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耶伦暗示美国不会阻止日本干预汇市 美国经济需要放缓
go
lg
...
耶伦宣布了一系列自愿性“原则”,以鼓励
私营部门
将更多资金投入气候和清洁能源项目,并打击“洗绿”行为,以应对她所说的全球变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她警告说创纪录的热浪和前所未有的野火有可能成为经济的主要阻力。 耶伦说,气候变化为美国公司带来了投资机会,并援引研究估计,从现在到2050年,包括美国在内,每年需要30多亿美元来减少排放。 与此同时,包括法国、西班牙、丹麦和肯尼亚在内的17个国家的元首表示,对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的投资在能源系统脱碳中只能发挥“最低限度”的作用。该技术尚未大规模运行,但化石燃料生产商却依赖该技术为新项目进行论证。 耶伦还强调,金融机构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承诺应促进“一致性和可信度”。耶伦说:“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金融机构就有可能被滞留资产、过时的业务模式被抛在后面,错失投资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经济的机会”。 耶伦会见了包括贝莱德首席执行官Larry Fink和汇丰银行首席执行官Noel Quinn在内的金融高管,讨论了这些措施。
lg
...
金融界
2023-09-20
CBDC(央行数字货币)会威胁比特币吗
go
lg
...
家对公民的金融权力,并且它们是比特币等
私营部门
创新的表面竞争对手。 实施 CBDC 可能会破坏大部分经济部门的稳定,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美国等国家的这一想法感到不安。 此外,它们代表了法定货币的温和技术升级,而不是像比特币这样的货币技术突破。 CBDC 仍然是与以前相同的通货膨胀法定货币,尽管是完全数字化且私密性较低。 相比之下,消费者因其独特的货币品质和审查制度而被比特币所吸引。 幸运的是,CBDC 并不对比特币构成威胁。事实上,CBDC 甚至可能加速比特币的采用。 什么是 CBDC 在美国,美联储创造美元。这些美元由实物现金和银行在美联储持有的准备金余额组成。 消费者结合使用实物现金和数字美元作为银行账户中的存款。 然而,消费者银行账户中持有的数字美元与美联储银行账户中持有的数字美元不同。 消费者银行账户中的数字美元实际上代表了银行在美联储持有的美元的债权。 消费者不能直接使用这些美元,因为只有金融机构才能使用它们。 我们没有注意到数字美元(准备金余额的索取权)与实际美元之间的区别,因为美国银行体系目前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和安全性,因此目前这种区别不会产生日常后果。 美国 CBDC 之前的银行模式 CBDC 与数字美元不同,因为它们是美联储生产的实际美元,而不是对美联储银行持有的美元的债权。 央行实施 CBDC 时有两种途径:批发和零售。 在批发模式下,CBDC 模仿银行储备。CBDC 将是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美联储持有的账户中的货币商品。 然后,银行将在消费者银行账户中提供这些美元的代表(可能是再抵押)。 批发 CDBC 模型 正如尼克·巴蒂亚 (Nik Bhatia)在《分层货币》中所描述的那样, “央行可以以批发储备的形式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货币只有银行才能使用……数字储备选项有可能使银行系统的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但它不会影响社会与货币的互动方式”。 相比之下,零售 CBDC 将充当消费者的数字现金。想象一下 FedWallet 应用程序,它可以让您像使用任何其他加密货币一样使用 CBDC 。 虽然批发模式不会显着改变现状,但零售模式将颠覆当前银行体系的机制。 零售CBDC模型 零售和批发模式之间的差异很重要。如上所述,有了零售 CBDC,美国人将在美联储拥有直接银行账户,而无需商业中介。 鉴于零售 CBDC 对美国银行系统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美联储转而专注于开发批发CBDC。 然而,与这种方法相反,拜登-哈里斯政府报告了美国 CBDC 系统的可行性,并暗示对零售 CBDC 的政治兴趣可能越来越大。 报告指出,“所有人都应该能够使用 CBDC 系统”,“CBDC 系统应该扩大金融系统的公平准入”。 由于批发模式并不能扩大金融体系的准入范围,拜登-哈里斯报告表明政客们打算探索零售模式。 CBDC 面临问题 商业贷款 CBDC 面临相互竞争的目标。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是通过贷款将资金引导至投资项目。 如果 CBDC 成功地从私人金融体系转移资金,企业家可能会因为 CBDC 排挤传统银行而失去获得资本的机会。 因此,CBDC 要么迫使政府承担商业银行的贷款角色,要么减少企业获得资本的机会。 此外,政府没有能力做出投资决策。当它们这样做时,往好了说,经济会受到阻碍,往坏了说,经济会受到严重损害。 学术界为在零售 CBDC 上运行的经济体引导投资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即提供较低的 CBDC 利率以抑制大规模 CBDC 积累。 然而,这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必须阻止公民将 CBDC 用于货币的关键用例之一,那么为什么要引入它们呢?答案尚不清楚。 这种固有的矛盾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超过三分之二的公众评论信对美联储的 CBDC 提案持负面看法。 隐私 通过取消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地位,CBDC 为政府提供了对每个公民银行账户的独家控制权。 政府官员不再需要与商业银行合作——他们可以以任何理由限制、审查或停止金融交易。 这就是为什么 CBDC 对注重隐私的个人发出了危险信号。 如今,在中国,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允许中国人民银行监控公民的日常交易。 将 DCEP 与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相结合,使政府有权根据政治偏好直接与消费者银行账户互动。 即使在不是公开独裁的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也冻结了参与(甚至获得经济支持)反对强制接种 COVID-19 疫苗接种抗议活动的人们的银行账户。 CBDC 的可编程性也令人担忧 它们允许央行行长将货币政策直接纳入人们每天使用的货币中。 例如,面对经济危机,央行可能会决定更改美元代码,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美元,美元就会过期,迫使人们将其用于消费,以“刺激”经济。 政府官员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风险,或者至少不愿意讨论它们。 相反,CBDC 支持者称赞它们在可编程性和监控方面的潜力。 即使抛开隐私缺陷,消费者对 CBDC 的支持情况仍不清楚。它们不能缓解通货膨胀等金融问题,也不能促进金融包容性。 它们也不代表技术突破,因为它们所依赖的技术组合已经被比特币网络所利用。 正如威廉·路德和安德鲁·贝利指出的那样, “CBDC 的标准案例基于一个错误的想法,即我们的新数字世界需要新的数字货币。不过,我们的大部分资金已经是数字化的——商业银行存款和转账记录在计算机上,而不是纸质账本上。” 比特币——会变得更好,不会消失 人们可以假设商业银行游说团体将全力反对 CBDC,从而带来另一个障碍。 此外,虽然商业银行普遍不受消费者欢迎,但消费者是否更愿意与中央银行互动还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中央银行是距离遥远的单一机构,而这些机构几乎肯定会提供更糟糕的客户服务。 尽管央行行长们撰写论文并武断地谈论消费者不想要的数字货币,但比特币的采用仍将继续,原因有一个——它只是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好的货币形式。 CBDC 不会威胁比特币。事实上,由于它们给当前金融体系带来了额外的风险、不确定性和隐私问题,CBDC 的出现甚至可能会推动比特币的进一步采用。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9-20
“真正的脱钩者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美媒:习近平的经济政策让许多中国观察家困惑
go
lg
...
反间谍法加大做生意的难度、资本和贷款从
私营部门
急剧转向国有企业,等等。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Yasheng Huang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这些行动以及更多的行动正在导致可预见的结果,“经济正在放缓,私人投资正在放缓。资本大量外逃”。 CNBC称,对于一个从1979年开始推动经济改革的国家来说,这些行动似乎也是该国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些经济改革大大增加
私营部门
的作用,导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并使近8亿人摆脱贫困。 真正的“脱钩者” 大多数(尽管不是全部)中国观察人士指出,习近平本人是最近这些变化的煽动者。虽然政策专家们对美国及其盟友是否与中国“脱钩”或“规避风险”争论不休,但Schell说:“真正的脱钩者是习近平。” 当被问及对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批评时,美国大使馆的中国官员拒绝对CNBC发表评论。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Ryan Hass指出,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僵化和控制欲”“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实用主义格格不入”。 Hass告诉CNBC:“曾经是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
私营部门
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在2022年12月的新闻刊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说,是习近平让中国务实的治理时代“戛然停止”。 陆克文在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上写了一篇420页的关于习近平世界观的论文,他说,习近平通过“马列主义”来看待世界,这种意识形态被许多人认为已经“死亡”。但它又回来了,陆克文说,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愿景意味着对
私营部门
的更大控制,扩大国有企业和产业政策的作用,以及通过再分配寻求“共同富裕”——所有这些都可能收缩经济增长。陆克文是现任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 J Capital Research创始人Anne Stevenson-Yang是少数认为习近平的作用被夸大的人之一。相反,她把矛头指向更广泛的中国共产党,其成员担心
私营部门
的作用日益增强会削弱他们的权力。 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后,Stevenson-Yang也是为数不多的、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感到困惑的观察人士之一。她告诉CNBC,中国共产党“总是要脱钩。一旦党获得了足够的权力、足够的资源、足够的资金,它总是会脱钩的”。她说,1979年开始的改革“一直都是暂时的,目的是引进更多的资源。” Stevenson-Yang表示:“随着民营经济和企业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党将对他们加以控制。”她说,这就是马云等知名商界领袖被边缘化的原因。 中国官员在说什么? 尽管中国官员拒绝就对习近平的批评发表评论,但他们反驳了有关中国
私营部门
正被政府扼杀的说法。 中国驻美国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告诉CNBC:“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
私营部门
的发展。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有超过5000万家私营公司,约占中国所有注册公司的92%。” 刘鹏宇补充道,此外,最近几个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
私营部门
发展的局。 在美国的中国官员急于反驳西方对中国经济极度悲观的看法。在最近与记者见面时,中国大使馆官员列举了几个积极的经济数据,其中包括他们说今年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5.5%。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参赞杨帆说,消费者和服务业在经济产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这是必要的。这位顾问告诉记者,“今年夏天约有5.02亿中国人去看电影。” 他们列举了中国经济疲软的外部因素,包括美国的关税、贸易限制、制裁以及新冠疫情后全球经济低迷。他们还提出一长串西方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该做的事情,以此反驳中国正在放弃改革的主流观点。 中国驻美大使馆商务参赞张新宇表示:“中国积极推进高标准对外开放,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世界级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维护和促进公平竞争,并将进一步向世界敞开大门。”
lg
...
tqttier
2评论
2023-09-20
“中国需要大量印钞逾2万亿元”!经济学家:房地产需花3年摆脱低迷 不存在日本化停滞风险
go
lg
...
所以恢复也需要3年。中国内需依然不足,
私营部门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没有改变,新冠疫情后的复苏将夹杂着停滞期。” “目前的支持措施还不够,应停止执行‘三条红线’,房地产市场调整结束、回归正常要到2024或2025年,”Zhang继续补充称。所谓的“三条红线”,是中国旨在控制大型房地产公司债务的资产负债表规则的政策。 (来源:Twitter) 他认为,中国对大规模刺激的需求很大。前中国财政部长Lou Jiwei表示,预算赤字应扩大1.5万亿至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060亿至2740亿美元。Zhang对此说道:“我认为,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需要远大于此。” “通过数据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增加投资和消费,这也可能导致未来10-15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 市场评论提到,中国财政政策应该包括对家庭的直接惠益,但Zhang称这很难实现。他进一步解释道:“即使名义收入增加,实际收入也不会因通货膨胀而增加。要提高实际工资,就必须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发放优惠券也毫无意义。” 展望2024年经济增长,Zhang提到,由于
私营部门
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依然存在,中国5.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潜在增长率不会达到,但他预计增长在5%左右。 至于市场讨论得沸沸扬扬的,究竟中国会不会走向日本化经济,他最后总结时如此说:“不会,日本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经历了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中国的债务问题,无论是地方债务还是金融房地产部门的债务问题,都还没有达到崩溃的地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中国零售销售和工业生产超过8月份预测,但房价继续下滑。上周五(9月15日)公布的数据的其他方面凸显了中国实现5%年度增长目标所面临的挑战。今年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至3.2%,而截至7月底的增速为3.4%,70个主要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3%。1-8月房地产投资下降8.8%。 最近几周,中国政策制定者公布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支撑房地产市场和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上周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5个基点至7.4%,实际上为金融体系增加了流动性。 中国央行上周五表示,将1年期中期贷款利率维持在2.5%不变。8月,作为更广泛宽松措施的一部分,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将利率下调15个基点,这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贷款。 大城市也开始取消购房价格限制,包括降低最低抵押贷款利率和首付,这表明解决两年房地产现金紧缩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该紧缩对建筑活动和地方政府财政造成了压力。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报道称,随着中国经济前景黯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债务偿还激增和业绩低迷的问题。文章引述西安一家国有开发商高管表示,中国需要为城中村改造找到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该开发商两年前在旧城区重建中损失了超过2亿元人民币。#中国房地产危机#
lg
...
颜辞
2023-09-19
中国遭遇2015年来最严重的资本外流!受到“全方位”打击的人民币恐面临更大贬值压力
go
lg
...
一直为负值,因为中国的新冠限制措施和对
私营部门
的打击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图片来源:彭博社) 自取消新冠限制措施以来,中国经济复苏脆弱,消费者信心下滑,这意味着投资恢复缓慢。 因为中国内地赴海外旅游的人数超过来华旅游的人数,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长期逆差状态。尽管中国已经完全取消针对新冠的限制措施,但由于外国游客尚未大批返回,这一趋势加剧。上个月,由于暑假期间出境旅游的激增,逆差进一步恶化。 (图片来源:彭博社) 今年迄今,人民币在岸和离岸汇率都大跌逾5%,是继马来西亚林吉特之后亚洲新兴市场表现最差的货币。 (图片来源:彭博社) 安本(Abrdn PLC)亚洲固定收益投资总监Edmund Goh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显示出一些企稳迹象,资本外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不过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和中国的利率轨迹, Goh说:“过去12个月,很多看空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币的资金已经离开中国,我们应会开始看到资本外流趋于稳定。”
lg
...
tqttier
2023-09-19
中国这些问题将比日本更难解决!美媒:中国的经济困境可能较日本30年前更加糟糕
go
lg
...
面临另一个不利因素是:近年来一直在打击
私营部门
的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上似乎不像当时的日本政府那样倾向于支持经济增长。 这些都不意味着中国一定会重蹈日本经济停滞多年的覆辙。日本现在才显示出走出停滞的迹象。 中国有一些日本没有的优势。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很可能远高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 即便如此,经济学家们表示,这些相似之处对北京的共产党领导人来说是一个警告:如果他们不采取更有力的行动,中国可能会陷入与日本类似的长期经济停滞期。尽管最近几周采取了一些零碎的措施,包括适度的降息,但北京方面一直没有采取重大刺激措施来重振经济增长。 花旗集团(Citigroup)首席亚洲经济学家Johanna Chua表示:“中国迄今为止的政策反应可能会让它走上‘日本化’的道路。”她认为,中国整体增长前景的放缓幅度可能比日本更大。 中日相似之处 《华尔街日报》指出,今天的中国和30年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高负债水平、人口老龄化和通货紧缩迹象。 在战后漫长的经济扩张过程中,日本成为了一个出口大国,美国政客和企业高管担心这将势不可挡。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经济开始下滑。 日本当时政策制定者将利率降至几乎为零的水平,但由于消费者和公司专注于偿还债务以修复资产负债表,而不是借款为新的支出和投资提供资金,经济增长未能反弹。 日本投资银行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研究部门的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Koo)创造了“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这个著名术语来描述这种现象。 在经历了多年的异常经济增长之后,中国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尽管中国政府努力让消费者更多地借贷和消费,但他们目前正在提前偿还抵押贷款。 尽管利率较低,私营企业也不愿投资,这引发经济学家的担忧,他们担心货币宽松政策可能正在中国失去效力。 从某些方面来看,中国的资产泡沫没有那么大。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计,中国房地产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在2020年达到260%的峰值,高于2014年的170%;官方数据显示,房价自峰值以来仅略有下降。中国股市在2021年达到GDP的80%的近期峰值,目前占GDP的67%。 摩根士丹利估计,日本土地价值占GDP的比例在1990年达到560%,到1994年回落至394%。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市值占GDP的比例从1982年的34%上升到1989年的142%。 同样对中国有利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率较低,2022年为65%,而日本1988年为77%。随着人们转移到城市并从事非农业工作,这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潜力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中国对资本市场的更严格控制意味着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风险很低,而人民币大幅升值会损害出口。近几十年来,日本不得不多次应对本币大幅升值的问题,这有时加剧日本的经济困境。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经济学家最近写道:“我们认为,对中国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担忧有些过头了。” 中国这些问题将比日本更难解决 然而,《华尔街日报》表示,在其他方面,中国的问题将比日本更难解决。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从2022年开始下降。在日本,这种情况直到2008年才发生,也就是泡沫破裂近20年后。 (截图来源:《华尔街日报》) 更糟糕的是,在进入富裕国家行列之前,中国似乎正进入一个长期增长率较低的时期,即未富先老: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的人均收入为12850美元,远低于日本1991年的29080美元。 然后是债务问题。摩根大通(J.P. Morgan)的数据显示,如果把地方政府的表外借款考虑在内,2022年中国的公共债务总额达到GDP的95%,而日本1991年的这一比例为62%。这限制中国政府实施财政刺激的能力。 外部压力对中国来说似乎也更加严峻。日本曾面临着来自其贸易伙伴的巨大压力,但作为美国的军事盟友,它从未冒过“新冷战”的风险——一些分析人士现在这样形容美中关系。 美国及其盟友阻止中国获得先进技术、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努力,导致今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显著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 许多分析人士担心,北京低估了长期停滞的风险,而且在避免这种风险方面做得太少。到目前为止,适度下调关键利率、降低公寓首付比例以及最近对
私营部门
的大力支持,都没有起到重振市场情绪的作用。 美国银行的Xiaoqin Pi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需要在财政、货币和房地产政策上更加协调地放松,才能让经济增长重回正轨。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意识形态上反对增加政府对家庭和消费者的支持,他嘲笑这是“福利主义”。
lg
...
tqttier
1评论
2023-09-18
财信研究评1-8月宏观数据:经济企稳向好,恢复力度待观察
go
lg
...
循环恢复,仍会制约消费修复高度。近年来
私营部门
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关键,但2017-2022年私营企业接连遭受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冲突、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轮内外部冲击导致私企经营持续恶化、竞争力下降、亏损上升,如2023年1-7月份规上私营企业工业利润同比仍下降10.7%,利润率处于2011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1-8月份民企投资增速降幅持续扩大。预计未来私企盈利及投资意愿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或导致用工需求增长偏慢,拖累就业基本盘恢复速度,对未来消费潜能(意愿与能力)释放持续形成一定制约。 四、投资:整体动能弱恢复,地产需求仍待提振 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2%和-0.7%,分别较1-7月份放缓0.2和0.2个百分点(见图14),民间投资连续4个月陷入负增长,且降幅不断扩大;从环比增速看,8月份季调后的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26%,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但仍低于2017-2019年历史均值0.17个百分点(见图15),表明国内投资动能弱修复。从内部结构看,当月增速呈现出“基建制造业支撑增强、地产负向拖累加深”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地产持续低迷亟待扭转(见图16)。 从民间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差看,1-8月份民间投资累计增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9个百分点,持平于上月(见图14)。民间投资增速连续20个月低于全部投资,且两者差距持续位于高位,前者恢复大幅滞后于后者,主要原因在于受企业预期恶化、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盈利低迷、海外风险挑战增多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均不足,民间资本“不敢投”“不愿投”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亟待政策加力提振信心、改善预期。 (一)政策显效、内需恢复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年内或缓慢回落 1-8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较1-7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见图16)。根据累计增速倒推,8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1%,较上月加快2.8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益于政策加力显效,基建施工加快对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二是受价格回升支撑企业盈利拖累作用减弱、去库存周期步入尾声影响,制造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均出现边际改善;三是受益于国内经济转型加快,技改需求释放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撑作用较强。 从行业看,上中下游制造业投资增速普遍回升。一是受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政策进一步加力预期升温影响,上游原材料行业投资扩产意愿增强,如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速降幅明显收窄;二是受技改需求持续释放、政策支持持续加码等因素影响,部分中游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如专用设备、汽车、金属制品等中游行业投资增速回升较多,而计算机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制造业等投资增速边际回落,但仍处于高位;三是受益于居民需求平稳恢复,食品制造、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下游行业投资增速也有所回升(见图17)。 高技术制造业持续领跑整体,对投资的支撑作用仍强。1-8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11.2%,较1-7月放缓0.3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见图18),新动能投资增速持续领跑整体,我国制造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展望年内,预计制造业投资或在韧性区间内缓慢回落。一是受益于政策和金融支持,未来高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投资高增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二是高基数和外需回落压力仍大,预示着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三是盈利走弱对制造业投资的滞后拖累作用尚未完全显现,如2022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快速下行,预示2023年制造业企业扩产能力和意愿均将出现回落,不利于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见图19)。 (二)专项债发行提速支撑基建投资延续高增,短期仍将维持强劲 1-8月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分别同比增长9.0%和6.4%,较1-7月份分别放缓0.5和0.4个百分点(见图16),主因去年高基数效应扰动,如2022年1-8月份两者分别同比增长10.4%和8.3%,较前值提高0.8和0.9个百分点。从当月增速看,8月份广义基建和基建(不含电力)分别同比增长6.2%和3.9%,分别较上月提高1.0和回落0.6个百分点(见图16),高基数下前者增速有所回升,主要得益于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提速,对基建投资的支撑作用增强。 展望四季度,专项债发行使用提速、银行配套信贷支持较强,均对短期基建投资增速形成支撑,但专项债券集中于10月底前使用,加上去年基数走高以及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制约不容忽视,预计年底基建投资增速将出现回落,全年约增长8%左右。 一是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提速,短期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仍有保障,但使用节奏前高后低,年末基建投资或面临资金制约。其一,8月份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约6437亿元,创年内高点(见图20),预计在财政部“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的要求下,9月份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与8月份相当,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对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形成一定的支撑。其二,使用节奏方面,财政部明确“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资金力争在10月底前使用完毕”,这意味着若无大规模增量政策工具出台,10月份后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存在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其三,若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准财政工具存在加码可能,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底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下降。 二是前期在建项目和稳增长推动的开工提速,或为下半年基建项目端提供保障。一方面,疫情三年各地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加上今年上半年基建项目开工也有所提速,累积的在建项目将为未来基建投资提供一定的项目保障。另一方面,随着稳增长压力显现,预计未来重大项目开工将再次迎来提速,如根据Mysteel统计,8月份全国各地开工项目投资额约3.1万亿元,创疫情以来同期新高(见图21)。 三是高基数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均对基建投资增速形成一定的压制。其一,2022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平均增长13.4%,高于上半年均值4.4个百分点(见图22),高基数或对基建投资读数形成明显压制。其二,随着土地收入和存量土地价值跟随房地产市场快速大幅下行,地方政府部门债务压力愈发凸显,不仅原有的依赖城投融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难以为继,在“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政策定调下,城投平台净融资规模大概率延续低迷(见图23),对基建投资增量资金的贡献较小,不排除全年呈现负向拖累的可能性。 (三)房地产市场继续二次探底 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受前期积压需求快速释放、房地产刺激政策合力显效等因素影响,价格、销售、投资等指标增速出现企稳回升;但进入二季度后至今,尽管去年同期基数很低,销售、投资等关键指标增速依然明显下降(见图24),房地产市场继续处于二次探底阶段。尽管近期密集出台了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一揽子政策,如8月份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下调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调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等政策,以稳定房地产市场,但由于政策出台到落地显效有时滞,因此8月份房地产市场各项指标延续了前期下滑惯性。 1、房地产市场继续处于二次探底阶段,去库存压力继续加大 从需求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开发投资增速降幅继续扩大。一是销售面积降幅扩大。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同比降低7.1%,降幅较1-7月扩大0.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降幅扩大,剔除去年同期基数影响后的两年平均增速为-15.4%,降幅扩大;从当月增速看,8月同比下降24.0%,两年平均增长-23.3%,处于深度调整中(见图24)。二是投资增速继续探底下降。今年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8%,两年平均增长-8.1%,降幅较上月分别扩大0.3和0.6个百分点;当月下降19.1%,两年平均增长-16.5%(见图24-25)。 从供给看,去库存压力继续加大。受保交楼政策和配套措施落地显效影响,房屋竣工面积增速相对稳健,8月份两年平均增速为3.6%,降幅较上月大幅提高11.5个百分点,但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屋施工面积等供给指标疲弱,降幅均超过20%(见图25)。2021年以来,衡量库存变化的产销比(待售面积与近三个月平均销售面积之比)指标由降转升,今年1-8月仍处于升势中。如8月份为6.4倍,较上月提高0.2倍,比2020年底提高3.5倍(见图26)。从商品房待售面积看,8月较上月增加231万平方米,处于2020年以来高位;1-8月待售面积同比增长18.2%,较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处于2015年10月以来的高点,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压力大,尤其是在销售情况不好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从价格看,商品房价格继续下降。8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3%,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增速连续5个月下降;同比下降0.6%,持平于上月,这主要归功于去年同期基数大幅下降0.4个百分点(见图27)。 2、领先指标下行,年内投资增速下行压力加大 一是房企资金来源增速持续放缓。2023年1-8月房地产资金来源同比下降12.9%,降幅较上月扩大1.7个百分点;当月增长-26.1%,降幅较上月扩大5.1个百分点(见图28);剔除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后,资金来源累计和当月增速分别较上月下降0.6、0.5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细项数据看,其他资金(由个人按揭贷款、定金及预收款两部分组成)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达到56.5%,8月当月增速为-28.2%,较上月大幅下降6.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当月增速也较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见图29)。此外,8月当月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两年平均增速降幅均超过20%,表明资金来源增速仍在放缓。 二是土地市场不活跃,民营房企拿地意愿较弱。受房价下降和房地产销售放缓影响,土地市场疲弱,没有明显恢复,土地成交面积增速仍为负增长,且降幅整体扩大。如1-8月100个大中城市、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成交土地面积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4%、-15.0%、-21.4%、-11.0%(见图30)。由于房地产市场中民营房企占比约80%,土地市场的疲弱,也表明民企拿地意愿不足,拿地主力军估计是各地地方国资和央企。土地市场的真正自发好转,尚需销售市场的持续向好。 三是房地产销售放缓,预示投资增速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销售面积对房地产投资有较好的预示作用,按照历史经验,前者一般领先后者4-10个月左右(见图31)。年初以来,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降幅一季度先收窄,此后降幅不断扩大,预示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压力仍大,全年将确定性负增长。 综上,目前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年内仍将处于二次探底阶段,预计系列政策对房地产销售有一定刺激效应,但对房地产投资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对投资的短期影响不大,不排除全年投资增速降幅达到甚至超过去年的可能。在家庭资产负债表受损、预期扭转需要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此轮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时间要长于以往、回升斜率也低于往年,房地产市场恢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
lg
...
金融界
2023-09-15
CIBC银行表示,加元风险独立于油价,建议抛售
go
lg
...
系的简化方式是,将较高的油价视为加拿大
私营部门
收入的增加,最终应该会在边际上增加总需求。” 这通常意味着加拿大央行可能需要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这对加元有利。但是CIBC的研究发现,加元与石油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较高的油价对加拿大能源部门有利,但由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石油产品生产国,油价对汇率的传导较为复杂。 Rai表示:“这有助于维持美国对加拿大原油的进口在过去几年保持稳定水平。” CIBC的分析师将美元/加元的目标定为1.3950,本文发布时美元/加元为1.35163,美元指数为105.36。 (美元/加元汇率走势图,来源:FX168) (美元指数走势图,来源:FX168)
lg
...
Heidi
2023-09-15
北京上海招聘工资大降!美媒:银行家减薪40% 中国最富裕城市的“中国梦”正在破灭
go
lg
...
些人无法消费。” 彭博社记者与18名在
私营部门
和政府工作的人士进行了对话。谈话表明,人们对工作保障和个人支出的担忧日益加剧。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痛苦远远超出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尽管人们越来越不满,但许多各个年龄段的城市工人都愿意接受大幅减薪、减少福利和延长工作时间,只是为了保住工作。 薪酬削减 彭博社文章称,薪资受到多方面的压力。经过三年代价高昂的疫情防控措施,许多雇主正在努力应对经济放缓,这使本已紧张的预算更加紧张。对于许多较富裕的企业来说,更大的挑战是习近平全面的“共同富裕”运动,该运动旨在遏制
私营部门
的“资本无序扩张”。 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 Co.)将一些银行家的基本工资削减至多15%。彭博社此前报道称,其竞争对手中金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将包括奖金在内的高级银行家薪酬削减40%以上。中金公司还指示其银行家乘坐经济舱,并在大多数列车上预订最便宜的“硬座”。 Eason是上海一家商业银行的业务主管,尽管这家银行的业绩增长两位数,个人表现也很出色,但去年他的薪水缩水10%,这让他感到沮丧。 Eason说道:“一方面,当局鼓励家庭增加消费,但另一方面,他们要求减薪和限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保持工资稳定并不容易。一旦加薪,很可能会被传唤到有关部门。” 其影响可能远不止个人支出。一位拥有内地客户的香港银行家表示,随着金融激励措施的减少和对降低风险的重视,个人冷漠情绪正在形成,金融业正在“躺平”。 在金融和其他领域,福利也在逐渐减少。中国企业经常以现金支付来提高薪酬,名义上是为了改善生活的某个方面。但即使是这些现在也被认为过于奢侈。今年,Eason所在的银行用可口可乐和遮阳板代替了以往夏季炎热天气的补贴。 一家跨国公司驻上海的顾问表示,他每天的伙食补贴被削减近80%,降至27美元。杭州一家新媒体公司的经理Huang说,他们公司已经停止支付深夜出租车费用,停止了团队建设活动的海外旅行,并关闭了第二家自助餐厅。 Huang表示:“该公司在疫情前的目标很大,希望上市。现在,大家的共识只是试图抓住可能的生存机会。”该公司在过去三年中裁员了三分之一,未来可能会裁员更多。
lg
...
tqttier
2023-09-13
2023不只华为“一战成名” 中国这一领域成功弯道超车西方 大军压境欧洲 2023全球最大汽车出口过“非中国莫属”?
go
lg
...
本。 多年来,得益于支持性的工业政策和
私营部门
的投资,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包括电动汽车冠军比亚迪(BYD)在内的国内制造商如今销量已超过了外国汽车制造商,并且正在瞄准海外市场以实现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推动中国全球崛起的背后,是其国内汽车产业深层次的结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威胁着全球汽车市场的稳定。 中国工厂的生产与本地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匹配,部分原因是行业高管错误预测了三个关键趋势:内燃机汽车销售迅速下滑、电动汽车风靡一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私人车辆需求下降,共享出行服务不断蓬勃发展。 结果导致中国工厂生产的汽车数量出现了“巨大的产能过剩”,前克莱斯勒(Chrysler)中国区总裁、咨询公司 Automobility 创始人比尔·卢索(Bill Russo)表示:“我们有 2500 万辆汽车积压没有被使用。” 据 Automobility 的数据显示,中国的销售量在 2017 年达到峰值,与国内中产阶级增长放缓和更广泛的经济疲软相一致。 (来源:中国海关总署、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彭博社、英国《金融时报》计算) 关键是,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影响了国内企业,如奇瑞(Chery)、上汽(SAIC)、比亚迪(BYD)、吉利(Geely)和长安(Changan),还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 分析师表示,包括特斯拉(Tesla)、福特(Ford)、日产(Nissan)和现代(Hyundai)在内的公司都在重新调整其中国工厂,以应对出口市场。 截至 7 月底,今年已经从中国出口了280万辆汽车,其中包括 180 万辆汽油车,较去年增长 74%,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选择购买电动汽车和二手车。 尽管产能过剩和销售增速放缓,但一位西方汽车行业高管表示,中国汽车行业预期的整合浪潮尚未出现。部分原因是来自中国地方政府和银行的财政支持帮助了无利可图的企业维持下来。 这位高管表示:“每年有大约 100 家制造商在市场上推出 80 到 100 款车型……我们曾预期这种整合早就应该发生,但实际上没有。”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金融时报) 韩国现代汽车(Hyundai)是中国传统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受挫的典型代表。该集团在中国拥有四家工厂,其中两家用于出口,另外两家则待售。但问题是,它在哪里销售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呢? 韩国汽车技术研究所(Korea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stitute)的执行顾问 Lee Hang-koo 表示:“由于中国的利用率低,近年来其亏损已大幅增加,很难通过出口赚钱,因为中国生产的大部分汽车都是汽油车。” 现代汽车拒绝透露其在中国市场的具体战略。 分析师们预计,中国将在未来几年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根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的预测,到本十年结束时,中国公司生产的汽车海外销售将达到 900 万辆,将其全球市场份额推高到 2030 年的 30%,较 2022年的 16% 有所增长。 Automobility 的数据还显示,中国汽车出口主要针对欧洲和亚洲的新兴市场,而受制裁的俄罗斯是今年最大的目的地。吉利的 Coolray 跨界车型是出口到俄罗斯的最畅销车型之一,售价约为 1.4 万美元。 (来源:中国海关总署、金融时报计算) 汇丰银驻北京分析师Yuqian Ding 预计,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等地获得立足点,出口浪潮将进一步加剧,因为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明显低于竞争对手。 特斯拉已经从其上海工厂出口电动汽车到欧洲,欧洲销售的电动汽车中约有五分之一是在中国制造的。
lg
...
IreneLim
2023-09-12
上一页
1
•••
136
137
138
139
140
•••
222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像极了2015年的疯狂!中国A股延续牛市行情,泡沫正在酝酿?
lg
...
中国突发重磅!鲍威尔讲话后 中国央行上调人民币中间价幅度创1月份来最大
lg
...
中国房市重大突发!金融中心上海放宽购房限制 中国房地产股应声跳涨
lg
...
中国准备起草下一个五年规划!经济顾问:将消费提升至接近GDP的一半
lg
...
鲍威尔引爆大行情后,亚洲市场股票和货币将如何走?分析师最新评论来了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13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