户籍改革的,实际上是用户籍作为一种奖励,吸引一部分人落户。
盘
和
林
指出,“抢人才大战”背后其实是城市竞争力的争夺,人才制度不是户籍改革,它不会给农民工,也不会给老人发户口。户籍改革如何真正做到公平?
盘
和
林
认为,应该削峰填谷,把一些高收入人群的福利,比方公务员的一些高福利,来平衡到农民工身上。
lg
...
金融界
2024-02-21
盘
和
林
:户籍制度捆绑了很多经济因素,农民工创造价值却没有享受到相应待遇
go
lg
...
月21日消息 浙江大学联合商学院研究员
盘
和
林
近日在今日头条《头头是道》栏目表示,户籍看起来是人口管理问题,但实际上背后是一系列福利制度,主要涉及医疗、医保、教育等。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是农二代、农民工二代,因为我的父母都是从湖南到广州去打工谋生。”
盘
和
林表
示,这种迁徙确实能够带来很大改变,同时他们创造的价值跟当地普通人是一样的,但是却享受不到待遇。 “现在还有农民工这样地称谓,而且时不时还会成为热点话题,反映的是户籍制度捆绑的福利待遇没有根本性改变。”
盘
和
林
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要真正直面问题,把福利差异改变的时候了。
lg
...
金融界
2024-02-21
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券商8月以来已回购超13亿元
go
lg
...
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盘
和
林表
示,上市公司大规模回购,向市场传递低估值信号,能够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股票价格的合理回归。大规模回购股票,无论是行为本身传递的市场信号,还是最终用于激励、整合、发展,都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股票价格稳定。
lg
...
金融界
2023-12-06
点击加载更多
24小时热点
美联储9月降息“悬了”?!PPI大幅高于预期,黄金急挫、险破3340
lg
...
美国7月PPI“封死”美联储9月“大幅降息”可能性,加入VSTAR 抢占行情风口
lg
...
【直击亚市】罕见公开批评!贝森特称日本将加息、美联储应降息150点 比特币创新高
lg
...
贝森特突然发声、美联储最新驳斥!今日PPI给全球市场再添一把火?
lg
...
彭博独家爆料道中国政府重磅计划 或有助加快清理4.08亿平方米房市过剩库存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11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