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爆发,券商业绩普遍不错。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披露数据显示,150家证券公司2025年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510.36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688.42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143.21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22.01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32.41亿元、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13.51亿元、利息净收入262.38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1002.42亿元;实现净利润1122.80亿元。 其中A股42家券商普遍业绩亮眼,42家上市券商合计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达到2518.66亿元,同比增长30.8%;实现净利润也突破1000亿元,总计高达1040.17亿元,同比增长65.08%。其中,中信、国泰海通等TOP10上半年营业收入全部超过100亿元,国泰海通、中信净利润也打破百亿大关,另有6家券商净利润超50亿元,此外申万宏源等四家券商超过40亿元。 截至2025年9月25日,两融余额24,443亿元,其中融券余额169亿元,约占两融0.69%。2025年第三季度两融日均余额约21,056亿元,同比增加48%,环比增加16%。相应地,2014-2016年期间两融余额的峰值是2015年6月18日的22,730亿元,超过2万亿元的交易日有30个。 此外,近日央行会议指出,要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在A股市场两融余额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近日多家券商上调公司信用业务规模上限,以释放更多资金额度,在两融业务布局方面展现出积极姿态。 9月24日晚间,浙商证券公告,经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25年浙商证券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及重大风险限额指标》议案中,设定融资类业务规模指标限额为≤400亿元。为促进信用业务发展及做好融资类业务规模管控,董事会同意调增融资类业务规模,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 目前,2025年内已有华林证券、兴业证券、山西证券等至少四家券商先后上调融资类业务规模上限。券商纷纷上调融资类业务规模,是对两融市场持续火热需求的直接响应。其背后蕴含着双重意图:一方面是及时满足投资者的融资需求,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借此机会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行业竞争中确立优势,最终实现信用业务收入的最大化。 三季度行业盈利增速有望加速 叠加下半年以来市场交投持续活跃、两融余额维持高位等利好支撑,多位分析师预计,三季度行业盈利增速有望进一步抬升。 华西证券发布研报称,2025年三季度证券市场各项指标逐渐清晰。预计45家上市券商在2025Q3单季度实现调整后营收1581亿元,同比增加50%,环比增加21%。2025年前三季度,预计45家上市券商实现调整后营业收入3987亿元,同比增加44%。 开源证券则表示,三季度交易活跃度和两融规模提升明显,叠加低基数,券商三季报业绩同比增速有望进一步扩大;向后展望,投行、衍生品和公募业务等业务有望接续改善,头部券商海外业务崛起和内生增长导向有望驱动本轮头部券商ROE扩张。lg...